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毒病始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原文谓: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本条叙证简略,后世对其证治方药的理解多有歧议.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阴阳毒病证治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耀鸿 《四川中医》2001,19(5):10-11
立足于《金匮要略》中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来研究阴阳毒病,指出后世的“阳毒为热极,阴毒为寒极”说和感受“亚毒异气”说的不合理性,提出阴阳毒病乃同一“邪毒”为患,并针对其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阴阳易久已有之,其作为病名出现首见于《伤寒论》,书中治之以烧裈散。晋代葛洪,把阴阳易分阴易与阳易;宋代朱肱则列举其不同证治方药,提示本病可分寒热治疗;元王好古参照前人,分述了不同证类的治疗方剂;清代柯琴论述了阴阳易气少、冲任脉伤的病机,并以"仍须阴阳感召之理以制之"解释烧裈散的治疗机理。本文对阴阳易的源流进行梳理,探讨其病因病机,并商榷"烧裈散"方在本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阴阳毒病出现于《金匮要略》中,现代学者对其疾病实质多有讨论,现代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急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在某些阶段与阴阳毒病极为相似,适当运用其主治方升麻鳖甲汤随证加减用药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简要地论述了阴阳毒的典型症状、预后及治疗方药,但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论述欠详。为此,笔者结合临床实际,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作一探讨,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陈蕾蕾 《北京中医》2008,(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8.
升麻与阴阳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从泄泻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探寻其源流脉络.历代医家记载泄泻的病名,最早确立于宋代,多与外感,饮食不节,情志失常,脏腑病变,痰饮,瘀血等病因病机相关.治疗中有祛湿止泻、健脾益气、疏肝理脾、固涩止泻、针刺温灸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浅谈阴阳毒     
贾晓林  胡正刚 《新中医》2007,39(7):95-96
阴阳毒出自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诸医家多认为,阴阳毒为感受疫毒,侵入血分的病证。其中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  相似文献   

12.
再议阴阳毒     
目的:探讨阴阳毒之本义及其与上一条文赤小豆当归散之间的联系。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并研读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阴阳毒为热证在血分之证,阳毒为热毒初入血分而偏在营分,治宜发汗祛邪解毒;阴毒为热毒深入血分而偏在血分,治宜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赤小豆当归散则为热蕴血瘀化脓之证,治宜活血利湿排脓解毒。结论:阴阳毒及赤小豆当归散均为仲景论述热毒在血分传变过程的条文。  相似文献   

13.
对于脱发的记载在中医古籍中出现较早,但各家观点不一.其病名以鬼舐头鬼剃头油风等出现,但称谓混淆不清者亦有之.脱发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均有关,病因病机总体应以邪实正虚为主,多由血虚风燥所致,亦有痰湿内蕴、风热动摇、血瘀内阻、饮食失宜等因素所致.历代医家对于脱发的治疗各有所长,注重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虚实...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7,(5):937-939
通过检索古代文献,梳理各时代本病变化的脉络,整理本病证治的发展的源流,将本病的发展总结为"以痈论治"和"以岩论治"两个时期,阐述了在这两个时期下乳岩病的证治源流,及各医家对于本病从外而内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癌毒阴阳辨     
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癌毒特性、阴阳属性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肿瘤治疗。目前对癌毒属阴或属阳尚存争议,癌毒自身有猛烈、善行、易流注等特性,易耗伤精、血、津液,临床使用清热解毒药物有较好疗效,故认为其病理性质属阳。治疗上应把癌毒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终,并根据标本缓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阴阳毒理论源流及发展的梳理,认识到阴阳毒理论内涵的丰富。药毒是常见的邪毒侵袭人体引起的皮肤急性发斑类疾病。阴阳毒理论及其代表方剂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根据阴阳毒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对应于药毒的病因病机,发现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通过尝试依据阴阳毒治则探讨药毒的辨证论治,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阴阳毒与登革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一种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有两种表现:一为典型登革热,仅见寒战高热、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极少死亡;一为登革出血热,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严重出血,甚则休克、昏迷、抽搐等,病势凶险。  相似文献   

18.
阴阳毒究竟是何种病症,历来论述颇多分歧,本文试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看法.一、对《金匮要略》所述阴阳毒的理解《金匮要略》中有关阴阳毒的条文象其它许多病种一样,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它首先指明了阳毒与阴毒的不同:"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从"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及方后说"老小再服"等则,知其病势急暴,预后严重,可推测为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同时也清楚地阐明,邪毒壅结,病势险恶,出现发斑、咽痛等症是这类疾病的共性,但又因体质各异、病位深浅、病机不同而当辨证区分:一为面赤、唾脓血:一为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两者迥异.《金匮要略》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金匮要略》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阴阳毒并非寒极热极之证,而是血分热毒之病。从阴阳毒所致病证看,与现代医学的急性白血病的病机和临床特点相类似,急性白血病发作期温热毒邪入血伤髓,热毒煎熬血液、攻注骨髓、内陷心包,出现面赤斑斑、咯血、便血、骨关节剧痛、神昏谵语等症,与阳毒的特点相吻合;急性白血病缓解期余毒深伏,血脉瘀滞,阴精亏虚,出现面色苍白、身体疼痛、出血等症,与阴毒的特点有类似之处。提出从阴阳毒论治,采用透热解毒、养阴活血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法则,升麻鳖甲汤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药,并举典型病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温病是对由温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以发热、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为主要表现。由于病因、季节、天时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发生、发展、演变有较明显的规律。温病具有起病急、热势甚、传变快,易化燥伤津的特点。小儿素体柔弱,易感外邪。本文搜集历代有关小儿温热病的相关文献,阐述各历史阶段小儿温热病证的特点。资料来源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所载现存中医古籍为基础,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古籍数据库、《中华医典》为对象,重点检索儿科专篇、温病专著中儿科温热病专篇。以温病、病温、瘟病、瘟疫、热病、疫病、伏气、伏邪、天行、戾气、病气、时气、时行、疫、温、瘟、儿、幼为检索词,结果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复合,检索结果准确可靠。通过对相关典籍的整理分析,探讨小儿温热病证的源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