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采用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7年1月采用椎间融合及短节段钉棒固定手术治疗的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患者31例,随访前后采用JOA评分及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高度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完整随访,术后JOA、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椎体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或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复查示融合位置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无继发性椎体滑脱,无下肢神经症状加重,无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断裂或松动发生。结论椎间融合联合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可使滑脱腰椎基本复位,腰椎滑脱角明显减少,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是青壮年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4年3月~2008年6月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31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作滑脱复位后加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随访观察固定节段有无位移,滑脱有无复发。结果随访24~72个月、平均36个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固定节段无移位,滑脱无复发。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术后断钉和复发的问题,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单侧cage即可以达到稳定椎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运用脊柱滑脱复位固定系统(SRS)加新型椎体复位系统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共治疗62例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按症状改善、骨性融合、内固定材料牢固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62例获得1~5年随访(平均2年5个月),优47例,良12例,可3例,无症状加重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SRS系统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结合应用新型椎体复位系统能达到很好的复位及牢固的固定。手术操作简便,2次减压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椎间植骨融合加SRS 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运用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System(SRS)提拉复位系统加环锯取髂骨于椎体间行单侧或双侧植骨融合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方法 临床共治疗43例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病人,按手术复位,症状改善,骨性融合,内固定材料牢固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3例患者获得1~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按我们自拟疗效标准,优33例,良7例,可3例,无症状加重病例。完全复位38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 环锯椎间植骨融合加SRS系统,能达到很好的复位及牢固的固定,从而达到椎间的骨性融合。手术操作简便,效果满意,如能采取双侧椎间同时植骨,增加融合面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短节段内固定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治疗方法很多,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滑脱椎体的复位,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减压,固定和融合不稳定的节段。2004-2005年我们应用短节段内固定系统(SRS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宝奎  邓树才  窦如明  甄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9):660-662,671,I000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2002年10月本组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105例,随访资料齐全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滑脱,椎间植骨融合器行椎间融合固定。62例患者中1枚融合器从后斜向前呈45°植入,24例为2枚融合器从后向前垂直植入。随访测定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变化。[结果]随访2~8年,平均35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本组优56例,良13例,可17例,优良率为80.23%。Ⅰ度腰椎滑脱19例术后全部解剖复位;Ⅱ度腰椎滑脱51例中5例遗留Ⅰ度滑脱;Ⅲ度腰椎滑脱16例中4例留有Ⅰ度滑脱。末次随访时使用1枚融合器或2枚融合器所固定的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与术后2周时的比值相比有所减低,滑脱无复发。[结论]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满意,显著提高融合率,预防神经根管狭窄、神经卡压的发生,减少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运用作者自主研发的滑脱复位系统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治疗效果,改变手术操作顺序,对神经根彻底减压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病人采用本系统加SRS治疗回顾和分析,并按复位效果、症状改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材料牢固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经1-6年(平均2年5个月)随访,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43例,良16例,可3例,无症状加重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新型滑脱复位系统加SRS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效果更为切实可靠,尤其对患有骨质疏松以及腰椎滑脱严重的病人能达到很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更容易直视下打入椎弓根钉,可防止对神经的误伤、节约了手术时间并可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方法简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SRS复位固定加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SRS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路全椎板减压加斜向植入单枚Cage的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69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全椎板减压、SRS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并以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人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滑脱椎体均获得骨性融合.根据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8.5%.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SRS椎弓根系统和单枚Cage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腰椎固定后的稳定性,提高了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腰椎滑脱症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π式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手术,行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切除病变椎间盘,利用椎弓根钉复位,行病变椎体间前方植骨,左右椎间融合器融合及椎弓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结果 36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有9例复位,1例Ⅳ度滑脱完全复位,滑脱复位满意率98%。椎体间高度恢复正常。用JOA评分,术前JOA平均评分6.715分,术后JOA平均评分13.343分。术后根据X线片检查,所有患者椎体间“式融合均骨融合;椎间隙高度保持正常,滑脱未复发。术前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0.81%。随访18~2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8.74%。结论 后路π式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恢复了椎体间高度,扩大了椎体间植骨接触的面积,减少了椎弓根钉的应力,即防止了滑脱矫正度数的丢失,又有利于椎体间的骨融合,同时减少了椎弓根钉的断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1996年10月~2002年1月收治的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中资料齐全的82例,均在椎弓根螺钉系统作滑脱复位后加cage行椎间融合固定。58例为1枚cage从后斜向前呈45°置入,24例为2枚cage从后向前垂直置入。