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医学机构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促进了医学信息包括中医药信息的数字化;如何利用海量信息为防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总结优化各种诊治方案,已引起业内专家的高度关注。于是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被日益重视,它将有力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读贵刊 2 0 0 1年 6期殷放宙、蔡宝昌的文章 (简称“思考”) ,对中医药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提供参考的意见 ,全文多次提出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 ,并提出现代化的途径 ,综观本篇论文写作目的明确 ,有理有据 ,从广义而言之 ,可谓博大精深。然本人认为 ,可能因为作者没能深入学  相似文献   

3.
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将为人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揭开新的篇章。作为同样研究生命的中医药在全世界“围攻”生命本质的浪潮中 ,不仅应当而且也完全能够结合基因学说来发展中医药 ,已经有人指出“基因组学是中医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1  相似文献   

4.
杨薇  杨华升 《传染病信息》2007,20(6):373-375
近年,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基础到临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中医药研究中也有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很值得商榷。有些问题是目前中医药研究中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犯了方法学的错误,则往往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是中华医学与文化的瑰宝,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医药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与竞争,中医药要保持自身的永恒魅力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与创新,而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中医药创新型人才。作者结合近10年来国内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研究的情况,分析我国及广西在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广西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因芯片的出现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次革命,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在诊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从整体和组织水平,不断向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为发现疾病易感基因,深入探讨疾病分子机制提供了现代化平台.中医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步显现出中医药的优势.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为弘扬中医特色与寻求现代科技的切合点提供了一条途径,有利于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为进一步探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从研究历程、科研项目、文献分析、医疗救助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概述。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的疾病,中医药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中西医互补的艾滋病治疗模式,将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在我国乙型肝炎的防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以其多环节多途径作用的特点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和开发前景。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临床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作用环节均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和国际化。因此,深入探讨临床有效方药的作用环节和机制,并以此揭示方药相关支持理论的实质内涵是目前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疫病曾多次肆虐全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辨治体系。本文通过阐述中医药对疫病的认识及防治历史,挖掘中医药在疫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中的应用数据,探讨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优势。辨析治未病思想在疫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整个过程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广大学者研究疫病的防治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及防治经验,中医药辨治肝硬化具有显著优势.有必要加强肝硬化中医药治疗研究,推动中医药在肝硬化中的应用.本文总结肝硬化中医药治疗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为这一难治性疾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防治肝癌(HCC)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统计中国80%的HCC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程度的接受过中医药治疗,中医药的参与是HCC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HCC综合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在阻断癌前病变、稳定瘤体生长、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作用突出。中药抗HCC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亦在不断深入,寻找疗效确切的中药或复方并对其作用机制和靶点进行探讨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中医药防治HCC的作用靶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时有其独特的疗效,特别是近10余年来,中医药被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得到广大专家和患者的认可.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免疫调节.细胞免疫一直是中医免疫的研究重点,中医药不仅可以调节免疫监视过程,并且对免疫逃逸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越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及强大的科研、临床队伍,现代中医药教育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但现阶段仍存在中医药教育和科研、临床需求部分脱节,中医医疗、科研机构数目较少、力量不强,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的推广,是提高新一代中医药从业者临床、科研、就业能力的一条捷径,也有符合长期以来传统医学培养的模式,有利于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经验,发掘抢救中医药瑰宝。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是导致艾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方面,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肺部感染、艾滋病相关腹泻、艾滋病发热、艾滋病皮肤损伤、艾滋病口腔病损等常见机会性感染临床基础研究,提出了中医药应早期介入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治疗,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循证临床研究,深入开展多层次的相关机制研究,研发中医内服及外用制剂,完善相关诊疗方案,扩大该病的诊疗范围,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有关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临床研究的几点看法王伯祥从“六五”、“七五”到“八五”,中医药对乙型肝炎的防治经过连续的攻关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各地开展的自选课题也有不少进展。但是,我们在分析和整理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的研究论文时,常常感到不少报道缺乏严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实践成果,探讨发展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优化对策。方法分析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背景及优势。收集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医药管理局官网等公开发布的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信息,选取较为典型的9个省市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分析其实践成果及特色。探讨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提出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对策。结果中医药在我国健康养老服务方面具有“治未病”优势、对重大疾病的诊疗优势。各城市根据地区实情,取得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实践成果,并形成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及互助型养老等模式,探索出高端养老、旅居养老、技术养老等新模式。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面临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医药养老文化传播力度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中医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挑战。建议需从改革创新中医药养老政策机制、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建立分级分类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体系、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结论我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各地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实践成果,但仍面临多种挑战,尚待从政策机制、公共卫生服务、人才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探讨复杂生命现象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对机体的整体性认识与中医理论上的认识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蛋白质组学在揭示中医证候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药效评价方面的作用,说明将蛋白质组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对于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浆心钠素与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心血管内分泌因子、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氧自由基、胰岛素抵抗、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揭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以期从基因水平上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江锋  刘保延 《传染病信息》2010,23(5):257-259
本文分析了传染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中医学研究现状,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的主要任务和转化医学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应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近几年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VD)的机制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提出中医药防治VD机制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当前研究应注意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动物证型模型的研究、加强中药机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中医药尽早介入早期防治的研究以及选择有前途的中药重点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