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C7神经移位后对C7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1996年 2月至 2 0 0 0年 2月 ,对 7例臂丛上干或C5,6神经根损伤患者 ,均采用同侧C7神经根 (全部 )移位修复 ;并观察手术前、后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肌力及肌电的变化。术后 1周 7例 ,术后 4个月 6例 ,术后 1年 5例进行了肌力测定及肌电检查。结果 术后 1周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的肌力较术前均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多在 1级以内。肌力的下降均呈可逆性 ,术后 4个月三块肌肉的肌力均已恢复正常。术后 3个时间组三块肌肉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的波幅、潜伏期和术前比无明显影响。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采用同侧C7移位后 ,供区背阔肌肌力下降最明显 ,肱三头肌次之 ,指总伸肌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在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中得出的臂丛神经各干对肱三头肌/指总伸肌的电生理支配权重,推断其对于同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影响,为探讨其安全性和适应证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2007年8月-2007年10月15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的患者.男13例,女2例:年龄18~49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例,压砸伤2例,余均为车祸伤.左侧8例,右侧7例.术中依次刺激健侧臂丛神经上、中、下干,于肱三头肌/指总伸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比较各干的CMAP波幅所占百分比,确定臂丛神经各干对肱三头肌,指总伸肌的电生理支配权重.术后6个月内随访肱三头肌/指总伸肌肌力,并复查肌电图了解其自发电活动和主动募集反应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肱三头肌的电生理支配权重:上中干型3例(20%),中下干型3例(20%),全干型7例(47%),中干型2例(13%);指总伸肌:中下干型3例(20%),全干型10例(67%),下干型2例(13%).肱三头肌:术后1个月,2例出现肱三头肌肌力4级,募集反应单纯相,至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余患者术后1个月肌力均达5级,募集反应单纯混合相或混合相.指总伸肌:术后1个月,患者肌力及募集反应均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各种电生理支配权重的患者,C7神经根的切取均不会造成肱三头肌和指总伸肌的实质性损害,同侧C7神经根移位术是安全可行的;但对于中干支配权重高的患者,采用同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应慎重,有可能造成肱三头肌短期内的肌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不同术式切断C7神经根后对神经支配肌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目的 研究切断大鼠 C7神经根不同纤维束组后其支配肌的肌电图变化 ,为临床选择性 C7神经根移位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SD大鼠 2 4只 ,按手术术式不同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鼠。A组 :单纯切断上干 ;B组 :切断上干及部分中干 ( C7前股前外侧部分 ) ;C组 :切断上干及全中干。左侧为实验侧 ,右侧为自身正常对照组。术后 4周 ,各组大鼠测定双侧背阔肌、肱三头肌、指总伸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 CMAP) ,并计算其潜伏期和波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C组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 CMAP的波幅及潜伏期均有明显的变化 ,波幅衰减、潜伏期延长 ;以背阔肌受的影响最为显著。A、B两组上述肌肉 CMAP的波幅及潜伏期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单纯上干损伤后切取 C7神经根前股前外侧束组对 C7神经根主要支配肌 (背阔肌、肱三头肌、指总伸肌 )并无多大影响 ;而 C7全干切断后对上述肌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电生理检测分析臂丛颈,神经根的主要代表肌.方法 选择16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的患者,术中采用电生理检测,对颈7神经根支配肌的波幅进行分析,确定颈7神经根的主要代表肌.结果 电生理检测表明背阔肌与肱三头肌长头均可较好地代表颈7神经根的功能.尤其是肱三头肌长头在所有16例患者的检测中,刺激颈7神经根所得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值均明显大于其余神经根所得波幅值;而背阔肌有4例(占25.0%),在刺激颈6神经根时所得CMAP波幅值与颈,神经根接近.结论 将肱三头肌长头、背阔肌作为定位颈,神经根的代表肌更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我院近年来分别为3例不完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带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胸大肌肌瓣移位重建屈肘功能获得成功。 例1 男,20岁。因左肩着地摔伤致左臂丛神经损伤11个月入院。检查发现左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喙肱肌肌力为0级,提肩胛肌、斜方肌、背阔肌肌力Ⅴ级,肱三头肌力Ⅴ级,手及腕部诸肌力正常。入院后先行左肩关节融合术,术中6个月再行左侧带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肌瓣移位代肱二头肌术。术后切取整块背阔肌,保留近端止点及神经血管蒂,在背阔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术中电生理检测,在臂丛神经中找到指总伸肌支配神经的相对集中区,为神经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新术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2月-2009年10月,17例臂丛神经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应用Keypoint型肌电图仪,术中分别对上、中、下三干后股进行电刺激,在指总伸肌及肱三头肌长头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结果指总伸肌记录到的CMAP最大波幅有76.5%(13/17)为电刺激下干后股,17.6%(3/17)为电刺激中干后股,5.9%(1/17)为电刺激上干后股。电刺激上、中、下三干后股在指总伸肌记录到的CMAP波幅平均值分别为:0.75±1.16mV,1.64±1.54mV,5.32±4.58mV。在肱三头肌长头记录到的最大CMAP波幅有53%(9/17)为电刺激中干后股,47%(8/17)为电刺激下干后股。电刺激中干及下干后股在肱三头肌长头记录到的CMAP平均波幅分别为4.57±3.84mV,5.98±8.43mV。结论支配指总伸肌的神经纤维来自下千后股比C7后股的多,而下干后股亦是肱三头肌长头的主要支配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探讨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 回顾性随访2004年至2008年于我院行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23例患者术后肱三头肌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中16例患者诊断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7例患者诊断为C5~G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非根性撕脱伤).患者受伤至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间隔为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8.7个月.结果 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良率(肌力恢复至M3及以上)为39.1%,肌力恢复至M2的患者占30.4%,肌力恢复至M1及以下占30.5%.G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患者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于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使用2根或2根以上的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肱三头肌肌支术后疗效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可使肱三头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自1982年至1995年。共手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55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3.64%(2/55)。现就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谈一点看法。例1男,20岁,因摩托来车祸致左臂丛神经损伤。入院后局部检查发现:耸肩正常,肩关节被动活动正常,主动不能;斜方肌肌力4度,胸大肌肌力4度,肱三头肌肌力4度,腕伸肌肌力3度,指伸肌与拇长伸肌肌力2度。G5~7支配的其它肌肉肌力均为0度。诊断:C5-7神经根性撕脱伤。于伤后3个月手术,行膈神经移位加腓肠神经移植,接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接腋神经。术后第2天发现…  相似文献   

9.
对移位神经肌内种植术治疗臂丛节前损伤的疗效作一评价。方法:1990年间共手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02例。其中10例,术中发现不仅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而且神经远瑞缺损;选用膈、副、肋间、颈丛运动支作为移位神经,经神经移植种植于三角肌5块,肱二头肌4块,肱三头肌1块,胸大肌1块。术后4年进行随访,检测其有关肌肉肌力的恢复程度。结果:肌力恢复2度6块,1度3块,0度2块。结论:该法的治疗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颈7神经根切断后对上肢神经功能的早期影响,近年来我们对18例应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桥接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于同一个体相同检测条件下测定并观察切断颈7神经根术前、术后2周内,健侧上肢的肌电电生理变化。观察内容及结果1.肌电:背阔肌、肱三头肌、伸指总肌和尺侧屈腕肌,术后均无明显失神经改变。2.周围神经传导:(1)五个手指指神经的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术后1 ̄3指SNAP波幅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