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文章从中医体质学概念的研究,中医体质学分型的研究,中医体质学治疗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说明中西医结合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盛增秀[1]等“略论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及其实践意义”发表后,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得以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自此,这一名词及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相继在《中医年鉴》等书籍中得到表述。1理论研究1.1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现 王琦[2]将体质学说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医体质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4.
论体质分类研究的源流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对个体差异的探索,历来是生命科学中备受关注的课题,也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核心和难点.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被提出以来,现代医家在体质分类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探讨.现就传统医学对体质分类的探索、现代中医体质分类的规范化研究以及体质分类研究的意义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因而体质学说的探讨,尤其是体质因素在生理病理与临床诊治及预防各环节的影响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20多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状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文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文献分为理论、临床、实验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各家在中医体质的概念、形成和构成要素上较为统一;分型方法众多,不够统一,但临床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实验研究也有一定进展.中医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其深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儿童哮喘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多根据脏腑辨证,采用清热解表、化痰等方法治疗.本研究论述了儿童纯阳、少阳之体学说,稚阴稚阳学说以及五脏有余不足学说.并根据以上儿童体质特点,结合临床所见,阐述了中药治疗儿童哮喘时需注意的事项,包括不可过于寒凉发散,化痰同时注意健脾消食,考虑肝脏对气机的影响,注意补肾以纳气,并列举出常用中...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金娜 《中外医疗》2011,30(23):186-187
体质学说的理论最早来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不同体质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体质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等,以此分析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主要从中医体质理论的角度探讨不同体质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帝内经》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形成与先天及后天因素有关, 并提出多种复杂的体质分类方法及理论体系, 以体质论病、论治、论养生的临床辨证思维。现代中医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出台为标杆佐证了《黄帝内经》体质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至关密切。医学研究正出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中医体质学说自2。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已由整理古人有关认识转为社会调研及体质分类理论模型的建立,并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其学科分支亦将相继出现,它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兼容性为发展模式,作为跨世纪的学科研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贡献于世。  相似文献   

11.
体质学说是中医药辨证治疗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病管理研究中多引入了此项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效.系统总结认知功能损害中有关体质学说的研究内容,通过文献分析,初步证实认知功能损害中体质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未来中医体质学说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提供一条新的临床及科研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查阅有关痤疮与中医体质相关的文献,以体质学说为理论基础,进一步阐述中医体质的研究在寻常
型痤疮预防与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并且进行痤疮病人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的探讨,通过对痤疮病人的临床调
查和文献查阅,分析痤疮病人的易患体质特点,总结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对痤疮的治疗和干预,为现代中医临床
治疗和辩证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中医体质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给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参考标准带来了选择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2)在临床实验方面,应当重视病理性体质类型的研究,建立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病理体质分型更加客观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徐灵胎所著《医学源流论》中关于中医体质学的论述。[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医学源流论》以及关于《医学源流论》的现代文献研究,并结合现代中医体质学说,分析、归纳、总结徐灵胎的体质思想。[结果]《医学源流论》涉及到中医体质思想的相关文章共有25篇,而CNKI数据库中关于《医学源流论》的现代文献研究共有8篇。徐灵胎虽然未明确提出"体质"一词,也未形成与中医体质有关的学术体系,但其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体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关于体质学的论述散见于各论中,内容涉及到体质差异、体质生理、体质防病、辨体调体四个方面,且重视治病求本,[结论]《医学源流论》体质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内涵,而且其学术思想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后辈学习。  相似文献   

15.
旨在阐述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优势,促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况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论述单细胞测序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可应用方向。运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进行“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体质关键科学问题和“禀赋遗传”等中医体质基本原理的研究,拓展中医体质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探索中医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查阅有关脑梗死复发与中医体质相关的文献,以中医体质学说为理论基础,进一步阐述中医体质在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易患脑梗死复发人群的临床调查和查阅文献,分析脑梗死复发病人的体质特点,总结出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来对脑梗死复发的人群进行治疗和干预,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和辨证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生命系统和医学具有极强的复杂性,近年来各种组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生物学家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实验数据进一步阐明疾病、健康等生命本质,已成为当前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系统生物学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本文着重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系统生物学与中医体质学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查体是运用"中医体质"学说为就诊者进行体质辨证及中医疾病诊断。"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中医诊断、中医查体方法,通过"体质量表"测量及中医望、闻、问、切传统诊断方法,为患者确定中医范畴内体质类型及就诊时可能疾病状态。如某些就诊者经西医查体各项指标均正常,或大致正常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但确实经常出现头晕、失眠、心  相似文献   

19.
目前,以体质类型为依据,探讨体质形成机制、体质与病证的关系及体质干预方法等逐渐成为中医体质研究的热点领域。痰湿体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体质类型,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较多的研究。文章从痰湿体质的类型、体病相关、体质干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关于人体体质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正式确立以来,中医工作者在理论、临床及基础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体质的分类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生物学基础及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对目前体质学说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