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GST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GST的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可见中心坏死及远处转移灶。本组病例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数小于5cm,边界较清楚,CT显示多为均匀强化;恶性13例,肿块直径多数大于5cm,边界欠清楚,CT显示为不规则强化,肿块内有坏死表现或转移灶。结论CT可清楚显示肿块的外部形态、内部改变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G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病变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3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13例胃间质瘤中8例良性,5例恶性。结论 CT在胃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42例的病变部位胃部20例、小肠21例、肠系膜1例.良性病变18例,CT检出16例,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直径2~6 cm,平均3.8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CT未检出的2例直径均<1 cm.恶性病变21例,CT均检出,平扫多表现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可见囊变坏死,直径4~30 cm,平均10.1 cm,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潜在恶性3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直径4~8 cm,平均5.6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结果 说明CT能较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对诊断有明确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胃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观察指标有: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分型、与胃壁的夹角、密度、强化程度、黏膜及浆膜情况、胃周淋巴结及其它器官受累情况。结果 本组2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胃底部17例、胃体部9例。病灶呈圆形11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1例,不规则形4例。病灶最大径为16~141 mm;小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或椭圆形,大病灶多为不规则形。腔内型11例,腔外型10例,腔内外型4例,壁内型1例。病变与邻近胃壁夹角呈锐角21例,呈钝角5例。平扫病灶呈均匀稍低密度或等密度15例,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伴有坏死4例,钙化5例;三期病灶呈均匀强化16例,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其中25例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大部分或全部实性病变呈延迟强化。黏膜完整15例,黏膜中断、溃疡形成11例;所有病例浆膜完整。无一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肝脏多发转移1例。术后3~16个月随访14例,无一例复发或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结论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结合三维重建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8例注射静脉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5例胃双重造影及全消化道钡餐;7例内镜检查;19例超声检查。结果:本组34例病例中67.6%(23/34)经诊断为恶性,29.4%(10/34)为良性,2.9%(1/34)诊断为交界性。CT主要表现为:88.2%(30/34)为实性肿块,其中26.6%(8/30)为均匀密度,73.3%(22/30)为不均匀密度;11.8%(4/30)为囊性肿块,直径3-20cm,其中50%(2/4)可见坏死液化灶;34例肿块中55.9%(19/34)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其中10.5%(2/19)肿块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与明显强化。本组病例肝转移5.9%(2/34),腹膜转移2.9%(1/34),膀胱转移2.9%(1/34)。结论: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良、恶性间质瘤CT表现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胃间质瘤、16例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并对其CT表现进行对比,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合并溃疡、强化程度、肿瘤内部坏死囊变程度(增强均匀性)、有无肝转移、周围浸润及合并感染等情况。结果胃良性间质瘤和恶性胃间质瘤在肿瘤形态、坏死囊变(增强均匀性)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肿瘤大小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0.05);生长方式、肿瘤强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恶性间质瘤并可发生溃疡、坏死囊变后合并感染、腹部脏器(主要是肝)转移及周围浸润及少见的淋巴结肿大等。结论胃良性间质瘤与胃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上存在多方面差异,熟悉其CT表现差异有助于在术前对两者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张新友  徐鹏举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09-1511
目的 探讨瘤体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GSTs)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瘤体直径≥5 cm GSTs5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交界性或恶性潜能者27例,低度恶性者10例,中、高度恶性者17例.瘤体圆形或类圆形者25例,团块状或不规则状29例.单纯腔内生长者14例,单纯腔外生长者30例,跨腔内外生长者10例.边界清楚者38例,欠清楚或不清楚者16例.强化方式均匀者10例,不均匀者44例;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者13例,中度强化者23例,明显强化者18例.瘤体表面出现溃疡者17例,内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或囊变者有43例,含钙化者9例.5例患者已有远处转移.结论 GSTs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于瘤体直径≥5 cm者的GSTs的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9.
尹俊  欧阳晓明  欧阳清春 《吉林医学》2011,32(22):4524-4525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体6例,胃底5例;7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肿块直径<5 cm 5例,5~10 cm 5例,>10 cm 1例;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轻中度至明显强化或其内有不增强的坏死液化区。结论: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征象,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个病灶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12个病灶GISTs发生在胃3个,小肠9个;良性7个病灶,恶性5个病灶。良性肿瘤常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恶性肿瘤常多发,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s的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和大小,对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GISTs术前MSCT表现特点,观察GISTs发生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形态及强化程度。结果本组18例病例中,发生于胃部14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系膜2例;极低或低危险7例,中度危险3例,高危险8例;7例低危险和2例中度危险边界清晰,呈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均匀强化,8例高危险及1例中度危险边界多不清晰,多呈不均匀强化,其中有2例可见瘤内积气。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3.33%(15/18),定性准确率为88.89%(16/18)。结论 GISTs的MS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对其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旺  周元芳 《四川医学》2010,31(8):1186-118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5例、小肠8例、结直肠5例、食管2例、腹膜后3例和肠系膜2例。35例GIST中良性15例,肿瘤直径≤5.0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20例,肿块直径〉6 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35/35)。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88.6%(31/35)。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33例肿瘤中肾上腺腺瘤11例,醛固酮腺瘤肿块较小,密度稍低。皮质醇腺瘤肿块稍大,中等密度。嗜铬细胞瘤12例,瘤块均较大,以混杂密度为主。髓质脂肪瘤2例,富含脂肪组织,故密度低。肾上腺皮质癌4例,以混杂密度为主,常不均匀强化,并有邻近组织转移。肾上腺转移癌4例,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4.85%。结论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甲状腺双叶肿大,腺内见多发低密度结节灶;甲状腺癌8例,腺体病变区密度不均匀减低,囊变区壁厚薄不均,腺体界限不清,侵犯邻近周围组织;桥本甲状腺炎5例,Graves病3例,甲状腺双叶呈对称性肿大,密度均匀减低,腺内无更低密度结节。结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表现各有其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特点,对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螺旋CT在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9例子宫肌瘤患者和79例卵巢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组患者通过双螺旋CT扫描检查仪,进行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并比较2组的应用价值。结果卵巢肿瘤组的卵巢静脉及卵巢动脉显示率分别是62%、85%,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的34%、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卵巢肿瘤组的子宫动脉显示率97%与子宫肌瘤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螺旋CT扫描检查能够清晰表现出肿瘤供血的现象,能够辅助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值得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11例中,良性间质瘤3例,恶性8例,良性直径平均3.7 cm,恶性直径平均16 cm;增强:明显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7例.结论:直肠间质瘤的CT表现:直肠壁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