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刘成加  朱红梅  钱龙 《内科》2008,3(3):354-35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其近期预后意义。方法分别测定30例ACS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并与3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30例健康成人hs—CRP作对照。以hs—CRP〉5mg/L为界,比较ACS患者阳性组及阴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血浆hs—CRP的测定采用微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ACS组的hs—CRP水平(6.05±2.08)mg/L,较正常对照组(3.16±0.96)mg/L高(P〈0.01),也较稳定型心绞痛组(3.24±0.94)mg/L高(P〈0.01)。后两组hs—CRP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高的ACS患者较hs—CRP水平低者预后更差。结论hs—CRP与ACS发生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猝死。其发生不仅仅是简单的脂质沉积、斑块破裂,此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炎症反应可能在AC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急性时相反应物CRP是ACS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对其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ACS中的含量变化,以探讨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联合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8例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对照组)和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且LDL—C正常的患者(ACS组)的h—FABP,比较两组间的阳性率。同时测定两组hs—CRP水平,比较其差异,ACS患者又被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三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结果:ACS患者h-FABP阳性率(7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P〈0.01。ACS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42±12.70)mg/L;(4.95±3.14)mg/L,P〈0.05],且随着病变进一步进展,其水平亦升高,组间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h—FABP联合hs—CRP可提高ACS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同时hs—CRP水平能预测病变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冠脉综合征患者18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35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46例(AMI组),另选同期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SAP组)和门诊体检健康人50例(健康对照组),UAP患者又按Braunwald分为Ⅰ级36例,Ⅱ级41例,Ⅲ级患者58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度UAPⅠ、Ⅱ、Ⅲ级患者的hs—CRP水平。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UAP组Ⅰ、Ⅱ、Ⅲ级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水平可作为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黄葵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0):979-980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急性相蛋白,在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时浓度迅速升高,它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及脑梗死的形成。hs—CRP浓度升高是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死亡的危险因素,降低hs-CRP水平可减少缺血性卒中复发,改善预后.hs—CRP作为一种新的脑梗死的危险标志,通过检测其血浆基础水平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但hs—CRP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年龄及不同体积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年龄及梗死体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合并外周动脉血管病变的高血压患者其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有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有效预测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有关正常人的多个前瞻性研究结果已经证实,hs—CRP是未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我们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血清hs—CRP水平检测,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降脂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2012年1月~9月的232例AMI患者,分成强化治疗(强化组)和普通剂量组(常规组),强化组:178例,瑞舒伐他汀20mg/d;常规组:54例,瑞舒伐他汀10mg/d。对出院时丙氨酸转移酶(ALT)和(或)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的患者服用剂量减半或停用,即强化组患者瑞舒伐他汀10mg/d,常规组患者暂时停用瑞舒伐他汀。比较入院时、出院时及随访1个月、3个月的血脂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肾功能变化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强化组在出院1个月时降低LDL—C的水平更显著(P〈0.05)。②两组患者的hs—CRP出院后均有显著下降,但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出院后患者返院复查肝肾功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对主要心血管事件进行3个月随访,强化组无患者死亡,常规组3例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更有效、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代表体内LDL氧化应激程度,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敏感的炎症反应程度指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RP与冠心病有关,尤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密切相关。本文在探讨血浆ox-LDL及血清高敏CRP(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答:C反应蛋白(CRP)是在急性炎症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期蛋白,一直用来检查和预测各种传染性、感染性和坏死性过程的结局,并评估这些过程的治疗效果。目前发现CRP可以预测健康个体将来发生冠脉事件以及估计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后。CRP作为炎症标志物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8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002年1月至11月入院患者)分别按FG、hs—CRP水平分组,随访3年,评估发生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结果在3年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1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10例。在调整了血脂、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后,FG〉4.0g/L组与FG≤4.0g/L组比较,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1.97,95%可信区间(CI)为1.68—2.40。hs—CRP〉3.0mg/L组与hs—CRP≤3.0mg/L比较,经调整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2.32,95%CI为1.76—2.89。FG〉4.0g/L伴hs—CRP〉3.0mg/L者与FG≤4.0g/L且hs—CRP≤3.0mg/L者比较,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3.84(P〈0.05),95%CI为2.80—4.99。结论FG和hs—CRP不仅均为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且FG联合hs—CRP检测可增加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侯晓霞  王雷  胡大一 《心脏杂志》2009,21(6):813-816
目的: 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联合血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ACS患者246名,测定其入院时的hs-CRP和肌钙蛋白T(cTnT)水平以及基线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40±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据此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对照组。根据两组中有显著差异的临床指标,筛选对终点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的指标。依据所筛选独立预测指标的不同水平,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观察不同危险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完成随访241例,失访率2.0%,其中12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事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hs-CRP、LDL-C/HDL-C和cTnT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只有hs-CRP和LDL-C/HDL-C进入回归方程(P<0.01)。分别根据hs-CRP和LDL-C/HDL-C的三分位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发现随着hs-CRP和LDL-C/HDL-C的升高,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对于LDL-C/HDL-C<2.75的患者,hs-CRP可进一步分层,识别出危险性相对较高者。