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CVC)行耻骨上膀胱穿刺引流(SPC)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41例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应用CVC行SPC 65例(CVC-SPC组),行常规经尿道留置尿管76例(常规TUC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菌尿及尿潴留的发生率、再次导尿率、置管时间和导管相关性疼痛的情况。结果 1 CVC-SPC组菌尿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TUC组(P=0.002),其中女性(P=0.006)、年龄≥60岁(P=0.001)、低位直肠癌(P=0.003)、行开腹手术(P=0.018)、行Miles术(P=0.016)和行Dixon术(P=0.032)患者的菌尿发生率在CVC-SPC组均明显低于常规TUC组。2 CVC-SPC组和常规TUC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3 CVC-SPC组再次导尿率明显低于常规TUC组(P=0.001),并且男性(P=0.016)、年龄≥60岁(P=0.008)、低位直肠癌(P=0.019)、行腹腔镜手术(P=0.013)和行Miles术(P=0.037)患者的再次导尿率在CVC-SPC组均明显低于常规TUC组。4 CVC-SPC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TUC组(P=0.001),并且无论男性(P=0.005)还是女性(P=0.01),年龄≥60岁(P=0.023)还是60岁(P=0.034)、属于中位直肠癌(P=0.017)还是低位直肠癌(P=0.046)、开腹手术(P=0.033)还是腹腔镜手术(P=0.021)、行Dixon术(P=0.019)还是Miles术(P=0.035),CVC-SPC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TUC组。5 CVC-SPC组和常规TUC组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结论相对于常规经尿道留置尿管,应用CVC行SPC是既安全有效又易被患者所接受的导尿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行尿道置管会师术治疗尿道断裂的临床效果和使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间经输尿管镜下行尿道置管会师术治疗尿道断裂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输尿管镜下经尿道外或内口置入导丝至膀胱,再经导丝引导插入Foley导尿管牵引固定,引流尿液2~4周后拔管。结果 8例全部手术成功,7例经尿道外口置管,另1例经尿道内、外口双向置管。前尿道不完全断裂2例,后尿道完全断裂6例。手术时间10~45min。术后随访6~12个月,6例排尿通畅,2例因尿线变细疑有尿道瘢痕狭窄定期行尿道扩张后痊愈,无尿瘘、假道、尿失禁和明显性功能障碍。结论输尿管镜下尿道置管会师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同时解除尿潴留并恢复尿道连续性,适合各种生命体征平稳的尿道断裂的早期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尿潴留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335例下肢骨折术后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73例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162例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及术后专科护理。比较两组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拔出尿管后出现尿潴留而重新置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留置尿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拔出尿管后出现尿潴留而重新置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VP)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215例TURP术与237例PVP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URP组手术时间及留置尿管时间长于PVP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VP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P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高于PVP,应借鉴PVP改进TURP,以降低TURP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尿道下裂术后单纯硅胶尿管引流与管中管法引流两种引流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361例行尿道成形术尿道下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1例采用尿管引流(A组)尿液,270例采用管中管引流(B组)尿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刺激征、尿瘘、尿道狭窄及尿道憩室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膀胱刺激征9例(9.89%),尿瘘19例(20.80%),尿道狭窄10例(10.90%),尿道憩室1例(1.09%)。B组发生膀胱刺激征29例(10.70%),尿瘘36例(13.30%),尿道狭窄15例(5.55%),尿道憩室6例(2.22%)。两组膀胱刺激征及尿道憩室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别(P0.05),尿管引流组尿瘘发生率高于管中管引流组(P0.05)。尿管引流组尿道狭窄发生率高于管中管引流组(P0.05)。结论:管中管法置管方式并不复杂,疗效优于单纯尿管引流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有芯尿管在尿道会师术中的应用(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芯尿管在尿道会师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38例后尿道损伤病人采用有蕊尿管进行尿道会师,术后尿道牵引及定期尿道。结果以上病人均一次置管成功,尿管拔除后均能自行排尿,随访31例,26例定期尿道扩张均排尿通畅,有5例病人未按时行尿道扩张出现尿道狭窄后尿道扩张失败后期行尿道吻合术治愈。