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难经》作者及其时代《难经》为什么叫《难经》?难是问难,即从《内经》中提出问题来解答的书。《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说:“皇甫谧曰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惟《伤寒论》序称撰用《八十一难》则汉末已有《难经》。《隋志》称二卷,《旧唐志》称《黄帝八十一难》一卷,秦越人撰。按秦越人史称扁鹊。据《史记·扁鹊传》所记扁鹊非一人一时之事,学者认为扁鹊系名医之称  相似文献   

2.
孙现鹏 《中医研究》2010,23(8):77-78,F0003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医家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3.
《难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传统上把它与《内经》并列起来视为医学之经典。它是以问难形式解释一些最根本的中医理论的,所以称为《难经》。全书共解释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经》。从《难经》所论述的内容来看,包括着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基本上是解释《内经》文义的,当然在某些论述上对《内经》起了补充或发扬的作用。本文就《难经》对针灸医学之贡献,概述如下。一、完善奇经八脉的理论查《内经》对奇经八脉有过零散、不连贯、  相似文献   

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质难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其中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方面的问题。由于记载详悉,论述精当,对后世针灸学发展颇有影响。本文仅对其针法作一初探,以希提高针灸理论水平并提高临床疗效。1 补母泻子法  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始见于《灵枢·经脉》,《灵枢·禁服》等篇。《难经·六十九难》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虚”和“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创立了补母泻子的针法。其一,根据本经井、荥、俞、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如肺经…  相似文献   

5.
(一)吕广在中国医学历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人物。据说他是第三世纪孙权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太医令,为第一个注解“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医家。他较第一个注“素问”的全元起,还早二百多年;所以日本丹波元胤评吕广注众难经说:“盖医经之有注,莫先于此书”是也。依此看来,他在中国医学历史上是应秉笔特书的。但我以为这是因袭的历史传说,换言之,他的历史年代是有问题的,只有先把它弄清楚之后,才能对他的历史评价作出正确的估计。最早记载吕广注解“黄帝八十一难经”的是梁阮孝绪“七录”:  相似文献   

6.
“难经”,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内经”并重,因此后世有“内难”之称。“难经”初见于志书的,隋书经籍志记载有“黄帝八十一难二卷。”“难经”初见于文学书籍的,梁阮孝绪七录记载有“黄帝众难经之目。”“难经”初见于医籍的,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现在为了便于了解它的概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  相似文献   

7.
《难经·五十七难》云:“大瘕泄,名日后重……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同而不能便,茎中痛。”大瘕泄,即今之痢疾样病变,如清·莫枚十《研经言·下利解》云:“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南京中医学院校释《难经校释》云:“大瘕泄:指痢疾等病。”痢疾为何称之为大瘕泄?历代注家所释之义很难理解,多以“瘕”之本义“结”而释,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云:“大瘕,邪气结于下,成瘕瘕而不散也。”时贤郭霭春、郭洪冈《八十一难经集解》云:“《本义》:瘕,结也,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大多研究《难经》的学者都认为它是解答《内经》疑义的著作。在今天,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然而,现在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的论证却并不十分可靠,以致近几十年出版的《难经》教材以及相关医史著作中,仍然认为《难经》是阐释《内经》要旨之作。本文从《难经》问难中针对的"《经》言"出发,将八十一难分为三大类,即问难并非针对"《经》言",问难中所称引"《经》言"未必见于今本《内经》,以及所引"《经》言"虽见于今本《内经》,解答却与今本《内经》内容相冲突或重复,进而从这三方面出发,通过对文献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难经》并非是解答《内经》疑义之作更为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系明·熊宗立撰。熊氏"俗解"以注音释词,串讲句意,点明原因,剖析句段等方式,对《难经》原文逐条作注,以浅近的文字,剖解高深之学术;以明显的理论,揭发千古之蕴藏。尤为突出的是熊氏在"俗解"中出校语18条。本文从误、脱、衍、倒4个方面对熊氏"俗解"所出校语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揭示了《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在校勘《难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又称《八十一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成书年代难考。查本书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故其成书当不在东汉之后。本书用问答体裁,对《内经》及其他古医经中某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于脉学及经络藏象等理论的发挥尤为突出。其中保存了一部分已失传的古籍内容,对提供研究先秦医  相似文献   

