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微孔板芯片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检测,评价其在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食源性致病菌96微孔板芯片对一起食物中毒样品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传统的病原分离方法和细菌生化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食源性致病菌96微孔板芯片对食物中毒样品的检测结果与病原分离培养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食源性致病菌96微孔板芯片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等特点,作为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应用微流体芯片(lab-on-chip)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包括霍乱弧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等细菌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从而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实验室的解决方案。[方法] 分别采用Lab-on-chip平台食源性病原体微流检测芯片和荧光PCR方法对食源性病原菌样本进行检测,对比分析食源性微流芯片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和重复性。根据Lab-on-chip说明书以及荧光定量PCP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操作。[结果] Lab-on-chip方法的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限为5×103~103 DNA Copies/mL。特异性、准确性和重复性都获得了良好的结果。[结论] Lab-on-chip方法具有快速、便捷、高效、准确等优点,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为良好的检测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荆门市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预防或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确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结果 2006—2008年监测各类食品145份,共分离出各类致病菌18株,总检出率为12.41%。其中沙门菌检出率2.07%(3/145),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6.90%(10/14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6.06%(2/33),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15.79%(3/19),未检出弯曲菌和肠出血型大肠杆菌(O157)。结论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中,应注意食品卫生,防止发生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2008—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敬辉  宋超  郭勇峰  杨宏 《职业与健康》2011,27(17):1967-1969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以预防或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依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总体方案要求进行,对食品进行随机采样及检测,监测指标为大肠菌群、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结果 2008—2010年食品食源性致病菌共检测食品样品407件,共分离出各类致病菌15株,检出率为3.69%。其中单增李斯特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沙门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结论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2001年~200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食品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建立了全球沙门菌监测网,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与食源性致病菌相关疾病的监测[1]。我国在2000年建立了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对食品中沙门菌、O157:H7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目前国际公认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江苏省为监测网的参与单位,2001年~2005年按监测计划要求,选择了7个监测点,对6类食品计2 500件样品进行了相关致病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可用于批量尿样中碘含量检测的新方法。方法:根据过硫酸氨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的原理,在96微孔板中同时对60份微量尿样进行密封消化,然后在酶标仪上同时测定60份样品的吸光度,得出60份样品的尿碘含量。结果:采用96微孔板进行批量尿碘的消化和测定,未出现样品的损失和交叉污染;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μg/L~300μg/L,标准曲线方程为C(μg/L)=17.68-367.4 lgA,R=0.9985,方法的批内精密度为2.32%~5.60%,批间精密度为4.50%,回收率为93.3%~105.9%;60份尿碘样品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吻合。结论:采用96微孔板测定尿碘含量,试剂用量省、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适合大规模样品的批量测定,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深圳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1年抽取深圳市9类食品样品,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0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创伤弧菌、阪崎肠杆菌检测.结果 9类食品共4 873件样品检出6种致病菌331株,总检出率6.79%.其中,畜肉类副溶血弧菌污染最严重,检出率高达20.40%.结论 深圳市主要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种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实现对3种致病菌的快速检测。