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PP)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HOP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前常有明显诱因,发病多在夜间睡眠中或凌晨清醒后.最早表现为四肢不同程度的迟缓性的肌无力,部分重度HOPP患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及呼吸肌麻痹,急诊心电图检查发现所有病例均有典型T波改变.95例患者经静脉及口服补钾,配合安体舒通、硫酸镁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重度患者死于休克和严重心率失常.结论对于HOPP,及早诊治是关键;而对于重度HOPP,心电监护、抗心率失常药物、抗休克治疗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甲亢性低钾麻痹发生机制与治疗特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甲亢性低钾麻醉(TPP)相关实验室检查,并与原发性周期性低钾麻醉(HOPP)对照,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总结治疗特点。方法:TPP25例,HOPP21例,分析两组发病诱因,心电图改变,分别测定入院时血清钾,镁,钙,最低血钾,24h尿钾,血CD3,CD4/CD8,IgA,IgM,IgG值,入院时即时补钾,TPP组及时抗甲亢治疗。并分别计算总补钾量。结果:TPP组和HOPP组入院血清钾均低于正常,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TPP组24h尿钾明显增高,血镁亦显著增高(P<00.05)。发病多与暴饮暴食,疲劳有关,细胞免疫明显异常,心电图改变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总补钾量显著多于HOPP组。结论:尿钾排出增多,RBCMg^2 -ATP酶活性增高致症状加重,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TPP的可能发生机制,与雄激素的关系有待于探讨,治疗TPP时主张持续补钾,积极抗甲亢治疗,限制镁的摄入,其中抗甲亢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ypo P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 8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观察血钾下降程度、肌力改变、肌酶及心电图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1血钾1.15 mmol/ L~1.95 mm ol/ L组和2 .0 2 mmol/ L~2 .80 mmol/ L组分别与3.0 4 mmol/ L~3.30 mmol/ L组比较,双下肢肌力减弱,血钠、血氯及血肌酶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2心电图改变最常见有U波出现、T波低平、P- R段延长、ST段压低及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多见,其改变与血钾下降呈正相关。补钾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结论:Hypo PP的肌力、血钾下降程度,肌酶升高程度及心电图改变,有助于判断病情。心电图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对Hypo PP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首次或者不规律透析患者使用低钾透析液(含钾2.0 mmol/L)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进行首次透析或者不规律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70例,使用低钾透析液(稀释后的终浓度为含钾2.0 mmol/L),进行HD治疗2 h.测定透析治疗前后的血钾水平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透析前低血钾的患者6例,透析后6例低钾,其中1例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口服3 g氯化钾后好转;透析前血钾正常49例,透析后血钾正常的9例,低血钾40例;透析前高血钾15例,透析后血钾正常9例,低血钾6例.对于无症状的低钾血症均未给予特殊处理.使用x2检验统计分析3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x2=17.345,P=0.000),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x2=10.821,P=0.004).结论 透析前不同血钾水平的患者使用低钾透析液会影响透析后的血钾水平以及发生心律失常.这些没有症状的低钾不需要处理即可恢复.因此,我们认为低钾透析液运用于首次或者不规律透析的患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体外循环术后电解质改变最大的是钾,为了早期迅速纠正体外循环术后低血钾,避免心律失常发生.方法 将心脏术后低钾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微泵经中心静脉推高浓度氧化钾,持续心电监护,了解心率、心律、血压及心电图变化,监测尿量.结果 补钾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6小时两组血钾值及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均未因补钾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微泵静推补钾见效快、安全,适用于体外循环术后低钾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补钾方案对危重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危重低钾血症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为两组患者均开通其静脉通道,对照组患者使用KCl注射液输注补钾,观察组使用门冬氨酸钾注射液输注补钾。对比两组补钾24h后相关指标,两组不同时间血钾水平上升比例,两组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钾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4h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12h血钾升至3 mmol/L的比例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补钾方案可使危重低钾血症患者获得更佳疗效,且可有效减少不良并发症预后情况,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微泵泵入高浓度钾治疗重度低钾血症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2例低钾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31例,予以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头静脉置管后,在床边心电监护、血钾监测指导下利用微泵泵入含钾液补钾;同样予以对照组31例,经常规外周静脉补钾.结果不同时段相同时间实验组患者血钾、肌力、心电图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床边心电监护及血钾监测指导下,通过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头静脉置管后微泵补钾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低血钾致心律失常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高浓度快速补钾治疗严重低血钾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方法:静脉补液时补钾的浓度为0.45%~0.8%氯化钾溶液,补钾速度0.5~0.8mmol/(kg.h),均匀输入,当血钾恢复到3.0mmol/L改为常规补钾。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钾,快速补钾后1~2h复查电解质。结果经静脉快速补钾,血钾8~10h接近正常,使低血钾致心律失常于1~3d后纠正。结论快速高浓度补钾治疗严重低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OPP患者血清酶学的改变及其与肌力低血钾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OP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并研究血清酶学的改变与肌力、血清钾降低程度的关系,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HOPP患者肌酶学中磷酸肌酶激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肌酶升高的程度与血钾改变的程度呈负线性关系,与肌力无明显相关。结论 血清肌酶升高是HOPP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ICU低钾血症患者高浓度静脉补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浓度深静脉微泵补钾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6例合并低钾血症的危重患者(排除补钾开始前连续3小时每小时尿量<30ml/h,补钾开始前出现急性肺水肿或中心静脉压超过12cmH2O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补钾浓度分别为1341mmol/L(相当于10%的氯化钾溶液)和53.64mmol/L(相当于0.4%的氯化钾溶液),补钾速度治疗组为6ml/h,对照组在保持中心静脉压不超过12cmH2O的条件下单位时间补钾量尽量保持与治疗组相同。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心电图变化、中心静脉压,血钾正常停止补钾。