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妊娠性绒毛膜癌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非妊娠性绒毛膜癌(绒癌)的诊断、治疗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985—2001年间,收治的非妊娠性绒癌17例(女性11例,男性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初诊明确诊断者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平均化疗疗程数8.6个;9例女性和2例男性患者,治疗后病情获完全缓解。随诊8—118个月无复发。结论 非妊娠性绒癌的诊断率有待提高。多药联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女性非妊娠性绒癌,可获满意效果。男性单纯性绒癌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2.
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994年1月至2001年12月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标准其临床分期为I b1~II a期的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124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其复发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3%、61.4%;总复发率为39.5%(49/124),其中复发部位明确的41例患者(盆腔内、盆腔外和盆腔内外同时复发患者分别为25、13和3例)中盆腔内复发率(61.O%,25/41)显著高于盆腔外复发率(31.7%,13/41;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35).根据这一因素,将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髂总淋巴结无转移,104例)和高危组(髂总淋巴结转移,20例),其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和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危组盆腔内复发率为22.1%(23/104),高危组为25.0%(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盆腔外复发率为7.7%(8/104),高危组为40.O%(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以盆腔内复发为主,而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者以盆腔外复发为主.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1985年12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103例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03例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经过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92例(89.3%)患者获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疾病进展死亡。92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有4例复发,经过再次治疗3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103例患者中,25例出现耐药,经化疗或联合手术治疗后18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死亡。本组患者按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8例、Ⅲ期56例、Ⅳ期22例,各期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8/8、95%和64%,Ⅰ、Ⅱ、Ⅲ期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与Ⅳ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评分:低危型(预后评分≤6分)35例,高危型(预后评分≥7分)68例,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和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足月产后绒毛膜癌的早期诊断率、采用联合化疗为主的多途径综合治疗、重视耐药和复发患者的治疗将明显提高足月产后绒毛膜癌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卵巢癌术后复发的特征及相关因素,寻找预防和降低卵巢癌复发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中复发的34例进行分析,寻找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完全缓解的79例中,复发34例,1年内复发率最高,为61.8%;复发部位盆腔最多,占61.8%。Ⅰ、Ⅱ期复发率较Ⅲ、Ⅳ期低(P〈0.005);浆液性癌复发率较粘液性癌及其他癌高(P〈0.025)。组织低、中分化较高分化复发率高(P〈0.005)。残余病灶直径〈2cm,较≥2cm者复发率低(P〈0.005)。术后化疗0。5个疗程,较≥6个疗程者复发率高(P〈0.05)。有无大网膜转移者以及原发灶部位为单侧及双侧卵巢者之间复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卵巢癌术后1年内复发率最高;最常见复发转移部位为盆腔。复发与临床期别、病理类型、组织分化、规范肿瘤细胞减灭术及术后残余病灶的大小及术后规范化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输卵管癌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输卵管癌复发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5月黑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2例患者的复发率为59.6%(31/52),生存率为42.3%(22/52)。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CA125值、组织分级、残余病灶大小与输卵管癌的复发和生存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CA125值、组织分级、残余病灶大小是影响输卵管癌复发的重要因素,FIGO分期、CA125值、残余病灶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FIGO分期晚、术前CA125高、组织分化差、残余病灶大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大;FIGO分期晚、术前CA125高、残余病灶大的患者预后差。