通过比对选取3种致病菌特异性基因、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hlyA)基因、大肠杆菌O157脂多糖编码(rfbE)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FemA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设计LAMP引物,通过实时LAMP筛选合格引物。设计微流控芯片,将引物冻干后固化到芯片上,制成LAMP微流控芯片。选择合适的LAMP反应体系,添加显色剂,加入芯片中,反应结果通过肉眼或仪器判读。使用标准菌株检验芯片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并使用人工污染样品进一步检验其在实际样品检测时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制成的LAMP微流控芯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3种致病菌的检测敏感性均可达到100 cfu/ml,可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新型液相芯片系统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液相芯片系统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使用荧光多重PCR技术以及液相芯片检测系统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荧光多重PCR技术结合液相芯片检测系统能够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在8 h内实现定性和半定量检测,其灵敏度、特异性、抗干扰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结论:基于荧光多重PCR技术的液相芯片系统操作简便、干扰少、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能够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23S rDNA芯片技术,建立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快速鉴定方法。[方法]利用带正电荷尼龙膜为芯片载体,合成寡核苷酸探针,点样于载体制成寡核苷酸芯片,对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23S rDNA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杂交检测。[结果]获得扩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23S rDNA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并在同一条件下扩增出14种细菌目标片段。在均一的杂交条件下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用地高辛酶联免疫法进行显色。结果表明,10种细菌杂交结果显示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4种细菌由于探针因素或杂交条件不合适未能显示预期的种(属)杂交结果。对于食源性感染模拟标本,本方法也可以获得预期的结果。[结论]建立的23S rDNA芯片技术在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鉴定上快速准确的优点,为食源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多重寡核苷酸连接-聚合酶链式反应(MOL-PCR)的食源性致病菌通用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8种常见致病菌,在各自特异性引物之间设计一对首尾相接的上、下游检测探针。采用多重PCR富集靶序列并作为模板,通过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及通用不对称PCR标记,获得大量含标签互补序列(Anti-tag)的荧光标记单链产物,可与芯片上固定的标签序列(Tag)进行杂交检测。结果该方法能特异性地鉴别单一和多重目标菌感染。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1.1~8.5)×10~2CFU/mL。对96份食物中毒和临床腹泻样本检测,芯片结果与常规分离与生化鉴定及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为快速、准确、灵敏、高通量地鉴定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提供了一种新型检测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高效、特异的检测食品中绦虫、弓形虫和旋毛虫的方法。方法:本文选用弓形虫B1基因、旋毛虫SB2基因、绦虫12SrDNA上的可变区设计引物及探针,点样于玻片制成基因芯片。寄生虫DNA经过引物扩增后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然后通过扫描图象对结果进行判断。对基因芯片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进行了评价,并对模拟污染样本进行了检测,以验证所建立的方法。结果:设计的引物能够扩增三种寄生虫,而且探针的特异性很高。本体系的基因芯片杂交检测敏感度约为15 ng/m l。以食品中旋毛虫为例,可以检测出1条旋毛虫/200 mg。实际检测模拟污染的样本的正确率达到100%。结论:成功制备了检测弓形虫、旋毛虫和绦虫的基因芯片,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肠杆菌科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选带正电荷的尼龙膜作为寡核苷酸芯片载体,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肠杆菌科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在同一条件下运用多重PCR扩增出14种(属)细菌的16SrRNA、23SrRNA基因片段,随后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致病菌进行检测得到了相应的特异性杂交图谱。结论:建立的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可快速检测肠杆菌科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食源性感染的快速诊断与预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基因芯片鉴定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鉴定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芯片技术。方法:采用复合PCR方法扩增致病菌特异性DNA片段,结合基因芯片杂交技术鉴定不同的食源性致病菌。结果:本研究完成了采用3对引物的复合PCR扩增;不同致病菌特异性核苷酸片段同时布阵在一张芯片上;标记物质采用了非放射性的生物素,经不同标准菌种、实际检验样品和水平测试样品的考核验证,该鉴定系统灵敏度达620cfu/g,特异性高,基因芯片质量稳定,该鉴定系统基本含盖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的需要。结论: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基因芯片鉴定技术,可为常规细菌检验方法的最终鉴定提供进一步佐证,尤其在一些培养条件苛刻的致病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弯曲菌等)的鉴定,以及在VITEK仪无法鉴定和手工鉴定判断误差大的情况下,基因芯片方法将发挥其独特的技术性优势,大大提高检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Lü D  Shi X  Chen M  Wu P  He L  Li Y  Lin Y  Qiu Y  Hu Q 《卫生研究》2012,41(1):96-101
