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新颜 《江苏医药》1999,25(12):973-973
小儿颅脑外伤比较常见,但由此引起的脑梗死则较少见。本文对我院1992年~1998年经CT检查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4例,就CT特征和临床诊断作简要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4例患儿,男9例,女5例,年龄9个月~7岁,2岁以内10例。14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及伤后出现肢体偏瘫,其中2例出现颅内高压及昏迷。所有患儿均在伤后24小时内作首次CT检查,首次检查发现梗死灶者3例,伤后1~2天复查发现病灶者7例,余4例在伤后2~3天再次复查发现病灶。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头颅CT扫描,未做增强检查。结果一、CT表现:(1)腔隙性脑梗死12例。12例…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梅  杨桦 《河北医药》2003,25(4):282-28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轻撤外伤型)12例,Ⅱ型(严重外伤型)6例。I型多见于小儿,外伤轻撤,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Ⅱ型多见于成人,严重颅脑损伤,多合并脑挫裂伤等严重外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水肿、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I型多见,且好发于基底节区,CT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CT及MRI辅助检查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采用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方式,治疗后采用康复疗法帮助患者恢复。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STREAM、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C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尽早确诊对后期治疗有较大意义,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王利刚  黄英俊  祖艳红 《河北医药》2010,32(23):3358-3359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病死率极高,已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的高度重视,如不能及时诊治,将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死指由颅脑损伤改变了脑局部血供,致使出现组织缺血性损害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病变,有伴发、继发和两者兼而有之之分。多发于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多见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多层螺旋CT的临床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外伤性脑梗死的正确诊断率。笔者分析了到白城中心医院就诊的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本病准确诊断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7.12间本院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28例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治愈23例,死亡1例,轻残4例。结论:颅脑损伤致脑梗死并不少见,重视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早期积极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治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手术7例,保守治疗19例。结果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治疗结果,良好15例,轻残4例,重残6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临床上应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和/或出现新的症状19例,无明显变化的3例,动态头颅CT显示梗死灶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8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自动出院,1例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梗死后血管损伤和血流再灌注是导致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灶部位、大小、合并症,出血发生早晚、出血类型等,及时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5年9月~2007年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28例,CT扫描采用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310MAs,其中1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28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中,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1例首次CT检查即发现脑梗死,4例首次CT检查阴性,外伤后24-27hCT复查发现脑梗死。儿童脑梗死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脑梗死8例(约占28.6%)。结论CT扫描不仅能对外伤性脑梗死作出准确诊断,还能估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s,LI)是指脑深部穿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软化,其发生率随检查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为探讨其发病规则及发病机制,我们将近几年收治的100例病人临床及血脂变化与LI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就我院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收治的2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进行回顾性总结,并结合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脑外伤后发生的一种继发性脑损伤,也是颅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但加重患者的病情,而且增加致死致残率。尸检报告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达55%,临床报道其发病率为5.5%,且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脑梗死2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区内出血 ,占脑梗死 3 %~5 %。此特殊病理阶段发生于脑梗死后数天至数周 ,它兼有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特点 ,在临床上易混淆 ,影响治疗。本文通过 18例病例分析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和诊断要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5 0~60岁 3例 ,60~ 70岁 5例 ,70岁以上 10例。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例伴风湿性心脏病。均系突发肢体活动障碍或昏迷入院。表现为 :一侧肢体偏瘫 18例 ;昏迷 6例 ,小便失禁 10例 ,失语 8例 ;眩晕、肢体共济失调 2例 ,头痛、呕吐12例。1 2 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24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价:良好8例,中残7例,重残3例,死亡6例。结论头外伤后积极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病后及早的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扫描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99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CT扫描,观察其扫描征象。结果经扫描患者中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者40例,脑实质低密度者20例,颈内动脉区征象变化者20例,组织肿胀者12例,死亡病例7例。结论 CT扫描能够较为有效的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在操作中具有较高的简便性、无创伤性、价位低廉性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6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组患者死亡8例,重残7例,中残8例,良好3例。结论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患者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 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患者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机理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受伤机理、颅脑损伤类型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结果4例遗有左侧肢体偏瘫(Ⅱ~Ⅳ级);6例右侧略觉无力,活动不灵活;3例愈后语言不流畅,中度感觉失语;2例植物状态.结论:颅脑外伤后改善微...  相似文献   

19.
李军民 《河北医药》2012,34(22):3466-3466
脑梗死是指脑部缺血缺氧、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其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形成血栓或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闭塞或狭窄,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或气体、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脑梗死103例早期CT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价值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103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CT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03例患者手术治疗74例,其余患者采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后24h内好转者38例,48h内好转者52例,48h好转率为87.4%。结论颅脑CT检查对及时发现梗死病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率,做到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