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及时给予干预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病例简介 例1.33岁,孕2产1,住院号192198。因黑便1周拟诊下消化道出血于1991年8月收住本院内科,肠镜检查示多发性肠息肉转外科行肠息肉摘除术,术后4天出现神志不清。术后病理报告:转移性绒癌,查血β-hCG>50μg/L,CT示脑转移可能。该患者葡萄胎史6年。术后经化疗痊愈,现健在。 例2.27岁,孕1产1,住院号259277。于产后3个月因突发头痛、呕吐、神志不清半天,治疗半月后再次昏迷6小时,CT示右额顶颞脑内血肿增大以“脑内血肿,动静脉瘤破裂?”为诊断,于1997年7月收住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铂类敏感型及耐药型复发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1月至2011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复发EOC患者83例,其中铂类敏感型56例,耐药型27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Log-rank test检验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复发EO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铂类敏感型复发EO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个月(95%CI 9.105~12.895),中位总生存期(OS)为16个月(95%CI 13.144~18.856);铂类耐药型复发EOC患者的中位PFS为8个月(95%CI 4.219~11.781),中位OS为10个月(95%CI 3.824~16.176)。(2)复发后伴有腹水、复发后化疗方案、化疗疗程、化疗效果是影响敏感型复发EOC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P<0.05);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复发后伴有腹水、复发部位、化疗效果是影响耐药型复发EOC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P<0.05)。(3)复发后化疗疗程数、复发后伴有腹水、化疗疗效是影响敏感型复发EO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复发部位是影响耐药型复发EO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铂类敏感型患者复发后宜选择与一线类似的铂类联合方案化疗,并尽可能化疗至6疗程。复发病灶位于盆腹腔是影响耐药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子遗传学起源分析鉴别绒毛膜癌的性质(妊娠性或非妊娠性),同时甄别妊娠性绒毛膜癌的成因性妊娠的性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显微切割技术从蜡块组织中纯化绒毛膜癌组织,另提取患者及其丈夫的外周静脉血DNA,均应用PCR技术扩增微卫星位点,通过比较绒毛膜癌组织与患者及其丈夫DNA的扩增片段大小,确定绒毛膜癌的遗传学起源.结果 12例绒毛膜癌患者中,7例绒毛膜癌首发部位为卵巢(或性腺),但仅4例为非妊娠性绒毛膜癌,另外3例为妊娠性绒毛膜癌;5例首发部位为子宫者,经遗传学分析证实均为妊娠性绒毛膜癌.这8例妊娠性绒毛膜癌的成因性妊娠的性质分别为孤雄来源完全性葡萄胎(6例)和正常妊娠(2例).结论 通过微卫星多态性检测可以明确绒毛膜癌为妊娠性或非妊娠性,并可以明确其成因性妊娠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监测宫颈鳞癌患者复发中的意义。方法对1999-2005年收治的72例宫颈鳞癌复发患者血清SCCAg水平与诊断、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72例复发患者中,术后复发30例、放化疗后复发42例,其中血清SCCAg水平升高者61例(占85%)。此61例患者中,20例在随诊中首先出现血清SCCAg水平升高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血清SCCAg水平提前升高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平均4.6个月(1~13个月)。72例复发患者中,45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因血清SCCAg水平升高或常规随诊发现复发;27例患者有症状,其中单侧下肢水肿或疼痛15例,阴道不规则流血7例,出现远处转移相关症状5例。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复发者33例;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合血清SCCAg水平诊断复发者39例,其中29例仅依靠血清SCCAg水平升高及影像学检查即诊断复发。72例复发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23个月(2~62个月),总的3年生存率为25%,5年生存率为19%。单因素分析发现,初治前患者血清SCCAg水平、病理分级、复发部位、复发后治疗方式以及复发时、复发后治疗中、治疗后血清SCCAg水平对患者的3年生存率有明显影响(P〈0.01);但20例血清SCCAg水平提前出现升高的患者与52例血清SCCAg水平未提前升高的患者相比,3年生存率分别为2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1)。多因素分析发现,复发患者仅病理分级、复发后的治疗方式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而复发部位及各种血清SCCAg状态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SCCAg水平监测在宫颈鳞癌复发患者中的诊断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乙酰肝素酶(Hpa)在绒毛膜癌高、低侵袭力细胞系及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pa与绒毛膜癌侵袭能力的关系。