结果两组补钾前、后血钾浓度、补钾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补钾液体量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高钾血症、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肾功能对补钾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高浓度深静脉微泵补钾治疗危重低钾血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对合并急性肾损伤但无少尿或无尿的低钾血症患者也可在严密监测下行高浓度深静脉微泵补钾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e period paralysis,HOPP)患者的临床及骨骼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做骨骼肌活检的HOPP患者20例,均行血钾、肌酸激酶、心电图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20例患者中,原发性HOPP组1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HOPP组(TPP组)4例。TPP组的起病年龄较原发性HOPP组晚,(42.75±9.36)岁135(24.81±5.49)岁(P〈0.01);原发性HOPP组与TPP组分别有43.75%(7/16)和25.00%(1/4)的患者存在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异常增高;2组患者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士0.30)mmol/L125(2.58±0.13)mmol/L);20例患者中,有8例(40.00%)骨骼肌活检见肌纤维胞浆中存在典型“管聚集”现象,其中原发性HOPP组7例,TPP组1例。结论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管聚集”的发病率为40.00%,8例患者存在肌纤维网结构紊乱、“管聚集”现象,原发性HOPP组“管聚集”现象较TPP组更常见;原发性HOPP组发病年龄较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伴有CK水平升高的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的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观察其血清CK水平与低血钾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的CK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钾水平最低者(钾浓度〈2.0mmol/L)CK水平升高最为明显。总体上CK水平与血清钾浓度呈负相关。结论部分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确实可伴有血清CK水平的升高,特别以重度低血钾者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李瑾瑜  覃晓波  覃宗蕙  唐业莹 《医学综述》2013,19(13):2425-242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期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MHD治疗的患者80例,在透析期间进行心电监护或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发生频率并进行比较分析,透析前进行血钾浓度测定及超滤量设定。结果在80例患者共975例次的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209例次(21.4%)。不同年龄段、不同超滤量及血钾正常与异常患者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07,6.42,38.11,均P<0.05)。结论 MHD患者透析期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且与MHD患者年龄增加、超滤量增加及血钾异常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以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探讨其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AMI患者(AMI组),男性86例,女性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1±11)岁.分析其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室速或室颤,将11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37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80例).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MW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MTWA≥25 μV为截点,MTWA预测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0%、80.28%、54.84%、77.03%.MTWA以及SDNN (SDANN)联合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0.59%(20.59%)、94.37%( 95.77%)、63.64%( 70.00%)、71.28%( 71.58%).结论:MTWA及HRV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用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5.
匡时权 《中外医疗》2014,33(6):12-13
目的分析老年无症状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80例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且提示有无症状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50例(研究组)采用胺碘酮治疗,30例(对照组)不接收治疗,对比两组临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安全率88.0%,对照组66.7%,且死亡率3.3%。结论应通过24动态心电图监测,尽早发现无症状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并采用胺碘酮等治疗,提高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王敏  章毅  古艳  黄伟华  刘远枚 《中外医疗》2011,30(23):11-12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80例采用l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连续监测24h与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40例行UPPP手术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有OSAS和无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有OSAS组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行PUUU手术治疗后夜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2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必要时需行手术治疗,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闫丽 《当代医学》2022,28(3):61-63
目的 探究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9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单用组(n=44,使用胺碘酮治疗)与联用组(n=45,使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心电图P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患者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J波、校正JT间期( JTc)、校正Tp-e间期( Tp-ec)对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CRT-D置入患者192例,留取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读取最长JTc导联中JTc、Tp-ec间期,记录J波阳性病例数。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程控仪观察识别腔内电图图形并完善体表心电图收集。结果其中接受过触发治疗者(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44例(触发治疗组),未接受过触发治疗者148例(未触发治疗组),触发治疗组J波阳性率大于未触发治疗组(P<0.05),JTc(P<0.05)、Tp-ec(P<0.001)显著延长。当 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术后接受CRT-D触发治疗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而J波的预测价值不确定。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JTc、Tp-ec的增大增加了CRT-D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当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可能作为是否接受触发治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