随访时观察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位移、滑脱有否复发,测量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的高度与近心端第二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变化。结果:随访24~86个月,平均36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79.3%。19例Ⅰ度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47例Ⅱ度滑脱患者5例留有Ⅰ度滑脱;16例Ⅲ度滑脱患者4例留有Ⅰ度滑脱。至随访时,使用1枚cage或2枚cage所固定的椎间隙高度与近心端第二椎间隙高度的比值较术后2周时的比值减低,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滑脱无复发。结论:使用椎弓根螺钉加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术后折钉和滑脱复发的问题,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1枚cage即可以达到稳定椎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06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的41例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21(13~36)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优3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5.1%。术后1周、1年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术后1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能够提拉复位滑脱椎体,增加椎管容积,解除硬膜及神经根压力,椎间及峡部裂骨性融合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开窗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提拉复位系统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弓根提拉复位滑脱椎体,椎板间开窗式入路,潜行减压,扩大神经根管,切除部分髓核组织,单枚插入型椎间融合器结合提拉系统"撑开-压缩"复位,并在峡部植骨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31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手术完全复位30例,JOA评分平均26.6分,椎体全部融合.无明显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区骨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加深,椎体间高度无丢失,椎弓根钉系统无断裂和松动.结论 开窗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提拉复位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枚CAGE椎间融合器后路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Ⅱ°~Ⅲ°峡部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CAGE后路斜向植入椎体间融合术附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滑脱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增高,滑脱角改善;随访12~28个月,平均20个月,矫正程度无丢失,CAGE无下陷、滑移,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所有病例术后12~18月均获骨性愈合。结论CAGE椎间融合器能使滑脱椎体间接复位,直接撑开椎体前中柱,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的生理弧度,提高融合率;椎弓根螺钉系统有直接复位滑脱椎体,两者结合能提供内在稳定和支撑作用,疗效满意,适用于峡部型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椎板部分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椎体撑开提拉复位、椎板部分切除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成形、神经根松解、椎间融合器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48个月,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问融合器无明显移位、脱落,椎间融合满意。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复位率高,安全彻底的神经管减压,创伤小,融合满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2 8例 ,其中 10例为峡部裂性 ,18例为退行性。 度滑脱 18个节段 , 度滑脱 10个节段 ;男 6例 ,女 2 2例 ;年龄 4 1~ 5 7岁 ,平均 4 5 .6岁 ,椎间植骨块均为自体髂骨。根据手术前后的 X线平片和 JOA评分 ,判定后路腰椎间植骨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 12~ 4 0个月 ,平均 2 5 .8个月 ,经 X线检查 ,2 8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6 .5 % ,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改善率为 91.2 %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 4 .2 mm恢复至 11.6 mm。结论 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 ,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等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28例,其中10例为峡部裂性,18例为退行性。Ⅰ度滑脱18个节段,Ⅱ度滑脱10个节段;男6例,女22例;年龄41-57岁,平均45.6岁,椎间植骨块均为自体髂骨。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平片和JOA评分,判定后路腰椎间植骨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12-40个月,平均25.8个月,经X线检查,28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6.5%,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改善率为91.2%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4.2mm恢复至11.6mm。结论 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等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滑脱椎"漂浮椎板"修整后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滑脱椎"漂浮椎板"修整后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1例,评价术后椎间植骨愈合、滑脱复位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28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按侯树勋等评定标准:优16例,良3例,可2例。结论运用滑脱椎"漂浮椎板"修整后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复位满意、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8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固定组(B组),均行后外侧植骨。对二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9例平均随访22个月(12~52月),二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A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改善优于B组(P<0.05);B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明显丢失,10.3%的患者植骨融合失败或滑脱复发,3.4%的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或松动。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B组(P<0.01)。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优于单纯椎弓根系统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3年8月~2008年10月,应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以小关节突为中心椎管减压、椎间隙松解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补充复位固定、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26例。结果经18~36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下腰椎生理弧度恢复正常,椎弓根螺钉无断裂、松动,融合器无移位、沉降。25例获骨性融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6%。结论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滑脱,神经根管减压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滑脱椎体复位有利于神经根减压以及椎间融合率的提高,椎体间融合是维持长期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4月~1998年4月间,以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PLIF)治疗8例轻度L_5/S_1峡部型滑脱症病人。患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伴有一侧(5例)或双侧(3例)的下肢疼痛。术前侧位X线片显示腰5椎体轻度向前滑脱(15%~30%滑移程度),且该椎间隙高度较邻近之正常间隙降低30%以上;斜位片示峡部裂隙6例(其中1例为单侧)、峡部细长2例。双侧症状者行后前向双枚BAK椎间融合器PLIF。术后平均随访12月,皆达到临床融合。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患者主观满意率100%。作者认为,BAK椎间融合器植入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保证可靠的融合,且无需应用附加内固定,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轻度腰椎峡部型滑脱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