方法 通过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不同侵袭力绒毛膜癌细胞系JEG-3和JAR的体外侵袭能力;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蛋白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Hpa蛋白在不同绒毛膜癌细胞系及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JEG-3细胞的穿膜细胞数[(191±17)个]较JAR细胞的穿膜细胞数[(106±13)个]明显增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a蛋白在绒毛膜癌细胞JEG-3、JAR中均有表达,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3)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JEG-3细胞和JAR细胞中均可检测到Hpa蛋白,JEG-3细胞中Hpa蛋白的表达量(1.560±0.180)明显高于JAR细胞Hpa蛋白的表达量(0.610±0.170),绒毛膜癌细胞系中Hpa蛋白的表达量又显著高于正常早孕绒毛组织Hpa蛋白的表达量(0.190±0.008),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Hpa蛋白的表达量与绒毛膜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呈正相关关系(r=0.89,P〈0.05)。结论 Hpa蛋白在绒毛膜癌细胞中表达较正常绒毛组织高;Hpa蛋白在滋养细胞中的表达随滋养细胞侵袭能力的增加其表达上调;滋养细胞产生过量的Hpa对基底膜蛋白的水解作用在绒毛膜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在初次治疗的不同阶段血清CA125水平与卵巢癌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51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初次治疗的不同阶段血清CA125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2年复发率和5年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化疗3个疗程结束时CA125是否降为正常与大多数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包括分期、病理分级、腹水量、残留病灶大小、复发类型、2年复发率、5年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P均<0.05).术前及化疗3个疗程结束时血清CA125水平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呈显著性相关(P均<0.01).但未见手术前后CA125下降幅度与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 术前及化疗3个疗程结束时血清CA125水平可用于预测卵巢癌的复发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1种较为符合临床特征的人绒毛膜癌(绒癌)肺转移动物模型,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探索成功建立模型的合适的细胞浓度、细胞数量.方法 将40只5~6周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人绒癌细胞系JEG-3分别以1×107个细胞/ml×0.1 ml(A组)、5×106个细胞/ml×0.2 ml(B组)、1×106个细胞/ml×0.1 ml(C组)注入SCID小鼠尾静脉,另设对照组.接种后每3天观察1次小鼠状态,称量1次小鼠的体质量,绘制小鼠体质量变化曲线;当小鼠处于濒死状态时,用小动物成像CT(Micro CT)系统检查肺部有无转移灶、转移灶数目及大小.Micro CT检查后,解剖SCID小鼠,取肺部转移灶进行细胞的原代培养并行病理取材,HE染色、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的表达情况;原代培养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β-hCG的表达情况,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A组小鼠接种时全部死亡;C组接种时死亡2只,存活的8只在(30.0±2.0)d时,处于濒死状态,进行解剖未发现肺转移灶.B组接种时死亡3只,存活的7只在(18.0±2.0)d时,处于濒死状态;Micro CT检查,肺转移率为5/7,肺转移灶直径1.5~3.5 mm;病理检查证实为绒癌.原代培养的细胞行人绒癌标志物β-hOG染色,呈阳性表达;原代培养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单体、三体和多体人源性染色体,细胞染色体数目19~128条,染色体众数为70~79条,符合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特征.结论 通过尾静脉注射JEG-3细胞可以成功建立人绒癌SCID小鼠肺转移模型,5×106个细胞/ml×0.2 ml为建立模型的较为合适的细胞浓度及容积. 相似文献
13.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CT检查联合CA125连续检测诊断早期无症状的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检查联合CA125连续检测在早期无症状的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初治、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Ⅵ期的卵巢癌患者,在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并经多疗程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又出现可疑复发者进行PET-CT检查。此类患者CA125水平已降至正常值(即35kU/L)以下并稳定一段时间后,连续3次测定均呈持续升高趋势,但CT检查未能发现可疑病灶,或虽发现可疑病灶但病变范围不能确定。其中,16例给予再次化疗和(或)放疗,10例接受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结果(1)26例患者中,17例CA125水平≥35kU/L,其中14例CT检查显示盆腹腔存在复发灶的患者中,PET-CT检查发现10例病变范围与CT检查一致,4例除盆腹腔病灶外尚伴有远处转移;3例CT检查未发现明确病灶者中,PET-CT检查均提示存在盆腹腔复发,1例发现骨转移。另9例CA125水平〈35kU/L,其中3例CT检查和PET-CT检查均发现盆腹腔复发灶,6例CT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者中PET-CT检查均发现1处以上可疑复发或转移灶。(2)10例再次手术者中,CA125水平≥35kU/L者6例,〈35kU/L者4例;4例CT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及6例CT检查阴性者中,PET-CT检查均提示存在至少1处代谢异常部位(病灶数为1~5个)。(3)10例再次手术者中,CT检查发现的可疑病灶,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转移灶;PET-CT检查提示的异常代谢部位手术后病理检查也证实均为转移灶。(4)再次手术后1个月,4例术前CA125水平〈35kU/L者,术后CA125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位数水平降低了3.2倍;6例术前CA125水平≥35kU/L者,4例术后CA125水平〈35kU/L,1例化疗2个疗程后降至〈35kU/L,1例持续升高。结论PET-CT检查能发现临床前期的复发灶或常规辅助检查未能发现或明确的复发灶,PET-CT检查联合CA125连续检测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准确性高,是诊断卵巢癌早期复发的可靠手段。