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09年6月住院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和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组(联合组),检测治疗后两组肠道菌株的变化,比较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结果:在SAP发病后7~10d时,PN组较联合组大肠埃希菌(t=12.124,P=0.000)及肠球菌(T=4.220,P=0.000)数量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t=15.589,P=0.000)及乳酸杆菌(t=8.227,P=0.000)数量明显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症总发生率为38.5%,而PN组发生率51.3%高于联合组的25.6%(x^2=5.417,P=0.020)。其OR值为0.328,95%讲为0.112~0.936。结论: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较单独肠外营养支持能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炎症相关肠癌 (CAC) 是世界医学难题, 肿瘤微环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肠道菌群失调与CAC的发病密切 相关, 肠道菌群失调加重结肠炎诱导CAC的发生。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 肠道菌群在CAC研究中备受关注。本文概 述了CAC发生过程中肠道菌群与饮食、 炎症机制、 肠黏膜的关系以及在诊断、 治疗中相关研究, 重点讨论了肠道菌群 可能成为CAC作用机制的新靶点和相关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肠道菌群失调的患儿给予口服金双歧治疗。结果:30例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结论:金双歧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安全、有效、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整肠生联合常乐康治疗伴肠道菌群失调功能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伴肠道菌群失调功能性腹泻患者78例按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整肠生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常乐康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肠道整体菌群的改善有效率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B/E值改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比单独使用整肠生治疗伴肠道菌群失调功能性腹泻的效果,联合常乐康的疗效更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思连康及整肠生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方法选取门诊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成2组:A思连康组;B思连康+整肠生组。入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半个月复查肠道菌群并进行症状评分,对于各组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思连康+整肠生组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及肠道菌群有显著改善,与对照药物组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思连康及整肠生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优于单用思连康。  相似文献   

6.
王宝平 《医药世界》2007,(9):134-134
小儿腹泻常见多发病;若治疗不当,久用或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极易引起肠道内继发细菌感染。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继发性肠炎疗效较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药物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确有影响。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学、抗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的机理与表现.以及微生态制剂在防治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作用。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可减少抗菌药物所致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及干预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的影响。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确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100例,其中85例完成试验,将85例完成试验者完全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入选后,每4—6周检测粪便菌群,出现菌群失调的患者,干预组给予菌群调节制剂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治疗。③当出现症状时,记录患者IBS症状学积分,未出现症状要做无症状记录。结果①对照组发生菌群失调27例,其中出现腹泻症状者24例,症状发生率为88.9%(24/29),干预组发生菌群失调29例,干预后出现腹泻症状者15例,症状发生率为51.7%(15/27),对照组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②对照组发生症状时症状学总分、腹痛时间、腹痛频率及腹胀比例症状学积分明显高于干预组[分别为(10.4±3.3)分比(6.8±2.8)分、(2.0±1.0)分比(1.2±1.1)分、(2.0±1.0)分比(1.2±1.0)分、2分(1,3)比0分(0,1)],而大便形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黏液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存在一定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IBS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因此,恢复正常肠道菌群有助IBS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共同参与肠脑双向交流,即肠脑轴。本综述详细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组成与功能,肠脑轴理论内容,大脑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调控机制,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反向调节大脑的发育及功能。概括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自闭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抑郁症等的关系,探究基于“肠脑轴”理论治疗脑部疾病的作用机理,并基于该理论寻找合适的中药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类、多酚类、皂苷类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脑部疾病。基于肠脑轴理论,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传统中药口服应用实现脑部疾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纳米中药04对抗生素所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纳米中药作为微生态调节剂治疗抗生素所致的菌群失调。方法:观察治疗前后小鼠肠道菌群、粪便及毛发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菌群失调有明显的改善,粪便由稀便转为正常,毛发也与治疗前相比有较大改善。结论:纳米中药04对肠道菌群失调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抗生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然后给小鼠灌喂厌氧-1号菌液(1亿活菌/ml)0.5ml,7d后查肠道菌群与自然恢复组比有显著差别,说明厌氧-1号活菌制剂对菌群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筛选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方法:本实验利用盐酸林可霉素制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择补益类中药三补、肉苁蓉、香砂六君子汤、三泻进行肠道菌群调整。结果:发现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其中中药三补疗效最佳,且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明显优于丽珠肠乐阳性对照组。结论: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三补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肠道菌群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屏障保护、免疫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宏基因组表征神经类疾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在无菌小鼠上进行粪菌移植验证肠道菌群与精神类疾病的关系两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另外,近年来,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学说,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双向信号通路,肠道菌群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改变主要通过迷走神经途径、内分泌途径、免疫途径等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人格分裂症、帕金森病等。该文对造成宿主相关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作用机制3方面探讨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李大健  马香华  周欣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414-1414
肠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常见的结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以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并有经常性腹胀,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粪便可带有黏液,便后有不爽感。目前认为是包括肠道动力异常、炎症、肠道菌群失调、遗传因素等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采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12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 其典型症状为间断性腹痛、腹泻。IBS-D有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等特点, 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目前, 研究认为, 其发病机制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有研究表明, 辣椒素受体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辣椒素受体参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的具体机制作一综述, 以期为探索IBS-D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体肠道中微生物群落富集,菌群失调与宿主的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脑-肠轴”这一双向通信路径,对大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脑-肠轴”以及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加以阐述分析,以期为此类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李昭君  陈晓光  张森 《药学学报》2020,(12):2777-2784
近年来,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是必要的。但菌群失调也可能导致多种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肠道中的微生物组与宿主的病理生理状态相关。"肠-肾轴"理论的提出很好地解释了肠道菌群与慢性肾病之间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肾脏功能受损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另一方面改变的肠道菌群通过损伤肠黏膜屏障,使有害菌透过肠屏障入血,诱发慢性炎症,从而加速肾脏损伤。另外失调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肾毒性代谢物的增加也是"肠-肾轴"加重肾病的机制之一,其中对甲酚硫酸盐、硫酸吲哚酚和氧化三甲胺这3类微生物代谢物是研究最为广泛的肾毒性代谢物,它们的肾脏毒性已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证实。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代谢物网络同慢性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有可能为慢性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条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肠损伤是临床应用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限制了化疗药的进一步应用,并给病人造成严重的身心负担。目前化疗肠损伤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中医药具有极好的防治作用。本文综述化疗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免疫损伤等造成肠损伤的相关机制,总结中医药防治的作用,将为防治化疗肠损伤的中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小鼠用氢化可的松灌胃制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经纳米中药治疗后,观察肠道菌群、细菌易位量的变化。方法:利用细菌定量的方法观察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细菌易位量。结论:纳米中药对激素造成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整作用,减少细菌的易位,是良好的微生态调节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手术后菌群失调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肠道手术的患儿30例,按照不同的干预护理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术后给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术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肠道菌群失调,给与早期预防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后大便细菌培养情况及菌群失调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术前两组患儿肠道茵群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实验组患儿菌群失调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道手术后的患儿进行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预防和护理,可以明显减少患儿术后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