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本病病因未明,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尤以冠状动脉为甚,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尽管KD在诊疗上获得诸多进展,但仍有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探讨。本文通过比较3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索治疗KD的优势方法。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该病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儿童,约20%~25%末经治疗的K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的生命。由于K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提高对KD的识别能力,对KD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为此,我们对48例KD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辅助治疗难治性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收治的难治性KD患儿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等)发生情况。结果治疗5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4.018,P=0.045);治疗后2组WBC、ESR、CRP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结论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辅助治疗难治性K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冯晓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723-723
现就本院1988~2000年间收治48例川崎病作以下分析。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48例中男32例 ,女16例。发病年龄4月~7岁 ,4岁以下32例 ,占70 % ,<1岁10例。无明显季节变化。1 2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 ,入院时发热持续>5天28例 ,其中>7天20例 ,最长15天 ;热型不规则 ,平均热程11 3天。41例出现多形皮疹 ,出疹时间不定 ,一般部位较局限 ,以躯干部为多 ,但均无疱疹及结痂。颈淋巴结肿大者34例 ,大小不等 ,在0 5~3 5cm之间 ,轻压痛 ,非化脓性。两眼结膜充血者30例 ,杨梅舌29例…  相似文献   

5.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川崎病患儿87例,男48例,女39例,年龄73d-12岁,随机分成2组,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伍以静脉注射5%丙种球蛋白1.0g/(1kg·d)连用2d或2.0g/(kg·d)一次性静脉注射组(Ⅰ组)32例;单纯服小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d)组(Ⅱ组)55例。结果Ⅰ组治疗前体温38.2-39.9℃,平均39.2℃,Ⅱ组治疗前体温38.4-40℃,平均39.1℃,治疗后Ⅰ组热退时间及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高于Ⅱ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一次或分成两次静脉注射伍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提高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3例小儿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早期了解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尽可能早期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降低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临床症状很快恢复,效果显而易见。结论川崎病是急性、自限性、多系统受累的血管性疾病。早期对川崎病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和漏诊,尽早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药片,确保治疗效果,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刘强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2):54-54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冠状动脉病变是本病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自2003年5月~2004年6月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KD好发于〈5岁的儿童,男孩多发,误诊20例(41.7%)。48例患儿均临床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KD早期误诊率高,对不明原因发热〉5d,且伴有KD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应警惕KD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赵云华 《云南医药》2005,26(1):43-44
川崎病 (KD )病因不明 ,诊断缺乏特异性 ,本文综合分析 4 8例KD患儿临床特点 ,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高价值的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  4 8例KD患儿于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4年 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 ,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 8例 ,女 2 0例 ,男 :女为 1 4∶1。发病年龄 6月~ 10岁 ,其中 1岁以内 5例 ,1~ 3岁 18例 ,4~ 5岁 10例 ,>5岁 15例。临床表现 :4 8例 (10 0 % )均有持续发热 ,入院时发热病程 1~ 2 0d ,平均发热 7 2d ,体温最高达 39 5℃~ 4 1 5℃ ,为不规则发热或稽留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儿均痊愈或好转,观察组3d内退热者23例(100.00%),对照组3d内退热者20例(89.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值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1d及3个月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4.35%,对照组分别为30.43%和17.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在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斯匹林联合治疗的基础上,短期静脉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冯晶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190-191
回顾分析15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经验,进而避免此病引起冠状动脉受累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先报道,从而得名。好发于婴儿及5岁以下幼儿,本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本病是患者感染病源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一种自身性血管炎。易侵犯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如延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对1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2.13±0.88)d,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2.85±0.32)d,平均淋巴结炎症消退时间(3.14±1.52)d,平均手足肿胀消退时间(3.71±2.24)d;本治疗后血小板数值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高理论依据.方法 入选78例小儿川崎病患者均来着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黏膜充血及手足肿硬等消退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情况对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司匹林联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4.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1~2g/(kg.d)的丙种球蛋白与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治疗组川崎病患者的痊愈率(83.3%)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76.7%)相当,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164,P0.05);(2)两组川崎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了2例头晕,对照组出现了发热、头晕、头疼各1例,治疗组川崎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相当(x2=10.552,P0.05)。结论 1~2g/(kg.d)的丙种球蛋白与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具有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儿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IgA、IgG及IgM水平,统计两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且≥5 d;典型川崎病具有≥4项诊断标准的;不完全性川崎病<4项诊断标准;所有的病例均在病程1周及2周分别检测血液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结果均较正常明显升高。结论川崎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18~24个月的为发病高峰,但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而不完全性川崎病主要以婴儿多见;对于持续发热>5 d,且≥2项诊断标准的,若CRP不高,血沉不增快的,需每天重新评估;若CRP升高,血沉增快,伴有以下实验室检查指标的≥3项:血象WBC升高;贫血;PLT升高;转氨酶升高;尿常规高倍镜下可见异常白细胞等,可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予相关治疗,及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动态监测;若<3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则行心脏彩超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可诊断为川崎病,若没有冠状动脉病变,则每天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典型川崎病8例,不完全川崎病10例,总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经治疗10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3d热退,3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5d热退,5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后3d热退,5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随访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患儿早期识别,诊断,规范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及转归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溶血病可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迅速出现黄疸和贫血,严重者常导致新生儿胆红素中毒性脑病,甚至死亡。治疗要点为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后遗症。在临床治疗上,大多数的病例通过光疗,部分病例经过换血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亦有极少数重症病例虽经上述方法治疗,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笔者发现2例重症病例,经过光疗,地塞米松,三次换血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亦未能奏效,黄疸持续上升,予加用甲泼尼龙治疗后,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 1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