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不同单一器官移植后调动机体免疫反应的力度各不相同,故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种类及剂量有所差异,多器官联合移植工作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则更为复杂,是移植工作者需要逐步总结的经验之一.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合理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方法:选择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04/2009-07肝肾联合移植患者10例,以单独肝移植及肾移植患者为对照.3组患者术后早期抗排斥治疗均采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在此方案基础上同时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疗法.肝肾联合移植组和肝移植组患者术中给予甲基泼尼松龙500mg冲击,术后第1天激素用量为160mg,分2次给药,此后每日递减40mg,术后第5天改为20mg泼尼松口服,术后2个月停用激素,术后6个月停用霉酚酸酯,仅应用他克莫司抗排斥治疗;肾移植组术中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00mg冲击,术后前3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500mg,此后每日50mq泼尼松口服,逐渐递减至每日10mg长期维持,术后长期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结果与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他克莫司用量同肝移植患者相近(P>0.05),但低于肾移植患者(P<0.05,P<0.01):肝肾联合移植和肝移植患者激素和霉酚酸酯用量亦明显低于肾移植患者,并且均在半年内停用激素和霉酚酸酯,肾移植患者需长期应用.3组病例1年后维持用药逐渐体现出个体差异现象.肝肾联合移植组均未出现远期肝功能异常,同时低剂量抗排斥药物对患者免疫系统影响较小,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明显减低.说明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早期的应用参考单肝移植患者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激素和霉酚酸酯可在6个月内停药,他克莫司用量可低于单肾脏移植患者.  相似文献   

2.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 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 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 d 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 mg/d 静脉滴注,连续3 d.然后改甲泼尼龙24 mg 口服1 次/d,每5~7 d 递减4 mg,至8 mg/d 维持.结果与结论:12 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 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 治疗.4 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 例8h 内尿量迅速增加,2 例24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72 h 后尿量迅速增加;1 例选用CD3 治疗48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d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mg/d静脉滴注,连续3d。然后改甲泼尼龙24mg口服1次/d,每5~7d递减4mg,至8mg/d维持。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治疗。4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例8h内尿量迅速增加,2例24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72h后尿量迅速增加;1例选用CD3治疗48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赛尼哌联合抗胸腺免疫球蛋白在肾移植术后预防急性排斥的临床价值,探讨肾移植后安全有效的免疫诱导方案,选择2000-01/2007-06东莞市人民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肾移植患者556例,121例在应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同时,应用赛尼哌联合抗胸腺免疫球蛋白免疫诱导,其中89例属高危人群;435例应J}}j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赛尼哌为单剂50 mg,术前2 h静脉滴注;抗胸腺免疫球蛋白共5剂500 mg,分7d静脉给药,手术当天及术后第一二天各100 mg,第3~6天各50 mg;常规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为霉酚酸酯1 000~1 500 mg/d,他克莫司0.1~0.2 mg/(kg·d)或环孢菌素A 5~6 mg/(kg·d),泼尼松30 mg/d;赛尼哌+抗胸腺免疫球蛋白组减量:霉酚酸酯500~1 000 mg/d,他克莫司0.05~0.1 mg/(kg·d)或环孢素A 4.0~5.0 mg/(kg·d);常规组甲基强的松龙用法为术中及术后1~3 d每天各500 mg,赛尼哌+抗胸腺免疫球蛋白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及术后1~3d各250mg.赛尼哌+抗胸腺免疫球蛋白组10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逆转9例,逆转率为90%;常规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逆转率为85%.赛尼哌+抗胸腺免疫球蛋白组术后感染9例,感染率为7%,常规组感染率为7%.赛尼哌+抗胸腺免疫球蛋白组死亡2例(2%),均为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常规组死亡4例(1%).提示单剂赛尼哌联合短疗程抗胸腺免疫球蛋白在肾移植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高危人群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和皮质醇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风险升高,观察在此基础上应用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对肾移植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6-01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患者65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及方法:按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硫唑嘌呤组35例,霉酚酸酯组30例。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均以环孢素A和皮质醇为基础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免疫抑制方案始终为环孢素A 硫唑嘌呤 皮质醇或环孢素A 霉酚酸酯 皮质醇。②实验评估: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个月及12个月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6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检测血清肌酐水平。结果:6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前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是35.2%,至术后第3个月为62.7%,术后第6个月为52.3%,术后第12个月为39.3%。②术后1年中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3个月时霉酚酸酯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硫唑嘌呤组(P<0.05),但在第6个月以后,两组间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1年的监测中,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皆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以环孢素和皮质激素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中,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有明显的升高倾向,而这种升高倾向可能与长期服用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无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三联疗法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1996年10月-2000年10月间肾移植患者119例,分为2组,其中新三联组(霉酚酸脂+环孢霉素A+强的松)59例,传统组(硫唑嘌呤+环孢素A+强的松)60例。