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降低食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食管胃黏膜单层缝合套入法重建食管胃消化道762例。结果 2例术后30日内因乳糜胸衰竭死亡,760例无吻合瘘发生,随诊0.5~3年未见有咽下困难,透视吻合口宽度均在1.0 cm以上,取头低位,无钡剂反流现象。结论本术式手术操作方法简便,如能正确采用这一吻合技术,可大大减少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支青 《黑龙江医药》2012,25(5):764-765
目的:为了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食管胃粘膜单层缝合套入法重建食管消化道32例。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随诊1/2-3年未见有咽下困难,钡餐吻合口宽度均在1.0cm以上,低头无钡剂反流现象。结论:本术式手术操作方法简便,如能正常掌握这一吻合技术,可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张佩文  李益  陈磊 《江苏医药》2004,30(9):712-712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胃重建术后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992—2003年我们应用食管胃分层吻合法进行食管胃重建手术84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胃颈部改良式半机械侧侧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中运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年来我科4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在食管癌切除术中颈部采用改良式半机械侧侧吻合。结果术中吻合过程顺利,吻合平均时间约23 min。45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未见吻合口瘘发生,术后短期随访无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3例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结论改良式半机械侧侧吻合可减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食管、贲门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以外科手术为首选,胃带食管行食管胃吻合术是食管贲门癌的主要手术方式,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常见并发症有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作为食管胃吻合术后晚期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于2013年10至12月针对食管、贲门癌手术如何改进吻合方法来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进行了离体猪食管胃吻合方法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映东  牛敏芬 《江西医药》2002,37(4):257-259
目的 为了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的并发症,我们自行设计一种新的吻合方法-食管胃粘膜活瓣套叠吻合术,并分析验证此术式防止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的效果和原理。方法 采用多指标检测方法,对来院随诊者进行临床观察、食管钡餐造影、胃镜、食管压力测定和24h和食管pH监测。结果 临床观察、食管钡餐造影、胃镜检查证实式术式对防止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具有良好的效果;食管压力测定和24h食管pH监测验证了此术式吻合口有一高压带,此压力相近于食管下括约肌的生理性高压带,pH监测参照许国铭标准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无酸碱反流。结论 (1)此术式可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2)此术式吻合形成的高压带类似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粘膜活瓣类似甚至强于贲门的粘膜“玫瑰花结”功能,验证了此术式有良好的抗反流作用。(3)此术式可改善食管、贲门病变切除术后病人的生命质量,手术不复杂,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文红 《云南医药》2002,23(5):412-413
自 1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科行食管贲门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手术 4 6例 ,其中发生吻合口瘘3例 ,吻合口狭窄 3例。分析本组病例 ,结合文献资料 ,对食管胃吻合口瘘、狭窄这两种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常见和严重并发症的防治作探讨。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均为男性 ,年龄 4 5~6 8岁。吻口均为手工缝合。 3例吻合口瘘中 ,颈部吻合 1例 ,胸内吻合 2例 ,均在术手 2~ 5天发生。3例吻合口狭窄中 ,颈部吻合 2例 ,胸内吻合 1例 ;颈部吻合口狭窄术后 2周内发生 ,胸内吻合口狭窄在术后 2月发生。结 果 吻合口瘘病例中胸内吻合口瘘死亡 1例 ,其余 2…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经胃黏膜下层食管胃黏膜单层吻合的吻合口愈合质量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本法施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305例患者;另将30只实验猪随机分成两组:①实验组(A组)15只,采用本法吻合;②对照组(B组)15只,采用单层吻合。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的大体、组织学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以及术中、术后的吻合口直径。结果①临床病例术后无一例早期死亡和发生吻合口瘘,有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②A组和B组比较,吻合口黏膜对合好、愈合早、瘢痕薄,VEGF表达水平合理。术后25 d,A组吻合口直径大于B组。结论经胃黏膜下层食管胃黏膜单层吻合法吻合口愈合质量高,能降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建国  常博  刘东海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6):989-990,I0003
目的 研究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用扩大吻合口周径吻合方法预防吻合口狭窄。方法 全组食管癌手术患者586例.分为两组,296例采取扩大吻合口直径吻合方法(简称扩大法组),即在制做食管胃吻合口时,先把胃切开的口径大于食管口径5mm.食管胃的后壁全层等边缝合后.再把食管吻合口的前壁纵行剪开7~8mm,呈缺口状.拉开缺口,正好和胃残缘对齐。间断缝合前壁,吻合口不在一个平面。另外290例采取传统四层包埋吻合法(简称传统法组),不同点是食管口径和胃切开的口径相等,吻合口在一个平面上。结果 扩大法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1.02%)低于传统法组(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扩大法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1.53%)、胃食管返流率(7.65%)、并发症率(6.76%)与传统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扩大吻合法吻合口的直径大于传统吻合口直径5mm,吻合口不在一个平面上,明显降低手术后吻合口狭窄,又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此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廖慧娟  陶一勤  胡海峰 《安徽医药》2019,40(3):285-287,288
