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咽干口渴 ,红肿微痛 ,喉部梗塞不适 ,如有异物 ;痒而时咳 ,乃属中医虚火喉痹范畴。古人咽和喉往往互混不分 ,虚火喉痹以喉命名而实为咽痹 ,类似于现代医学所称慢性咽炎、咽神经官能症等 ,其病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 ,而今多以消炎镇痛药治之 ,为治标之法 ,于医无补 ,见效甚微。笔者从肾论治 ,取得一定疗效 ,现阐述如下。虚火喉痹一证 ,中医临床治疗多以调理肺、肝、脾三脏为主。其中从肺论治者认为 :咽喉属肺系 ,若肺肃降之职失司 ,则虚热内生 ,上熏咽喉 ,发而为病 ;从肝论治者 ,多以肝之经脉“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上入顽颡……”和…  相似文献   

2.
贾志姣  丁雷 《北京中医药》2021,40(3):275-277
慢喉痹是以咽部不适、异物感、紧缩感等为主要症状,以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的喉科疾病,其主要病因病机在于血瘀,多位医家临证从瘀论治,采用行气活血祛痰等法每获良效.现代医学亦认为活血化瘀类药物可调节机体炎性微环境,缓解咽部炎症.笔者基于理论溯源和治法治则,系统论述慢喉痹从瘀论治的可行性,在验案举隅中,紧扣病机从整体辨治,根据宛...  相似文献   

3.
慢性咽炎辨治法举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瑞丰 《新中医》2005,37(4):80-81
慢性咽炎中医学称之虚火喉痹。多因脏腑亏损,耗伤阴液,虚火上炎于咽喉,或因风热喉痹,风热乳蛾失治或治疗不彻底,令阴液耗损,虚火上炎所致。笔者根据前人经验,结合临床体会将慢性咽炎分为5个证型辨治,伴咽后壁淋巴滤泡增一生者,配合外治烙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郭祎 《中医杂志》2008,49(9):855-855
答:慢性咽炎属中医学“喉痹”范畴,以肺肾阴虚、虚火上升、痰瘀互结、咽喉失养为主要病机。临证应注意根据不同体质,辨证施治,待症状减轻即改用成药或药茶调理。  相似文献   

5.
咽喉急症论治一得刘森平(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510407)关键词咽喉急症,中医药疗法中医所谓咽喉急症包括了风热喉痹、风热乳蛾、急喉暗、急喉风及喉痈等疾病和症状。余跟随广东省名老中医王德鉴教授应诊多年,发现吾师每遇上述诸疾,虽病交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6.
喉痹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喉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以来别名众多,根据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有火证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格阳喉痹、瘟毒喉痹等,根据发病特点命名的病名有喉风、乳蛾、马痹、马喉痹等。历代医家对喉痹病因病机、治法各有见解,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火热上攻、虚火上炎、阳气虚衰、瘟疫邪气、痰热壅盛、风寒侵袭、风毒所客等,其治法可概括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益气温阳、祛痰消肿等内治法及针灸疗法。整理喉痹病名、因机、治则之源流,可为现代医者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严桂珍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福建省第二届名老中医,从医近五十载,临证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类肺系疾病,对于慢性咽炎有独到见解。其认为该病属中医慢喉痹、梅核气范畴,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饮食不当、禀赋不足以及七情所致,病理因素为痰、热、瘀、虚,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以气滞、痰热、血瘀为标,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治宜审因论治、标本同治。现将严老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喉喑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多从肺论治。而临床上,纵观慢喉喑发病及症状特点,笔者团队发现其与脾关系亦十分密切。因此,结合辨证论治,笔者团队将从脾论治慢喉喑的观点运用于临床,临证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于教授将本病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主张"实以祛邪为主,兼治其本;虚以扶正为先,再驱其邪".实火治宜清热泻火,临证选用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化裁,在临床中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夏永良辨治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夏永良认为,灼口综合征病因复杂,病机多变,但往往不离火热,临证从火热论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气虚火旺证、阴虚火旺证、火热上炎证、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寒热错杂证六大证型。概而言之,其经验有三:主因火热,善究火源;因势利导,祛邪有路;重视调气,升降相宜。  相似文献   