11.
借助李云先生《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简称《甲乙经新校》)一书提供的相关信息,探讨《甲乙经》对《难经》的引用情况。《甲乙经》的宏观著录体例是"经释有别"。《甲乙经新校》提出问题,本书既称"三部甲乙",却多次出现《八十一难》与仲景之文,岂不是五部甲乙?而李云对此的解释是:《甲乙经》不但包括《素问》、《九卷》、《黄帝明堂经》三部经典的相文经文,还包含了皇甫谧的释文,但由于岁月流逝,《甲乙经》原书"经释有别"的体例遭到破坏,如今流传的各本都存在经释混淆的现象。以《甲乙经新校》为研究底本发现,《甲乙经》对《难经》的引用共出现13次,其引称方式有三种:《难经》(凡1见)、《八十一难》(凡6见)、又日(凡6见)。通过对这13处引文的研究发现,《甲乙经》对《难经》的引用没有对三部经典的引用细密,且均位于李云先  相似文献   

12.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对《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索问”、“九卷”二书各有八十一篇,其“八十一难”非今日之《难经》,这就否定了《伤寒杂病论》与《难经》的学术源流关系。今从《伤寒杂病论》对《难经》脉法的应用及其发展,探讨两者的学术源流关系,这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和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是不无裨益的。《难经》出现在《内经》之后,对脉学多有发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脉诊体系。而《伤寒杂病论》则是把《难经》脉法运用于临床的第一家,以下几方面可资说明。  相似文献   

13.
《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 ,历代医家多奉之为“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 ,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 ,兹就此浅析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天人相应、五脏相关两方面体现了《难经》、的整…  相似文献   

1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共计三卷(亦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详,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是继《内经》之后又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全书八十一难中,不但对脉学等内容做了独创性的阐述,而且涉及和专论针灸内容,就有三十二难之多。对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等,均做了较多的发挥,进一步充实了《内经》的针灸学理论,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难经》的三大创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的简称,在中医经典著作的地位中,仅次于《灵枢》和《素问》。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难经》的阐述比《灵枢》、《素问》还要深刻。如首创独取寸口诊法、左肾右命门说、井荥输经合配阴阳五行法等,都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依次谈谈《难经》的这些创见。  相似文献   

16.
历代对“三焦”的具体形态意见不一。《难经》二十五难、三十八难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该说同《灵枢·营卫生会篇》之论述相左。现考马王堆出土竹简《十问》有关论述,对三焦进行新的名物训诂。《十问》原文有“食阴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一、扁鹊是黄帝时人吗?当今许多权威性辞书或医籍,认为扁鹊是“上古时代名医”、“黄帝时代人”。(史记·扁鹊传征义云:“横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因《史记》三家注流行甚广,故此说影响甚大。(按:此说不见裴驷《集解》和司马贞(索隐》)。(汉书·艺文志·方伎略》载有《秦始黄帝扁鹊俞附方广十三卷。东汉应协椒书集解)注曰:“黄帝时医也”。应动此注被颜师古所引。扁鹊与黄帝、俞谢并列,那么《汉书》的作者班固就认为扁鹊是黄帝时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方伎略》又…  相似文献   

18.
第一讲《难经》的概貌《难经》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全书用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脉学、经络学、脏象学、疾病学、腧穴学、针法学等,均有进一步的发挥。它继承了先秦的医学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此书,向以《内》《难》并称。为了帮助读者学习《难经》,首先对它的概貌作一简单介绍。一、《难经》的名义《难经》书名,最早见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称为《八十一难》;梁·阮  相似文献   

19.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或分为5卷)。秦越人撰。成书约在东汉以前。本书以假设问答,来解释疑难,分析一些病证。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相似文献   

20.
邵铭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2):16-17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早期肝硬化属中医“症瘕”、“积聚”、“黄疸”等范畴。《难经·五十六难》云 :“肝之积名曰肥气 ,在左胁下如覆杯 ,有头足……”。虞搏《医学正传·或问》说 :“大凡腹中有块 ,不问积聚症瘕 ,俱为恶候 ,切勿视为寻常等疾 ,不求医早治 ,若待胀满已成 ,胸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