结果:随访6-20个月,新三联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0.17%(6/59)(P<0.01)环孢素A的剂量为(3.46±0.29)mg·kg-1·d-1,血CsA谷浓度(107±10.14)μg/L;传统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1.67%(19/60),环孢素A剂量(6.56±0.67)mg·kg-1·d-1,血CsA谷浓度187.6±7.8μg/L,且新三联组未见有肝肾毒性等并发症,仅表现有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结论:新三联疗法有减少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且可减少环孢素A的用量,减少肾移植患者的肝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亲属活体肾移植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5—11/2006—12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收治的亲属活体肾移植患者18例,均知情同意。受体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供体年龄24-74岁,17例有血缘关系,另一例为妻子供肾。均行经腰开放手术取肾,左侧供肾15例,右侧供肾3例。术后受体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激素三联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结果:①所有供体在术后10d左右出院,均无严重并发症且肾功能正常。②16例受体均在术后1-3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因供肾迷走血管损伤在术后5d左右血肌酐下降到200μmol/L,1个月左右稳定在160μmol/L。1例他克莫司仅服0.5-0.75mg/d,于术后5个月出现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2个月出现环孢素A急性肾毒性(血药浓度谷值为343μg,L)。2例出现药物性肝炎。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术较为安全,排斥反应少,结果满意。免疫抑制剂宜采用低剂量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在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患者4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是否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分为2组,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25例;对照组22例,为同期未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的患者。两组均采用“环孢素A 霉酚酸酯 强的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2h和术后第4天分别静脉滴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20mg。观察术后6个月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41%,P<0.05)。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损害1例,胃肠道反应6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损害3例,胃肠道反应4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白细胞减少、切口感染、尿路感染、高血糖等并发症。③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比较:术后1,2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104.7±10.1,103.1±7.7;128.3±28.2,120.0±8.5)μmol/L(P<0.05)];术后1-6个月,两组间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后2周两组移植肾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且使用安全,不增加术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宋洁  李辉  张晓东  李瑛 《中国临床康复》2011,(18):3337-3340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找出其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院101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MF治疗组50例,硫唑嘌呤(Aza)治疗组51例进行对比研究,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观察.结果 MMF组急性排斥发生率16%,较Aza组急性排斥发生率40%低,最常见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18%,肝功能损害MMF组发生率10%,Aza组为20%,MMF组细菌感染9例(16%).结论 MMF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但需加强胃肠道护理,监测肝功能,防范感染合并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减少或撤除环孢素A(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在乙型病毒性肝炎DNA阳性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64例肾移植术后HBV-DNA阳性患者初始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分为:①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组(A组),CsA的谷值CO在200~250 mg/ml,MMF用量在1.0~1.5g/d;②普乐可复(FK506)+MMF组(B组),FKS06的谷值浓度维持在7~9 ng/ml,MMF用量在1.0~1.5 g/d;③低剂量CsA+西罗莫司(SRL)组(C组),CsA的谷值CO在150ng/ml左右,CO维持750 ng/ml左右,SRL浓度维持在6~10 ng/ml.所有病例应用恩替卡韦抑制HBV-DNA的复制和常规保肝利胆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 三组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2例(80%)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阴者8例(53%),应用恩替卡韦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加强护肝治疗后,有7例肝功能好转,其中肝功能恢复缓慢且HBV-DNA持续阳性者2例改为FK506+MMF的治疗方案,3例改为低剂量CsA+SRL的治疗方案.B组有5例(20%)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阴者18例(75%).C组有4例(16%)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阴者18例(72%).结论 减少或撤除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于HBV-DNA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不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也不加重肝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峭  陈燕琼等 《现代护理》2003,9(2):155-156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找出其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院101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MF治疗组50例,硫唑嘌呤(Aza)治疗组51例进行对比研究,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观察。结果:MMF组急性排斥发生率165,较Aza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0%低,最常见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18%,肝功能损害MMF组发生率10%,Aza组为20%,MMF组细菌感染9例(16%)。结论:MMF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但需加强胃肠道护理,监测肝功能,防范感染合并症。  相似文献   

14.
