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与互联网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以上网耐受性增强、戒断症状、情绪障碍或社会关系中断等为特征的病态上网行为,有关研究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障碍等术语对此进行描述[1~3].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网络成瘾起因的心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IA,intemet addiction)、网络成瘾障碍(IAD,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强迫性网络使用(compulsive intemet use),最近被称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V,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其实,每个术语均反映了对过度上网(excessive intemet use)性质的不同理解。网络成瘾障碍(IAD)是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博士于1995年首次提出,是用以描述那些整天只盯住电脑屏幕上网,而不顾家庭等社会责任的网民;而青少年则是以学习和社会化过程为主的学生,他们因上网而妨碍了学习,成绩急骤下降,对社交不感兴趣,注意力沉浸在上网,而形成人格孤僻,对社会认知一行为障碍,甚至产生精神障碍^[1]。  相似文献   

3.
10例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日趋频繁的人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中,网络给上网人群心理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又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也日趋增多,下面将我院近一年来门诊收治的  相似文献   

4.
网络成瘾障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随着网络业的蓬勃发展,如今大学生上网已形成一种趋势,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从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博士于1995年首次提出"网络成瘾障碍"(I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i,IAD)这一概念,用以描述那些整天只盯住电脑屏幕上网,而不顾家庭责任的网民。目前我们将网络成瘾障碍概括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本研究即从负面效应入手,进一步探讨分析网络成瘾障碍对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早期干预及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自编网络使用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网络成瘾量表对江苏省部分高校118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因素在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江苏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6%,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源地、年级、网络使用便利性、网龄、日上网时间、周上网频率、学习压力等,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间的分布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应从控制上网时间、改变上网环境以及进一步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上着手。  相似文献   

6.
辛秦  杜亚松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3):3029-3030
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Intemet Addiction,IA)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met Use,PIU)和网络过度使用(Internetoveruse,IOU)等,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和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网络成瘾(IAD)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控制障碍,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显示,我国18~23岁的青年中有网瘾者所占比例达到11.39%,研究生、本专科生网瘾比例均超过10%。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上网人数的骤增,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网络成瘾率也在不断上升。研究发现[2],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处在20~30岁,且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大学生尤易成为网络成瘾易感人群。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近年来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可能存在缺陷.网络成瘾者可能有轻度的躁狂,会在社会交往、职业或经济方面存在困难[3];他们更喜欢通过上网来宣泄负面情绪[4];网络成瘾行为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具有冲动控制障碍谱系的ERt特征[5].其次,网络成瘾的发生可能和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病理性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internetuse ,PIU)也称“网络成瘾障碍[1] (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是由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博士于 1995年首次提出 ,用以描述那些整天只盯住电脑屏幕上网 ,而不顾家庭责任的网民。PIU的模式类似于病理性赌博[2 ,3 ] ,具有破坏性 ,是一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大量的行为问题和冲动控制问题。1986年美国纽约市的心理医生Goldberg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希望增加上网时间,渴望上网,失去网络联系会有不良的情绪反应,有持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等等。匹兹堡大学的Young结合自己对成瘾的研究,根据DSM-IV中关于赌博的判断标准,提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一词。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成瘾症"或"网络成瘾障碍"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本文对本市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成瘾现象的调查研究,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网络成瘾亦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包括耐受性增强、戒断症状、情绪障碍、社会关系中断等精神障碍以及生理亚健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1-2].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脑诱发电位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西省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网络成瘾患者与非网络成瘾患者在脑诱发电位研究上是否存在差异;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对山西省三所不同类型高校的510名本科生作SCL-90、EPQ、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编的大学生上网一般情况的调查并测定认知功能指标脑诱发电位P300及其亚成分。结果:1、山西省大学生中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4%。网络成瘾者男性多于女性,成瘾者上网行为有特殊性;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每周上网时间、上网有无负面影响、父母对其上网的了解程度、P、E、N、强迫、抑郁、偏执、恐怖;3.脑诱发电位研究显示在IAD组和非IAD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24%,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与非网络成瘾者存在差异。2、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有上网时间的长短、所使用的网络功能及个性、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0个小班38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编的因特网使用动机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网络成瘾者与未网络成瘾者使用因特网的动机.结果 32名同学被诊断为网络成瘾,350名同学未网络成瘾.未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依次是交际上网、学习上网、从众上网、逃避现实上网、娱乐上网和交易上网,而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依次是逃避现实上网、从众上网、娱乐上网、交际上网、学习上网和交易上网.网络成瘾组逃避现实上网、从众上网、娱乐上网和交易上网的量化值[分别为(2.19±1.09)分,(1.99±1.07)分,(1.85±0.80)分,(0.78±1.11)分]较未网络成瘾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具体原因位于前五位的依次是"没头绪上网"、"同学拉我上网"、"玩网络游戏"、"心情不好上网"、"烦躁上网".结论 网络成瘾大学生与未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不完全相同,逃避社会现实与从众是网络成瘾者使用因特网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6.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近年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研究的热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3].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表征、网络成瘾者个性特征、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0个小班38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编的因特网使用动机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网络成瘾者与未网络成瘾者使用因特网的动机。结果32名同学被诊断为网络成瘾,350名同学未网络成瘾。未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依次是交际上网、学习上网、从众上网、逃避现实上网、娱乐上网和交易上网,而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依次是逃避现实上网、从众上网、娱乐上网、交际上网、学习上网和交易上网。网络成瘾组逃避现实上网、从众上网、娱乐上网和交易上网的量化值[分别为(2.19±1.09)分,(1.99±1.07)分,(1.85±0.80)分,(0.78±1.11)分]较未网络成瘾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具体原因位于前五位的依次是"没头绪上网"、"同学拉我上网"、"玩网络游戏"、"心情不好上网"、"烦躁上网"。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与未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因特网的动机不完全相同,逃避社会现实与从众是网络成瘾者使用因特网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18.
燕利娟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42-14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步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大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所谓网络成瘾(IAD),就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系统家庭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青少年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引起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无节制上网行为 不良后果是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网瘾者的内在原因、家庭环境因素和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及网络诱惑,除了认知疗法及行为治疗外,系统家庭治疗在网络成瘾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将其命名为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IU)或网络成瘾综合征(IAD)Ⅲ。IAD主要是指患者预先没有一定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本文通过对1665名大学生的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及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