目的采用xMAP液相悬浮芯片检测方法,建立一管同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创伤弧菌和空肠弯曲菌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nuc基因、沙门菌侵袭性基因ssaR、副溶血弧菌通用基因toxR、单增李斯特菌的hlyA基因、大肠杆菌O157∶H7的rfbE基因、创伤弧菌的vvh基因和空肠弯曲菌的gyr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利用上游引物和生物素标记的下游引物对7个靶序列进行不对称实时PCR扩增,7重实时PCR扩增产物和制备的7种偶联探针的微球在同一体系中进行杂交,最后利用藻红蛋白和生物素的亲和作用报告荧光,从而建立7种食源性致病菌的xMAP液相悬浮芯片检测法。结果 xMAP液相悬浮芯片体系检测140株菌株,均出现特异性荧光中值信号,7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互不干扰。DNA和菌液检出限分别为1~100ng和105~108cfu/ml对56份各类食品标本进行检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份、沙门菌4份、副溶血弧菌7份、单增李斯特菌1份、创伤弧菌3份,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此结果与传统方法分离结果相一致。结论xMAP液相悬浮芯片技术从样品处理到检测结果需3.5h左右,该方法可应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筛查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新开发的一种基因芯片技术在6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基因检测中的作用,以期快速、高效地监测相关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1株、肠球菌33株)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57株、肺炎克雷伯菌39株、鲍曼不动杆菌32株、铜绿假单胞菌35株),通过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进行药敏测试;同时制备耐药基因芯片,对各菌株行多重PCR扩增、芯片杂交及检测;比较药敏实验和芯片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研究显示6种常见致病菌的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林克酰胺-链阳菌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甲氧苄啶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总符合率在93%~100%,其中仅有肺炎克雷伯菌检出青霉素类耐药基因blaZ,大肠埃希菌未检出碳青霉类耐药基因。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的糖肽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糖肽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与药敏试验结果存在差异。结论新开发的芯片可检出6种常见致病菌的8类抗生素耐药基因,而青霉素类耐药基因blaZ可能在芯片设计上仅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类耐药基因可能在该芯片设计上不适用于大肠埃希菌,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Jiang K  Zhang D  Jin Y  Chen X 《卫生研究》2011,40(6):761-764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PCR检测方法同时检测食品中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方法参考沙门菌侵袭蛋白A(invA)基因序列,志贺菌侵袭性质粒抗原(ipaH)基因序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设计参考耐热核酸酶(nuc)基因序列,单增李斯特菌引物设计参考溶血素蛋白(hl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多重PCR对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对15株目标菌和17株非目标菌的检测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产物分子量与预期一致;4种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至少达到10pg/μl;对产物的测序分析表明所得序列与目的基因序列吻合;对319份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4份生鲜乳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生猪肉中检出沙门菌。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可供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疟原虫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制快速检测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等并可进行分型的基因芯片。方法 筛选疟原虫高度保守而且具有种属特异性的瓣RNA基因片断为探针,制备疟原虫诊断和分型的基因芯片;检测时提取标本中的疟原虫核酸,用不对称PCR技术进行扩增和荧光标记,然后与检测芯片杂交,进行扫描和分析。结果 建立的疟原虫检测芯片能特异和敏感的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诊断及分型。结论 成功制备用于疟原虫快速侦检和分型的基因芯片,对疟疾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基于多重PCR技术结合液相芯片技术同时检测汉坦病毒(HTV)、裂谷热病毒(RVFV)、黄热病毒(YFV)、西尼罗病毒(WN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拉沙热[下同]病毒(LFV)、埃博拉病毒(EBV)和马尔堡病毒(MBV)的方法。方法建立8种病毒同时扩增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分别用各种病毒特异的核酸探针偶联不同编码的微球,将获得的PCR产物与偶联核酸探针的微球混合物进行杂交,建立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进行灵敏度及特异性检测评价。结果建立的8种重大烈性传染病病毒的液相芯片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对8种病毒进行特异的检测。灵敏性实验结果表明,RVFV为10 ng/PCR、WNV为1 ng/PCR、EBV为10 ng/PCR、CCHFV为10 pg/PCR、MBV为1 ng/PCR、HTV为100 pg/PCR、LFV为1 ng/PCR、YFV为10 pg/PCR。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病毒液相芯片筛查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地同时检测8种重大烈性传染病病毒,对口岸入境人员是否携带重大烈性传染病病毒的快速筛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