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历代医家对“证”概念的认识要认识“证”,首先应该把“证”的概念搞清楚。由于客观对象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从古到今对“证”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发展变化的。在古代“证”的概念与症状的“症”相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内外。”这里的症是“  相似文献   

2.
“随证治之”语出《伤寒论》第 1 6条 ,原为太阳病误治变证而提出的诊治原则。开创了中医指导临床实践哲理思维的先河 ,为“辨证论治”观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通过对此经文的进一步诠释和再认识后 ,认为这是仲景学说“症病观”的重要思维理念 ,进一步整理、发掘和阐发 ,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上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1 用“证病观”诠释“证”字不尽仲景学说的原有旨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内经》之后 ,启迪后世医家辨证思维和奠定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著作。自仲景提出“随证治之”以来 ,历代医家在“证”字…  相似文献   

3.
谈谈《内经》的“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汗的论述虽不多,但就汗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医家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仅就《内经》中有关汗的内容阐述如下: 一、《内经》中“汗”的概念《内经》中关于“汗”的记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有关的篇章中,概括之可有: (一)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  相似文献   

4.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卓萍  赵传文  张继明 《光明中医》2010,25(1):137-138
眩晕之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对其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对眩晕的认识,并提出了“因痰致眩”理论,汉唐时期的治法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病理学证病概念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野 《中医杂志》1997,38(11):688-690
1 《内经》辨证形式示范作用的渐进性把证、病作为两种并列病理概念的观点者认为,在中医病理学史上证与病的体系是各自发展的,主要体现在证、病有各自的发展时期。《内经》辨证形式对后世的示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全”或“无”的特征,相关于证候学说历史发展的断续性。笔者认为,《内经》辨证形式对后世的示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渐进的,相关于证候学说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其实质在于辨证形式的逐渐实践化及其机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痰饮症的论述,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尚无完整的记载,后世医家论述颇多,但论述影响之大,要首推汉代张仲景。特别是在《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做了详细论述,并为后世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以和之”的治疗法则,被后世历代医家奉为治疗痰饮症的大法。  相似文献   

8.
《内经》痛经论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影响着女性生理周期的生活质量。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中就有关于痛证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认识妇科痛证提供了原则,《内经》中指出了痛证的病因病机及针对不同的痛证,治疗原则的选择。治疗痛经的方法也应如此,当谨守病机,因证施治。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本文将对《内经》中关于痛经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论述稍作小结和拓展,以期能帮助读者整理思路,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浅析《内经》从脏腑论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内经》相关条文,认为《内经》对汗证与脏腑病位的关系认识较为全面,提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有关。这些论述对于指导后世医家临床辨证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证候,提出相应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0.
《内经》对气血精神的概念、功能以及气血精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从而奠定了气血精神辨证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有关气血精神病证的论述,充实和发展了气血精神辨证的内涵;近年来身心病证的增多,为气血精神辨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43-745
中医温法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治法。文章从《黄帝内经》中有关经文的论述及温法的特点方面对中医温法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在《内经》中论述温法有两种适用症:寒证和劳损之证。后世医家对温法的发展和应用都不离《内经》的基本原理。《内经》中论述的温法与清代之后医家的论述是略有差别的,《内经》强调的是对温药的使用,后者强调的是针对寒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要首先辨清虚实,在明辨虚实的基础上论治,不可偏执温法,须将《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治则灵活的应用于具体的病证之中。  相似文献   

12.
<正> 腰痛一证,临床颇为多见,首见于《内经》,对其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分经施治论述较详,《素问》中有刺腰痛论专篇,部分论述散在于它篇之中。本文将有关经文按其病因病机辨证分类归纳整理,结合后世医家注释分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病证结合论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其重大意义为世公认。《伤寒杂病论》的又一成就 ,是继承和发展《内经》寓辨证于辨病的思想。将病、证和症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通过“依症辨病、据病辨证和随症加减”的基本方法 ,确立了病、证、症结合论治的临床诊疗模式 ,为后世临床医学的丰富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依症辨病症是病、证的具体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证本质与传变方向。日本汉方医学家大冢敬节认为伤寒辨证分主症、客症 ,主症“好比常在其家的主人”,是比较固定的 ,客症“譬如客人之来去不一定…  相似文献   

14.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5.
析《内经》论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内经》有关“咳”的论述,探讨其发病学观点以及对咳嗽病证在病因病机、辨证鉴别和转归诸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综合《内经》全文 ,从以下几方面对胃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胃的证候特点基本上是以足阳明胃经的经络病候为主要表现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且主要与消化异常有关。②《素问》及《灵枢》中描述胃的证候 ,明确提及了“虚”、“实”、“寒”、“热”之别。③胃疟、胃咳、胃风、胃胀等几大病的证候特点与《内经》全文体现出的胃病证候规律基本一致。以上几点说明《内经》时代的医家认识胃病证候多遵从足阳明胃经脉循行的规律 ,且注重证病结合 ,脏腑分证中渗透了八纲辨证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证”是由症所组成,中医凭证论治。因此“证”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依据。对中医研究的逐步深入,势必要涉及“证”本质的研究。由于中医的辨证方法不同,对“证”也有不同理解,如《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是“有是证用是方(汤)”,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后世称为方证是以汤辨证。而按照《内经》的脏腑辨证则按“藏(脏)居于内形见于外”,从病人的外象来推论“证”。这是对“证”的认识不同所致,历代医家皆有所发挥,恕不详赘。由于对“证”的不同认识,以及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择其长处而合流。  相似文献   

18.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8-67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许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9):39+41-39,4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此句为《内经》中对于病机的经典论述之一,后世多有引用,并被诸多医家用作"动摇、眩晕、抽搐"等风证的辨证纲要。本文通过临证实践分析,具体阐述此条文在辨证潜方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主方,历代医家论述甚多,然众说纷纭。本文仅就小柴胡汤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刍议如下。1“柴胡证”与“一证”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医家对本条中“柴胡证”、“一证”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关于“柴胡证”:(1)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四大症。如陈宝田的《经方临床运用》,郭子光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成都中医学院的《伤寒论讲义》。(2)指胸胁苦满一症。如何志雄的《柴胡汤临床运用》,日本《汤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