11.
慢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但原因又非单独在肺脏,与肾、肝、脾、胃、心等脏腑功能失调也密切相关,风邪占有重要地位。临床上温肺散寒之品亦为慢性咳嗽之主药,尤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或反复使用清热苦寒之品治疗咳嗽罔效者,加用辛温之剂而收功者颇为多见。慢性咳嗽以干咳多见,干咳的病因责之于肺、肝,或肺阴虚而失于滋润,或肝火旺而木火刑金。治肺之法以养肺阴、润肺燥为主法,方以沙参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加减。而治肝之法当以清肝、泻肝、凉肝、柔肝为主。慢性咳嗽多见邪实正虚,或滋阴润肺,或培土生金,或补肾纳气,扶正驱邪,治宜兼顾。  相似文献   

12.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慢性咳嗽为特点。现代医学认为,诱因多为气道受刺激(如烟雾、冷空气或变应原),有时咳嗽是其唯一表现,不伴喘息,治疗与哮喘方案大致相同。中医医家多将其归属"咳嗽"、"哮证"、"风咳"、"肺痹"、"咽源性咳嗽"等,也有归于"喘证"。作者将其归属"咳嗽",为"内伤咳"。多属邪实正虚,虚实夹杂。邪实主要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本虚主要为肺阴亏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治疗不应单一祛邪或补虚,应在祛邪止咳的同时注意扶正补虚,兼顾肺脾肾三脏。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32-934
以张仲景乌梅丸上热下寒证,探讨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病机与治则,不拘于治蛔思路,以糖尿病之阴虚发热紧扣厥阴病"上热"之病机,并以乌梅丸"风木熄火""酸味制甘"思路进行论治;再以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之"阳滞脉微"对应"下寒",并以乌梅丸"阴阳交泰""二气通调"思路进行论治。乌梅丸方暗含了标本同治、上下同治的思想,值得继续研习。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1-9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荨麻疹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瘾疹,可分为风寒外袭、风热乘肺、滞热受风、血虚受风、脾胃湿热、阳虚血瘀、卫气不固等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侯士良教授勤求古训,重视临床,善从诸症中辨要点,药物中出重拳,善用玄参治疗多种疾患。玄参味甘、苦、咸,性寒凉,入肺、胃、肾经,既可祛外感之风热,又可去内脏之郁热,寒而能补,滋而不腻。文章介绍其运用玄参既滋肾阴又降胃火,清泄风热以治标,护阴以扶正,治疗牙痛而收效。戒烟综合征辨为心肺阴虚,烟毒蕴结,重用玄参以清热降火利咽而建功。红眼病乃热毒犯肺,肝火上炎所致,治用玄参清肝利胆,宣肺解毒明目而痊愈。侯老博古通今,学以致用,辨证施治,屡获奇效。从下述病案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6):446-448
钱乙五脏辨证对儿童抽动障碍的辨治具有重要的价值。抽动障碍非一脏之病,而是"五脏同病",肝风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受邪、外风引动内风,或兼脾虚土衰、木乘脾土,或兼心热火旺、风火相搏,或兼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治疗尊五脏补泻的原则,以调肝熄风为本,针对不同的病机,或清宣肺气,或扶土抑木,或清心泻火,或养阴补肾。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一类以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疾病总称,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慢性进展、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亦可造成肺损伤而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症状均以咳、痰、喘等为主。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喘证等范畴。古代文献中对肺痿的认识基于《金匮要略》,其证候特点以肺胃气阴两虚为主,亦可见肺气虚冷;肺痹则是尊崇《内经》中"五脏痹"的理论,主要证候特点为肺气闭阻;而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研究则表明其证候特点多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此,二者分别代表了肺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和(或)不同证候特点,即肺纤维化患者表现出气阴两虚、虚热灼肺或肺气虚冷的证候特点可参照肺痿论治,若表现为肺气闭阻之实证特点则当以肺痹论治。  相似文献   

19.
蒋胜利  王志英 《吉林中医药》2013,(12):1214-1216
风邪有内外之分,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始受于肺。祛风法用于感受风邪而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者。临床诊疗中治疗外风要考虑到内风的存在,同时注意配合疏肝熄风法;治疗内风亦要考虑到外风在发病中的影响和作用,注意祛除外风。外邪束肺者宣肺化痰祛风,风邪阻络者通窍清肺祛风,肝肺升降失调者调理肝肺祛风,肺肾两虚者养阴补虚祛风。祛风中药如蝉蜕、僵蚕、地龙、防风、钩藤、蛇蜕等均具有显著的祛风效果。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