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ST-T的变化,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T变化对患者心功能的预后价值。方法 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并测量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同时对比溶栓后24h内T波的变化。结果溶栓治疗2h内,∑STE较溶栓前下降>50%,和(或)溶栓治疗24h内,ST段抬高导联出现T波倒置时,患者胸病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保护。而∑STE较治疗前下降<50%且T波未出现倒置时,患者心功能受损较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和T波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有效再灌注的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11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Σ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患者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保护。而ΣSTE较治疗前下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60例ST抬高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抬高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STE回降≥50%的患者较∑STE回降〈50%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CK峰值低,左心功能及预后好。结论AMI早期溶栓后心电图ST段变化可较准确地反映心,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2h内T波倒置对心肌再灌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溶栓开始后2hT波倒置组和T波未倒置组,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临床判断标准观察心肌再灌注情况。结果溶栓开始后2h内T波倒置组与T波未倒置组比较,ST段迅速回降≥50%出现率高于T波未倒置(P<0.01),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提前发生率高于T波未倒置组(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与T波未倒置组(P<0.01),再通率T波倒置组高于T波未倒置组(P<0.01)。结论 AMT溶栓治疗后2h内T波倒置可作为心肌再灌注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 h以内给予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492)150万U+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滴入。结果本组入选66例患者中,溶栓成功者53例,成功率为80.3%;溶栓未通者13例。溶栓成功者于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均回落〉50%;胸痛明显缓解或者基本消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出现前移,于14 h内提前出现;患者于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结论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闭塞血管再通率高,临床效果好,在基层医院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抬高ST段的早期恢复对患者心功能预测的临床意义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不同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或未接受再灌注治疗,测量并比较再灌注前与再灌注后2h;未进行再灌注治疗者测量发病当时及发病12h心电图(ECG)各相关导联抬高ST振幅段抬高总和(ΣSTE)的下降幅度,将ΣSTE明显下降≥50%者分为组,下降<50%者分为组。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并比较ΣSTE下降幅度及不同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对患者心功能、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在发病4周后心脏射血分数明显高于组(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发病30d内死亡)的发生率较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较准确了解心肌细胞灌注情况,可作为心脏收缩功能预后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记录T波倒置时间。并根据溶栓后T波倒置时间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内倒置者、B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后倒置者。根据冠脉造影与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对T波倒置时间及冠脉再通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早期T波倒置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降低,峰时提前。2 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不断提高。3 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低。结论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具有密切关系,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胸痛缓解42例(100%),冠脉再通27例(64.3%),ST段下降〉50%40例(95.2%),CK-MB峰值前移39例(92.9%),再灌注心律失常22例(52.3%),经治疗均恢复;死亡1例(2.4%)。结论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预后,再通率高,简便易行,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ST-T变化的意义。方法 57例静脉溶栓治疗病人,根据其溶栓后2h内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分为恢复组(>75%)、部分恢复组(25%-75%)、未恢复组(<25%)。24h内T波是否倒置分为早期倒置组与延迟倒置组。并与冠脉间接再通指征比较。结果 冠脉再通组与ST段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均伴有早期T波倒置(P<0.01),而未通且与ST段未恢复组则无早期T波倒置(P<0.01)。结论 ST段恢复伴早期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T波早期倒置是指T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的24 h内倒置,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是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流分级(TIMI)血流达Ⅱ级以上者.AMI溶栓治疗后抬高的ST段迅速下降及酶峰提前已被公认是溶栓后冠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且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但T波早期变化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未作为冠脉再通的参考指标,本文观察AMI患者溶栓治疗90 min后行冠脉造影,冠脉血流达TIMI Ⅱ级以上为A组,溶栓未通或未溶栓为B组,然后观察心电图演变及有无T波倒置,探讨T波早期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动态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溶栓治疗患者105例,记录心电监测/或动态心电图T波倒置的时间,依据溶栓后T波倒置的时间分为A组(24h内倒置者)、B组(24h后倒置者),然后依据冠脉造影及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T波倒置的时间与冠脉再通的关系.结果 (1)A组与梗死相关、动脉高开通率密切相关(91.2%与55.5%,P<0.05).(2)早期T波倒置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较低([(114±21)与(165±31)U/L,P<0.05)].(3)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不断提高([(59±13)%与(43±15)%, P<0.05)].(4)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低(8.3%与29.6%,P<0.05).结论 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密切相关,预示更好的再灌注和左室功能及良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方法收集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滴入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冠脉再通率67%,胸痛缓解,ST段下段〉50%,CK-MB峰值前移,激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结论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张云  黄文珠  许端敏  陈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881-2883
目的 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ST段回落程度、T波早期倒置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ST段抬高型前壁AMI接受PCI患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按PCI术后1hST段回落程度分两组:ST段回落≥50%组(A组,n=52),ST段回落<50%组(B组,n=10);按术后24hT波是否倒置再分为两组:倒置组(C组,n=47),未倒置组(D组,n=15).观察A、B及C、D组6个月内左心功能改善的差异.结果 A组、C组患者6个月内左心功能恢复优于B组、D组(P<0.05).结论 AMI患者PCI再灌注治疗后对ST段和T波的分析是一种简便、实用的预测心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静脉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能缩小梗死面积,挽救坏死心肌,而且明显改善预后。溶栓后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间接指标,一直以症状明显缓解,ST段在2 h内下降≥50%,心肌酶峰提前至14 h及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为标准,对T波的变化研究很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探索AMI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状动脉再通关系。现将我院56例AMI患者溶栓后24h心电图T波的变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60例中胸痛迅速缓解者40例;抬高的ST段下降37例;出现期前收缩12例;CK及CK—MB升高峰值提前37例。总有效例数为48例,占80.0%。结论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尿激酶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溶栓成功者45例(75.0%),因恶性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者1例,占溶栓成功者比例的2.2%。溶栓未成功者15例(25.0%);治疗2h内患者胸痛症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经治疗后,死亡2例,占溶栓未成功者比例的13.3%。溶栓成功组患者在治疗2h内胸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有31例(51.7%);溶栓未成功组患者治疗2h内患者胸痛症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6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相关性并发症。结论尿激酶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为进一步实施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ST段升高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本院收治2009-2011年收治、经尿激酶(UK)溶栓治疗ST段再抬高的AMI患者43例(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经UK溶栓治疗ST段无再抬高的AMI患者47例(对照组),对其预后做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CPK、CK-MB峰值、心绞痛发生率、心率失常发生率和1年内死亡率明显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状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升高对预后质量有重要影响,用心电图监测ST段动态变化的方法来评判早期AMI临床预后及中远期治疗,简便、无创、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8.
宋世英  赵树武 《天津医药》1998,26(9):566-56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以溶栓后患者胸痛的变化、心电图ST段下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酶峰值前移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本文对溶栓后T波早期倒置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3例,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3例,平均年龄52.5(33~69)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5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后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伴下壁心肌梗死3例。具备以下条件者给予  相似文献   

19.
陈辉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59-159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56例患者,对发病12h以内的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演变以及心肌坏死标记物,判断2h血管再通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56例患者溶栓后2h血管再通38例(67.9%)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无明显出血倾向或不良反应。尤其在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为有效的再灌注方法之一,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药学》2017,(5):1057-1059
目的:评价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2例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以及再通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6 h内再通率、总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注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提高用药后6 h内的再通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