结论应用有蕊尿管行尿道会师术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闭合性尿道球部损伤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与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狭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57例闭合性尿道球部损伤患者,耻骨上膀胱造瘘患者24例(造瘘组),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患者33例(置管组)。随访期间发生狭窄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行微创手术(内镜下尿道内切开术或尿道扩张术)或开放修复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狭窄段长度、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比较早期行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与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经微创手术治愈的比例。结果造瘘组和置管组术后狭窄发生率分别为33.33%(8/24)和63.64%(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长度分别是(1.17±0.42)cm和(1.38±0.4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与置管组ED发生率分别是4.17%(1/24)和6.06%(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行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与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通过微创手术治愈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2,P=0.154)。结论尿道球部损伤患者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可能降低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但对狭窄段长度及ED的发生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与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与经尿道和耻骨上留置尿管、肾盂造瘘和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的尿路感染(CAUTI)是最常见的医原性感染。医院内或家庭护理中 ,留置尿管均可造成尿路感染 (UTI)。在美国 ,仅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每年路感染发病就有 10 0万例以上 ;医原性血液感染原因中 ,CAU TI占第二位[1] 。为预防CAUTI ,过去几十年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中多数至今仍有效。相关的发病机理研究在最近几年也有了较大进展。有必要加强对尿管使用适应证掌握方面的教育和监督 ,以建立合理的尿管处理方法。一、CAUTI的病原体大多数CAUTI无症状 ,菌尿是CAUTI诊断的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腰椎病围术期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100例中老年男性腰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即入院做好生活细节指导;术前训练床上排便;留置尿管时尽量减少损伤;预防尿路感染;训练膀胱的舒缩功能;留置尿管期间和拔除尿管后口服哈乐胶囊降低膀胱颈和尿道平滑肌痉挛,降低排尿时盆底肌紧张性疼痛等.结果 两组拔除尿管后排尿障碍发生率、再置管率、第一次排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对中老年男性腰椎病患者围术期留置尿管进行全程干预,能促进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地研究直肠切除术后留置尿管1d和5d的尿潴留及尿路感染结果,以探寻术后理想的尿引流时间。方法:126例直肠切除病例,随机分为术后尿引流1d和5d二组,比较二组的结果。结果:1d组64例,5d组62例。1d组尿潴留率25%,5d组为10%(P<0.05);1d组尿路感染率为20%,5d组为42%(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1d组低位直肠癌和淋巴结转移是术后急性尿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除外低位直肠癌病例,二组急性尿潴留率无显著差异,但尿路感染率5d组明显高于1d(组(p<0.01)。结论:直肠切除术后尿引流1d适应于多数病人,而低位直肠癌术后需要留置尿管引流5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麻下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不留置尿管的可行性。方法分析147例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尿管组69例和无尿管组78例,比较两组尿潴留发生率,并对无尿管组尿潴留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液量是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无需常规留置尿管,但应控制术后输液量,以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24h内拔除尿管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4月采用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法治疗BPH患者60例,均于术后24h内停止持续膀胱冲洗并拔除尿管。拔管后观察患者排尿情况,次日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出院前测定尿流率。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术后因急性尿潴留而需再次留置尿管者3例,2例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随访期间前尿道狭窄和球膜交界处尿道狭窄各1例。其余患者排尿通畅,感觉满意。结论:前列腺电切术后早期拔除尿管风险小、收益大、临床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两种方法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的结果比较,探讨应用前者的必要性。方法:对23例平均年龄为69.3(57~77)岁的患者同时以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两种方法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对相应参数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①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相比,最大尿流率(Qmax)提高约1.19 ml/s(P<0.05);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减少约10.57 cmH2O(P<0.05);组特异性尿道阻力因子(URA)减少约11.39 cmH2O(P<0.01);AG(Pdet,Qmax-2Qmax)数减小约12.94(P<0.01);最大膀胱容量增加约66.61 ml(P<0.01)。