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医药指南》2015,(27)
目的分析讨论房室结双径路患者心电图中动态心电图出现PR间期不固定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25日我院循环内科收治的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的患者行经食管心电图诊断,最终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患者50例,并对这些患者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患者动态心电图以及其中的PR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房室结双径路患者心电图异发生于夜晚时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准确及时地捕捉到变异的PR间期,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窦性心律患者发生房室结双径路的概率相对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PR间期不固定可作为诊断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条件。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性,39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就诊。曾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史。心电图:窦性心律,P—R间期0.16s,每个窦性P波后均继以提前出现的P’—QRS—T呈房早二联律,P’—R0.32s其QRS时限由0.12s缩短至0.08s呈CRBBB与ICRBBB交替出现,为右束支内反文氏现象。有趣的是房早的P’—R0.32s较窦性P’—R0.16s增加0.16s,成倍增加,应考虑房室结双径路。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房室结双径路。(3)频繁房早二联律伴右束支内差异传导反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 ,18岁 ,因激动后心悸、胸闷、气促 1年多来院就诊 ,查体 :神清 ,BP10 0 / 70 mm Hg,心界不大 ,心律不齐 ,平均心率 6 1次 /分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X线及超声心动图正常。常规心电图示 : °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速 (10 7次/分 )。临床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动态心电图 :A行示窦性心律 ,P- P基本规则 ,频率 88次 /分 ,QRS时限正常。A行见第一个文氏周期 P- R间期为 0 .2 4 s→ 0 .36 s→ QRS脱落 ,QRS波群呈 3∶ 2传导。第二个文氏周期 P- R为 0 .19s→0 .36 s→ 0 .39s→QRS脱落 ,QRS波群呈 4∶ 3传… 相似文献
5.
在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结双径路(OAVNP)的84例中,AH或HA跃增≥50ms的63例,诱发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56例,笔者认为:DAVNP的诊断标准应放宽,在传统的诊断标准基础上拟增加:①房室结前向传导或逆向传导未见明显跳跃而诱发出AVN-RT;②电生理检查未达到传统诊断标准,亦未诱发AVNRT者不能完全除外DAVNP存在;③仅有DAVNP而无AVNRT者无临床意义,只是电生理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患者在窦性心律时静注三磷酸腺苷 (ATP) 非侵入性诊断房室结双径路 (AVNDP) 的价值及对射频消融 (RFCA) 结果的评价. 方法研究组 (45例) 系自发或能被诱发出持续性AVNRT患者; 对照组 (37例) 为成功接受了RFCA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患者.在窦性心律时静注递增剂量的ATP(10~40 mg), 出现连续两次心搏之间AH跳跃≥50 ms 或诱发出AVNRT者认为存在AVNDP.结果4例患者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例) 由于不能耐受ATP而被剔除.研究组43例中, 按心内电生理标准诊断AVNDP者38例 (88%), 静注ATP后出现AVNDP者36例(84%); 对照组35例静注ATP后仅有1例(3%)出现AVNDP(P<0.01).从体表心电图记录分析的结果与心内电图记录分析的结果一致.对成功地接受RFCA的28例患者重复了ATP试验, 结果AVNDP消失者在慢径路消融的20例患者中有19例(95%); 在慢径路改良的8例患者中仅有3例(38%), (P<0.01).结论ATP试验是诊断AVNDP的一个有价值的非侵入性床旁试验方法, 也是判断慢径路消融结果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通过经食管心房起搏术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儿发作心动过速的具体原因。方法对12例疑似房室结双径路造成PSVT发作的患儿应用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经食管做心房程序刺激,观测程序刺激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跳跃”现象来判断其是否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并具体测量了部分患儿的诱发带。结果有11例患儿在程序刺激过程中发生了“跳跃”现象,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结论经食管心房起搏术可以明确PSVT患者发病的具体原因并可对治疗作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生理不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人完成的89例AVNRT中电生理不典型的12例,分成三组进行观察。A组:心房心室程序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AVNFC)连续;B组:心房程序剌激AVNFC连续但心室程序刺激反应曲线不连续,C组:有自发而未诱发心动过速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患者,均采用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术。结果 3组病人经采用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行射频消融慢径,无一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临床随访1~58个月,均未复发心动过速。结论 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消融慢径的方法适用于典型和不典型的AVNRT的消融,且对不典型的AVNRT的患者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3.
