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性别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9年2月到2012年9月连续收集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1)女性组:该组由39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2)男性组,该组由42例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男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2组在90d内溶栓预后良好率(61.54%和52.38%,P=0.406)、颅内出血的发生率(7.69%和9.52%,P=0.769)、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13%和7.14%,P=0.707)及死亡率(5.13%和7.14%,P=0.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组与男性组相比,在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及90 d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5,(8):15-17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大动脉脑梗死患者75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未溶栓组(26例)、静脉溶栓组(29例)、机械溶栓组(20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的有效性、近期与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静脉溶栓组(29例)、机械溶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机械取栓组mRS评分≤2分病例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2 w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动脉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9月在某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IS患者144例,溶栓后1 h复查头颅CT,观察未发现存在颅内出血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决定是否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据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END、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系统性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评估2组患者IVT后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END发生率为7.87%,对照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6,P=0.032);观察组发生sICH、系统性出血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溶栓后24 h,85.39%(76/89)的观察组患者出现CPI,对照组有70.9...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动脉溶栓组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联合组)各40例。静脉溶栓组采用rt-PA(0.9mg/kg),1min内给予负荷量10%,而后60min静脉泵入,动脉溶栓组置入微导管至病变血管后,给予rt-PA(0.3mg/kg)60min内持续泵入。联合组入院后给予rt-PA(0.6mg/kg),1min内给予负荷量10%,而后30min静脉泵入,同时,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rt-PA(0.3mg/kg)60min内持续泵入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3组患者2周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对于2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进行评价,以颅脑CT/MRI检查结果,参照ECASS评分比较出血转化(HT)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静脉组、动脉组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16/40,40.00%)比(24/40,60.00%)比(29/40,72.55%),χ~2=2.698]逐渐增加,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动脉组与联合组出血转化发生率HT型[(6/40,15.00%)比(2/40,5.00%)比(3/40,7.50%),χ~2=2.904],PH型[(4/40,10.00%)比(2/40,5.00%)比(2/40,5.00%),χ~2=2.873],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3/40,7.50%)比(1/40,2.50%)比(1/40,2.50%),χ~2=2.4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动脉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有效率,降低症状性脑出血发病率。与动脉溶栓比较,动静脉联合溶栓临床疗效提高,但其症状性脑出血发病率未见上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9,(10):1411-1412
目的探讨溶栓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64例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针对性护理)和常规组(32例,基础护理),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溶栓3 d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FMA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且干预组患者的NIHSS评分、 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干预组的溶栓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7.50%(P <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8.13%(P <0.05)。结论给予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协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总结合理用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5月阳谷县人民医院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84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预后不良的患者(出血转化、2周内死亡、2周后NIHSS评分上升≥1分或无变化、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纳入不良组,预后良好的患者纳入良好组。收集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入选不良组20例,良好组64例。不良组发病到入院时间、BMI、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与良好组入院高血糖、低剂量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到就诊时间、入院高血糖成为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尚可,入院过晚、病情重、入院高血糖是导致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血压及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A组(预后良好:0-1分),B组(预后不良:2-6分),对比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一天血压以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经比较发现,B组治疗后2小时及一天后的收缩压较高,而且治疗后一天收缩压下降较少,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2小时至一天收缩压越低患者溶栓预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的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将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收的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参照组(47例,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47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评分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试验组治疗后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生理状态等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6.38%)例低于参照组11(23.40%)例,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对促进患者预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可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且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s-CRP、 S100β、 NSE及F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T、 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rt-PA静脉溶栓,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某院收治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从股动脉插管至血管闭塞部位,尿激酶1万U/min持续泵人,用量25~100万单位;并选取同期年龄、病情、发病时间相匹配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记录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变化及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28d后研究组患者显效20例(55.6%),总有效率为77.8%(28/36);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30.6%),总有效率为69.4%(25/36)(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能恢复患者脑部血流灌注,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不同剂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根据患者就诊顺序进行分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用HAT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HAT评分(溶栓后出血评分)与使用rt-PA(0.6mg/kg体重)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颅内出血情况的关系,为使用HAT指导溶栓治疗做准备。[方法]对162名进行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按0.6mg/kg体重)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别记录HAT评分的各分项评分情况,按HAT0分、1分、2分、3分和≥4分为5组,记录各组患者的溶栓后颅内出血情况(分为非症状性、症状性及致死性颅内出血)和90d后的功能结局(以改良Rankin评分,mRs表示),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HAT0分、1分、2分、3分和≥4分各组的总颅内出血的百分比分别为2.7%、10.2%、20.0%、31.2%和50.0%;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0.0%、2.0%、5.0%、12.6%和50.0%,卡方检验得χ2=28.0,P﹤0.001(Monte Carlo确切概率法),提示HAT分值的增加,颅内出血的比例及严重程度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HAT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306,P﹤0.001;说明HAT得分和出血程度正相关。本研究患者队列的症状性出血比例为3.1%,低于NINDS研究的5.9%。随着HAT评分的增加,取得良好预后(mRs≤2的比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结论]对于按0.6mg/kg体重,时间窗为4.5h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AT评分的增加与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正相关。HAT可能作为预测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的一个简单易行的实用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溶栓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6-11行介入溶栓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1例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42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高压氧联合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干预前后ADL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ADL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2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7.62%较对照组80.49%高(P0.05)。结论:行介入溶栓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高压氧联合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早期静脉给予阿司匹林对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根据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司匹林组阿替普酶治疗90min后静脉给予300mg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组只接受阿替普酶治疗。主要观察3个月后的较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以及脑卒中严重程度。结果共有285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治疗3个月后,阿司匹林组78(52.7%)例和标准治疗组74(54.0%)例患者预后较好,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阿司匹林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且预后较差与SICH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早期静脉给予阿司匹林不能改善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且增加SICH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的60例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梗死面积、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347-134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的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随访3个月。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修正Rankin量表评价长期预后。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治疗3个月m RS评分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为20.9%,高于对照组的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 7.0%,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m 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会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远期预后,不增加总体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吴守方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97-339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对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某院收治的7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进行血糖、血清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分析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脑卒中预后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出血性脑卒中组出现糖代谢异常者12例(38.71%),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41.86%(18/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平均血糖(10.4±1.4)mmol/L,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组(9.8±1.7)mmol/L,而且均高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缺血性脑卒中组以及健康对照组3组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值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本组资料显示,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程度越重,血糖水平越高。③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升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随血糖水平升高而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随血糖水平升高而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应及时动态监测糖代谢指标变化,并积极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院》2016,(8):1102-1104
目的分析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性溶栓联合绿色通道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经传统急诊救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通过标准流程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选择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构建,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的构建能够缩短溶栓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潘燕  李玲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72-2073,207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0例首次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平稳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常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20mg/日,共服用1年,分析两组血脂变化、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比率。结果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3±1.25)mmol/L,对照组(4.38±1.8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P﹤0.05)。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4.05±2.16),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6.51±2.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1,P﹤0.05)。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比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和(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罗迪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该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和治疗组(72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胞磷胆碱0.5g/d,治疗组给予普罗迪5mL/d,两组均以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7.6%;治疗组总有效率84.7%,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10d后NIHSS评分下降明显(P<0.05),在治疗90d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降至(4.75±1.82)分和(3.83±1.39)分,治疗组的降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偶有头痛、皮肤过敏症状,较轻微,且随用药时间延长而消失,无需处理。结论普洛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