②分别以schafer图所示、AG数>40为判定梗阻的标准,经耻骨上膀胱造瘘的梗阻数均为16(69.6%),而以尿道置测压管均为20(87.0%),前者例数比后者减少。结论: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时,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对BPH患者,主张选择前者。对于其它疾病患者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96例宫颈癌根治术后14d首次拔除尿管时确诊的尿潴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尿管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面对面讲解并示范尿管的护理操作,并进行常规的出院随访;观察组实施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残余尿量、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膀胱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其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减少前列腺切除术中出血,预防术后膀胱痉挛及膀胱出口梗阻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输尿管置管尿液转流不隔离腺窝前列腺切除术,对15例对照组BPH病人采用传统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失血量,对术后膀胱痉挛进行症状评分,比较手术前后尿道造影情况及尿流率等指标. 结果研究组术后出血平均180.0 ml;与对照组287.7 ml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膀胱痉挛症状评分平均2.4分;与对照组3.5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平均130 ml,术后均排尿通畅,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示前列腺段尿道较术前平均增粗0.5 cm;最大尿流率平均22.5 ml/s,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输尿管置管尿液转流不隔离腺窝前列腺切除术是减少出血、预防术后膀胱痉挛及膀胱出口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小儿体外术后两个不同时间段拔尿管对排尿困难的程度、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实验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先拔尿管组(A组)和后拔尿管组(B组) ,观察其尿道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和排尿困难程度。结果:发现用速尿前拔尿管组(既A组)明显优于用速尿等排尿后再拔尿管组(既B组)。结论:小儿体外术后用速尿前拔尿管可缩短尿道刺激症状持续时间,减轻排尿困难程度。  相似文献   

17.
尿道损伤不常见,但治疗最难,且有争议,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一个常用方案是先试插尿管,失败后立即行耻骨上探查、尿道会师术。另一常用方案是仅行耻骨上转流术。争议的焦点是尿道插管与耻骨上转流的优劣,早期开放性手术与延期尿道成形术的利弊。作者介绍一种治疗尿道损伤的新技术,即损伤后先行耻骨上转流,2周后经耻骨上及尿道进行内窥镜检查及器械操作.并带入尿管,恢复尿道连续性。具体方法如下。损伤后先试插软尿管.失败后则行耻骨上转流。可触及的膀胱则行穿刺造瘘,最大可放入F16尿管;不可触及的膀胱则需开放性耻骨上膀胱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术前全麻下置尿管术后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普外科全麻手术男性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措施干预。结果观察2组术后回病房全麻清醒期的尿道疼痛刺激反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对尿管的耐受性,让病人能够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前排尿训练联合围术期限制性输液,不留置尿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比较2017年07月~2019年01月190例行术前排尿训练、手术当日限制性输液、不留置尿管的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不置管组)与2016年01月~2017年05月190例手术当日自由性输液、留置尿管的患者(置管组)的临床早期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24 h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置管组患者手术当日术前、术中、术后输液量及总输液量均低于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当日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两组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置管组在尿路感染、尿路刺激征、膀胱不适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置管组住院时间显著小于置管组,且患者满意度优于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前排尿训练联合围术期限制性输液,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不留置尿管不增加术后尿潴留风险,且降低术后早期尿路感染、尿路刺激征、尿管相关膀胱不适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气囊尿管固定牵引的尿道套入术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3年采用气囊尿管固定牵引的尿道套入术治疗后尿道狭窄或闭锁41例,疗效佳,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性患者41例,为我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病例,年龄8~55岁,平均24岁,均为外伤性后尿道狭窄经开放或内切开手术及尿扩治疗失败者,其中完全闭锁12例,伴膀胱结石4例,入院时均已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