双重性房室结性心律伴脱节的机制探讨杨鼎亨当房室交界区内同时发生两个节律点各自独立活动时,上节律点逆向传入心房,下节律点顺向传入心室,房室构成脱节,称为双重性房室结性心律伴有脱节,为一种少见的复杂心律失常。本文报告5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病例...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术对房室结组织学改变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7只狗房室结部位进行射频消融术,造成传导阻滞,先后于术后即刻至32天处死实验动物。组织学变化表明病灶大小与总能量无密切相关,而病灶深度与总能量有关。无1例发生并发症,故该术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几种电生理检查诱导药物对房室结双径路诊断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观察几种药物对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现象的诱导作用和评价他们的临床电生理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接受过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测的房室结双径路患者156例,根据检测过程中使用过的诱导药物分为A(ATP,n=32)、B(钙剂,n=42)、C(硫酸镁,n=40)和D(阿托品,n=42),共4组.观察他们在检测过程中对房室结双径路现象的诱导作用和诱发心动过速发生的例数,评价他们对临床电生理诊断的辅助意义.结果:在诱发房室结双径路的特征性"跳跃"现象方面A、B、C组明显优于D组,其中B组不延长快径路传导速度,比A、C两组诱导作用的诊断可靠性高.在诱导心动过速方面,B组明显增宽折返窗,较其他组更利于心动过速诱发和其发病机理认识.结论:钙剂作为诊断诱导剂选择性增宽快慢径路有效不应期窗口,对快径路传导速度的影响小,辅助诊断的结果比三磷酸腺苷、硫酸镁和阿托品组更具可靠性,对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的综合诊断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电生理机制较为明确,射频消融快径慢径均能达到治疗心动过速的目的,但从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慢径消融则是最为合理的术式。临床实践也证实阻断慢径相对安全,且治疗AVNRT的远期效果也较为理想[1]。 相似文献
17.
一、房室传导阻滞概述心脏传导阻滞是指心肌的不应期出现病理性延长,导致心脏正常传导缓慢,甚至传导中断的一种病理现象。按阻滞部位不同可分为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阻滞及室内阻滞(又称束支阻滞)四种。最常见的是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两种,本讲座只介绍这两种现象。心脏传导系统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组织,它们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His束、希氏束)、束支及普金野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性或臆性wPw综合征患者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性别分布及房室传导特性。方法分析经射频消融的255例AVNRT患者,267例显性、160例隐匿性wPw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显性wPw综合征中男性多见(68%),隐匿性wPw综合征中无性别差异;AVN—RT患者中女性多见(69%)。消融后30min,显性wPw综合征患者的PR间期(164±26)ms及AH间期(86±20)ms较隐匿性wPw综合征患者[(146±20)ms、(75±15)ms]显著延长(P〈0.000i);AVNRT患者消融前的PR间期(144±20)ms及AH间期(75±14)ms短于消融前的隐匿性wPw综合征患者[(150±22)ms、(80±17)ms](P〈0.05)及消融后的显性wPw综合征患者[(164±26)ms、(86±20)ms](P〈0.0001)。随访中,AVNRT患者的PR间期(144±20)ms也短于显性[(162±25)ms,P〈0.0001]或隐性wPw综合征患者[(150±20)ms,P〈0.05];AVNRT患者的室房阻滞周长比显性或隐性wPw综合征患者明显缩短。各组经过年龄配对,男女之间PR间期明显不同[(159±22)msvs(150±23)ms,P〈0.0001]。结论AVNRT及wPw各组之间存在性别分布不同,各组之间房室传导特性及房室传导的年龄差异可能解释性别分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PR间期在体检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 087例体检者,分析心电图PR间期及QRS波群特点,统计短PR间期者的性别、年龄、PR间期时限。结果 4 087例体检人群中,70例为短PR间期,其中男性22例,女性48例;20~39岁20例,40~59岁34例,60~79岁16例;PR间期时限100~119ms 46例,80~99ms24例。结论短PR间期在体检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71%,以女性、青年人多发,PR间期时限以轻度缩短100~119 ms多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