PET-CT检查引导下可以提高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准确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AEOC)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复发后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了自1986年1月至1997年12月经系统首次治疗后复发的AEOC患者167例进行再次治疗的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影响缓解期的因素。结果 患者的中位年龄51岁(26-71岁)。60例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3例中残留癌直径≤1cm;107例进行再次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影响AEOC复发的因素有年龄,首次术后残留癌直径,一线化疗,先期化疗。二次肿瘤细胞减灭后残留癌直径≤1cm,残留癌直径>1cm和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10,13个月(x^2=16.41,P=0.0003),经两两比较发现,残留癌直径≤1cm和化疗患者均比残留癌直径>1cm患者预后好,并且残留癌直径≤1c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化疗患者(x^2=3.97,P=0.0462)。二线化疗和未行二线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1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86,P=0.0494)。结论 年龄,首次术后残留癌直径,一线化疗,先期化疗等是影响AEOC复发的主要因素,二线化闻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是AEOC复发后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学特点、术后肌瘤残留、复发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同期行腹腔镜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4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腹腔镜313例、开腹148例,比较其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特点、术后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结果开腹患者剔除最大肌瘤直径(7.6±3.0) cm、剔除肌瘤数目(5.6±5.5)个、剔除肌瘤重量(308 ±364)g均高于腹腔镜患者[分别为(6.8±2.0) cm、(2.4±2.1)个、(140±109)g],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腹腔镜患者相比,开腹患者的手术时间长[分别为(74 ±35)、(89±32) min]、术中失血量增多[分别为(149±252)、(239±251)ml]、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程度增大[分别为(15±12)、(22±14) g/L]、术后住院时间增加[分别为(4.4±1.3)、(6.4±1.6)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腹腔镜与开腹患者术后残留率(分别为2.6%、1.4%)、复发率(分别为11.1%、12.3%)、术后妊娠率(分别为49.2%、9/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数目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OR=2.805,95%CI为1.192 ~6.601,P=0.0180)。所有术后妊娠患者均未发生妊娠中子宫破裂。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有生育要求或要求保留子宫患者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大部分的子宫肌瘤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完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残留率高于开腹术式,但术后短期复发率相近。多发肌瘤是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肌瘤数目≥4个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率增加。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率相当。 相似文献
16.
子宫颈癌复发后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194例宫颈癌盆腔复发患者初治时临床期别、初治方法、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及复发后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手术后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24个月)明显长于手术加放疗后复发患者(12个月)和放疗后复发患者(10个月)。初治2年以后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18个月)明显长于初治2年以内复发患者(10个月)。再次行放疗和化疗的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21个月)明显长于单行放疗(14个月)和单行化疗者(11个月)。提示:对手术后复发患者首选放疗为主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有放疗史的复发患者行化疗和(或)放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绒毛膜癌脑转移急诊行开颅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因绒毛膜癌(绒癌)脑转移而急诊行开颅手术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4年1月,13例绒癌脑转移瘤周围出血导致颅内压急剧增高、濒临脑疝而急诊行开颅减压及转移瘤切除术,并于术后进行多药联合方案化疗患者的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7例(54%)完全缓解,5例(38%)部分缓解,1例(8%)患者因病情进展而死亡。经随诊,13例患者共存活10例(77%,10/13),死亡3例(23%,3/13)。结论 对颅内压过高、颅内出血、濒临脑疝的绒癌脑转移患者,急诊行开颅手术并进行化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