结论: hs-CRP可以独立预测ACS患者长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结合血脂,其危险分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同一种他汀类药物不同剂量在不同血脂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早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ACS患者按血脂水平分成正常血脂组和高脂血症组。正常血脂组分为对照组、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高脂血症组分为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在患者发病12-48h内采血后即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或40mg,1次/d,口服8周。分别在用药前,治疗2周末、4周末及8周末测定血脂和血清hs~CRP,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患者TC、LDL—C和hs—CRP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40mg组下降更明显(P〈0.01)。同一剂量时,高脂血症组降低更显著(P〈0.01),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CRP的降低程度与血脂变化无相关性。结论无论对正常血脂组还是高脂血症组的ACS患者,40mg阿托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均显著高于10mg阿托伐他汀,且起效快,安全,临床受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57例),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查血脂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sCRP[(7.85±4.91)mg/L比(5.99±3.23)mg/L]、TC[(4.86±0.95)mmol/L比(4.39±0.81)mmol/L],LDL—C[(2.47±0.77)mmol/L比(2.12±0.68)mmol/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改良他汀序贯治疗对调脂及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较常规治疗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老年患者11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rag组(58例)和20mg组(59例),均为每晚服药一次,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3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3个月内所有不良反应,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服药后第1个月、3个月的TC、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3个月后与10mg组比较,20mg组下降水平TC[(4.07±1.03)mmol/L比(5.02±1.08)mmol/L]、LDL—C[(2.24±0.77)mmol/L比(3,03±1.07)mmol/L]、hsCRP[(27.90±1.90)mg/L比(36.00±3.80)mg/L]更显著(P均〈O.05);(2)20mg组累计MACE发生率较10mg组显著减少(5.1%比19.0%,P〈O.05);(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能更有效地降脂,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对随机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治疗外,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后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的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LDL-C、hs—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缩小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稳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短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随机均分为10mg瑞舒伐他汀组和20mg瑞舒伐他汀组,并选择非冠心病患者16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两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入院时的TM及hsCRP水平,并观察两治疗组1个月内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浆TM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d后两组TM[10mg组:(54.09±52.45)μg/dl比(15.65±2.30)μg/dl,20mg组:(70.27±62.43)μg/dl比(19.86±5.49)μg/dl]及hsCRP[10mg组:(126.35±76.08)ng/ml比(54.85±45.30)ng/ml,20mg组:(125.35±60.29)ng/ml比(58.14±53.54)ng/m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但两种治疗剂量对ACS患者血浆TM、hsCRP影响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且其随访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再发心绞痛明显低于10mg组(18.75%比62.50%,P<0.01)。结论:早期强化他汀药物(20mg/d)治疗能降低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不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00例有或无大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浓度.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其hs-CRP、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血管并发症组hs-CRP、LDL-C水平明显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hs-CRP水平与L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7,P<0.05).结论 hs-CRP及LDL-C可作为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危险性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及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脂正常患者中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炎症因子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122例血脂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61例),另选择同期4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阿托伐他汀治疗(10mg/日×6月)前和治疗后2、4周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ACS患者住院和半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别,但其IL-6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仅IL-6、hs-CRP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4周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IL-6、hs-CRP均显著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均<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住院期间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半年随访期间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需再住院治疗等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血脂正常的ACS患者存在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因子,降低住院期间和半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吴忠市新区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132例,男性81例,女性51例,年龄范围40~75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35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UAP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32例(NSTEMI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9例(STEMI组)。另选同期年龄、性别相匹的正常体检者共3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PTX-3、hs-CRP水平,并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PTX-3、hs-CRP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97例ACS患者随访1年MACE的发生情况,33例发生MACE。通过ROC曲线计算血浆PTX-3、hs-CRP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最佳界值(cut off value)分别为PTX-3=6.05μg/L,hsCRP=8.21 m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58。结论 PTX-3水平能够预测ACS患者MACE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确诊的准备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试验组入院后立即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PCI术前12h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量80mg,至手术前2h再给予40m只,此后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个月检测患者血脂、肝肾功能、肌酶,比较两组用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后,ACS患者的血浆TC、LDL—C、TG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血浆肌钙蛋白(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ST、ALT、CK、肌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安全可靠,血脂达标率高,剂量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并且可明显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