李玉凤  张胜利  姚家琳  范彦令 《临床荟萃》2010,25(13):1134-1137
目的 比较国产吗替麦考酚酯(MMF)分散片与进口胶囊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针对一项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为期3个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根据其126例受试患者的统计学结果,对国产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与进口胶囊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分散片组意向治疗(ITT)人群和符合方案(PP)人群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和6.7%,胶囊组ITT人群和PP人群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和5.9%,无论是ITT人群还是PP人群两组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移植物存活和患者生存良好,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分散片组和胶囊组全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19.5%(P>0.05),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异常和血液系统异常.试验期间,两组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4%和24.4%(P>0.05).结论 国产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与进口胶囊在预防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霉酚酸酯等新三联在肾移植术后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及肺部感染的情况。方法:89例肾移植后应用皮质激素(Perd),环孢素(CsA),MMF(或)硫唑嘌呤(Aza)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分成MMF组52例,Aza组37例,MMF组中适当减少CsA用量。结果:临床观察3个月中,急性排斥(AR)发生率MMF组7.7%(4/52),Aza组16.2%(6/37),肺部感染率MMF组13.5%(7/52),Aza组21.6%(8/37),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MMF组方案对减少AR发生率与并发肺部感染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新山地明给药后,个体间吸收变异相当明显,血药浓度监测管理对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降低肝肾毒性十分重要。比较传统的服药前血药浓度(谷值)、服药后2h血药浓度(峰值)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01/2006-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受者60例,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服药前血药浓度组和服药后2h血药浓度组,各30例。两组患者肾移植后前3个月均接受新山地明5~7mg/(kg·d)、霉酚酸酯1.0~1.5g/d和皮质激素三联治疗。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患者新山地明服药前和服药后2h血药浓度,比较服药前血药浓度与服药后2h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预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肝毒性、肾毒性)的有效性。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0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3.3%(8/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17/60),肝毒性发生率为20.0%(12/60),肾毒性发生率为8.3%(5/60)。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与非急性排斥反应时服药前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服药后2h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急性排斥反应时服药后2h血药浓度(P<0.01)。③发生肝肾毒性1周内的服药前血药浓度与未发生时服药前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5);发生肝肾毒性1周内的服药后2h血药浓度显著高于肝肾毒性未发生时(P<0.01)。结论:在肾移植术后早期,与服药前血药浓度相比,服药后2h血药浓度能更敏感的反映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使用低剂量环孢素A(CsA)与肾移植患者术后存活的关系。方法60例行肾移植术的术后患者根据移植术后首次应用CsA剂量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32例和低剂量组28例。比较两组免疫抑制剂用量下血药浓度、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发生率和人/移植。肾生存率。结果低剂量组术后2、4周CsA平均血药浓度明显低于常规量组(P〈0.001),而在术后2、3、6、12个月CsA平均血药浓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在移植术后12个月内总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10.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术后12个月内急性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4.4%,而低剂量组为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剂量组2年肾移植人/肾生存率为93.8%/90.6%,而低剂量组为92.9%/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环孢素A并不增加急性排斥率、亚临床排斥发生率、排斥治疗逆转率和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但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提高。肾移植患者的术后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良患者免疫抑制方案的策略。方法将肾移植术后早期(术后两周以内)发生肝功能不良的36例患者,依据免疫抑制方案分为:①FK506 MMF组(A组):21例术后即刻采用,FK506起始量为0.15~0.2mg/(kg·d),血药浓度谷值(Co)控制在6~10μg/L,3个月后降为5~8μg/L,MMF1.0~2.0g/d;3例因初始使用CsA Aza发生肝功能损害而切换;②CsA MMF组(B组):12例,CsA起始剂量5~7mg/(kg·d),术后3个月内Co控制在200~300μg/L。所有病例常规使用保肝利胆治疗。结果A组24例术后肾功能早期恢复,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3周内高胆红素血症均消失,4周后ALT全部恢复正常。随访3~6个月,肝功能全部保持正常,人/肾存活率100%。B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而肝功能不良易反复发作。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良患者联合使用低剂量FK506 MMF,既不加重肝功能损害,也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合并慢性肝炎或潜在肝功能异常高危因素移植受者的较理想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关于欧美人群中CYP3A5基因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之间关系已有报道,然而这些研究的数据多来自于移植后1个月~1年,缺乏移植后早期的资料.目的:探讨CYP3A 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关系,分析CYP3A5基因型对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毒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按CYP3A5基因多态性将45例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分为*1/*1型组(11例)、*1/*3型组(15例)和*3/*3型组(19例),他克莫司初始剂量均为0.15 mg/(kg·d),1周后根据目标浓度调整他克莫司剂量.结果与结论:术后7 d,1个月,3个月* 3/* 3型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剂量比显著高于* 1/*3型组和*1/*1型组(P < 0.05) ;3个月内*1/*1型组急性排斥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1/*3型组和*3/*3型组(P < 0.05).3个月内*3/*3型组高血糖、神经及肾毒性等不良反应显著高于*1/*1型组.结果可见*1/*1基因型患者在肾移植早期难以达到有效目标血药浓度,使该组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不合适采用目前他克莫司的初始剂量方案作为早期的抗排斥反应方案;*3/*3基因型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明显升高,使3个月内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根据CYP3A5 基因多态性作为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的依据,既能使* 1 /* 1型患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下降,又能使* 3 /*3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提高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峰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几年有报道,检测环孢素A的峰浓度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环孢素A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指导移植后的临床用药比检测谷浓度更合理,而对大样本临床资料统计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峰值对判定环孢素A抗排异疗效及毒副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抗免疫荧光偏振法同步监测环孢素A全血谷浓度和峰浓度,回顾性分析78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后观察6个月,48例未发生任何移植后并发症设为正常组,16例发生急性排异反应设为急性排斥反应组,14例出现药物性损害设为药物损害组,观察各组谷浓度及峰浓度在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或药物毒性时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异患者环孢素A谷浓度与未发生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环孢素A峰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移植后1个月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患者谷浓度和峰浓度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的(P<0.05)。移植后2~6个月,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组谷浓度与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峰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提示,监测环孢素A峰浓度能有效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移植后2~6个月监测环孢素A峰浓度能有效预测肾移植后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