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程,探讨TIA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和预后。方法120例TIA患者,随机分组,根据其发病机制分别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和改善循环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并给予1年随访,观察TIA的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87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6.4±1.73min,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3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4.5±1.26min。①组和③组2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3.3%和53.3%,优于②组和对照组,①组和③组TIA再发率及发展成脑梗死者少于②组(P〈0.05)。结论本组结果显示TIA的发作时间多在20min内,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纤治疗可在短期内消除或减少TIA的发作,降低完全性卒中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与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总结治疗心得。方法收集整理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经过以及疗效、预后随访,多方面分析总结。结果30例中1例死亡,急性期4例发生脑梗死,恢复期随访中2例发生脑梗死。结论积极的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及扩容治疗等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而对于青年患者、经颅脑血管超声证实存在大血管狭窄患者,以及药物治疗中仍反复发作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lY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BCD2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静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应用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和对照组45例(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第1、3、7、14天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各时段的TIA控制率,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患者转为急性脑梗死的比例。结果治疗第1、3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浆t-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前、后各时点,2组患者的血浆PAI-1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段TIA控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4例患者于随访期内转为急性脑梗死,2组患者转为急性脑梗死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低剂量rt-PA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提高TIA初期患者的血浆t-PA水平,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但对于患者的血浆PAI-1水平、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经治疗的TIA患者近三分之一在3~4年内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赵和荣 《临床荟萃》2008,23(12):886-88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22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小兰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1):999-100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2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卒中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多在基底节区。结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卒中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为脑梗死惠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TOAST分型,以及这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无脑微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脑微出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A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6例(TIA组)进行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检查,根据有无脑微出血(CMBs)将112例患者分为有CMBs组与无CMBs组。比较ACI组、TIA组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TOAST分型及有CMBs组与无CMBs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CMBs发生率显著高于TIA组(23.3%比3.8%,P<0.05);在病理生理TOAST分型中,TI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显著高于ACI组(26.9%比9.3%,P<0.05);ACI组、TIA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总胆固醇、心房纤颤、T2白质高信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CMBs组收缩压、T2白质高信号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无CMBs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较急性脑梗死多见;收缩压水平和T2白质高信号评分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徐文苑  黄经纬  吴裕臣 《临床荟萃》2006,21(21):1555-155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体征在24小时之内完全消失。TIA是卒中的特级预报,1/3患者会发展成脑梗死,而有关TIA短期预后鲜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初次发病后1个月内发展成脑梗死的TI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目前被公认为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因此探讨TIA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对TIA患的病情演变、发展、估计预后、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的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进行前瞻性的探讨与研究。结果TIA患者共62例,按病情分为两组:TIA症状于60min内缓解为A组(34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脑梗死发生为B组(28例)。所有病例均于起病后24h内,第7、15、30天检测血清CRP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同时对所有病例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TIA患者血清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B组又高于A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B组脑梗死发生率(7例,25%)高于A组(4例,12.5%)(P<0.05)。结论CRP升高是TIA的危险因素,尤其在TIA反复发作者,CRP持续升高是TIA可能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以为TIA的治疗及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88-1489
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结果发作持续时间长30min患者脑梗死率最高,发作频率5次/d患者脑梗死率最高,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h患者脑梗死率最高,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舒张压12.0±1.6mm Hg,显著高于未梗死患者,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7.7±2.0mmol/L,显著高于未梗死者,脑梗死患者胆固醇水平7.7±2.0mmol/L,显著高于未梗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率高、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长、入院时舒张压高、入院是血糖及胆固醇水平高高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致短暂性脑缺血4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硬化所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内科治疗水平。方法:对43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明确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并给予干预危险因素、溶栓、抗凝等治疗,观察患者愈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39例行内科治疗,4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3例均行抗血小板药物,12例行抗凝治疗;1年内发生脑卒中1例,2年内2例,3年内4例,22例随访2~6年无TIA再次发作,10例发作间隔较治疗前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手术治疗4例均解除颅外段颈动脉的阻断,无TIA再次发作,随诊2~4年无不良反应。结论:溶栓、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经内科治疗无效且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动态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符合条件的96 例TIA 患者,搜集临床资料及常规实验室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凝血指标、血常规、血糖、血脂、肌酐等,进行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96 例患者中15 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15.63%;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1.2)g/L vs.(2.9 ±0.7)g/L,P =0.00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 =0.632,P =0.011).结论 纤维蛋白原与TIA 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是TIA 发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可作为TIA 近期卒中风险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急诊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6-01~2007-06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检查结果,按ABCD评分标准完成评分.随访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90 d共35例(30.7%)发生脑梗死,其中24例(21.1%)发生于7 内;ABCD评分与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评分(OR 2.80,95%CI 1.37~5.68,P=0.005)是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评分(OR 2.64,95? 1.39~4.93,P=0.003)和DWI.异常(OR 5.84,95%CI 1.08~31.66,P=0.041)是TIA后90 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CD评分是急诊预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结合DWI结果可以提高其对TIA后90 d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颈内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5 3例TIA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 ,并随访 12个月 ,比较TIA复发、发展为脑梗死与无复发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5 3例TIA患者在随访期间有TIA复发 18例 ,发展为脑梗死 19例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颈动脉狭窄 12例TIA复发 3例 ,发展为脑梗死 9例 ;斑块 14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6例 ;内膜增厚 13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3例 ,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经Radit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TIA的预后成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的预后密切相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颈动脉系统TIA的危险因素 ,可作为颈动脉系统TIA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226例,依据发病后7 d内有无进展急性脑梗死(ACI)分为ACI组27例和非ACI组199例。记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分值等。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CI组与非ACI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ABCD2等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ABCD2与Hs-CRP水平评估TIA 7 d内发生AC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226例TIA患者中,进展为ACI 27例,预后不良率为11.95%。单因素分析示,非ACI组与ACI组间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Hs-CRP水平、ABCD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均是TIA进展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ABCD2评分及Hs-CRP水平评估AC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24。结论:ABCD2量表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TIA预后的预测工具,且与Hs-CRP联合检测对TIA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于文霞  秦振新 《临床荟萃》2010,25(14):1231-123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天为观察终点,14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n=76),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n=159).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史(46.1%vs28.3%,P<0.01)、糖尿病史(51.3%vs 31.4%,P<0.01)、脑血管病家族史(68.4%vs 49.1%,P<0.01)、空腹血糖升高(55.3%vs 9.4%,P<0.01)、空腹胆固醇升高(59.2%vs 34.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3.7%vs 56.0%,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家族史(OR=1.615,P<0.01)、糖尿病史(OR=1.761,P<0.01)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史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