目的 比较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中T型吻合与常规圆吻吻合两种吻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68例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吻合手术方式分为T型吻合组32例及圆吻吻合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瘘发生率及术后返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型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3.13%)低于圆吻吻合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中T型吻合的临床效果优于圆吻吻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胃三层套入吻合法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胃黏膜对食管黏膜、胃浆肌层对食管肌层、胃浆肌层对胸膜或颈肌的三层套入吻合法治疗胃贲门癌178例、食管癌120例。以同期采用胃食管全层吻合治疗的胃贲门癌112例、食管癌98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析。结果 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0.38%、0.38%和0.77%,对照组分别为1.42%、4.76%和4.2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吻合法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海  姜志茹  郑爱萍 《江西医药》2011,46(10):890-891
目的观察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PCNA、Ki-67、bcl-2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及正常对照组的PCNA、Ki-67、bcl-2的表达。结果食管腺癌组的PCNA、Ki-67、bcl-2表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正常对照组(P〈0.01);反流性食管炎组及Barrett食管组的PCNA、Ki-67表达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bcl-2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监测PCNA、Ki-67、bcl-2的表达有助于判断食管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肿瘤恶性倾向。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的动力学改变。方法 经内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进行症状调查、食管测压。结果 BE组的症状积分低于RE组;RE、BE及对照组间在食管测压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食管反流症状与食管粘膜的内镜下表现不一致;食管组织化生与食管运动功能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总结用带蒂大网膜包盖高位食管胃吻合口预防吻合口漏的经验。方法176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吻合口周围包盖带蒂大网膜。结果仅1例发生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0.57%,无手术死亡。结论用带蒂大网膜包盖高位食管胃吻合口,可以预防高位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A common diagnostic entity in children is Esophagitis with multiple etiologies and complex immuno-pathogenic mechanis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mechanisms and of the pharmacotherapy of esophagitis is still evolving.

Areas covered: Areas of focus for this review were chosen based on rec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terest in esophagiti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the relevant key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ediatric age group, ‘eosinophilia', ‘esophageal eosinophilia', ‘esophagitis',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proton pump inhibitors'). Us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in young infants and older children, the concepts of esophageal eosinophilia and overlap of reflux and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are discussed here.

Expert opinion: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re effective in healing reflux esophagitis in children of all ages but do not impro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related symptoms in infants. An overlap in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reflux and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exists,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may exert their action in pathways other than just acid suppression. The role of weakly acidic/alkaline reflux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symptoms, development of newer reflux modifying medications and tools to assess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are promising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贲门癌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1999年6月至2003年10月本科手术治疗贲门癌200例.采用单层斜口吻合加盖大网膜,对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200例均手术治愈。吻合口瘘1例.占0.5%;吻合狭窄2例,占1%。多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少数患者术后进食量减少、进食后返流及腹泻,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单层斜口吻合加盖大网膜是一种有效治疗贲门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pH值监测正常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食管pH值监测正常的原因。方法经内镜确诊为RE的46例患者,根据食管监测结果分为pH正常组12例和pH异常组34例。比较2组患者食管裂孔疝罹患率、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及患者食管动力学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食管裂孔疝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一致。2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LESP)及食管体部中下点及肛侧收缩幅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和P=0.043,P=0.007),均为pH正常组高于pH异常组。剔除食管裂孔疝患者后,食管体部肛侧的收缩幅度(P=0.011)和LESP(P=0.036)仍有明显差异。结论Hp感染对RE患者pH监测并无影响,较强的屏障功能以及清除功能可能是部分RE患者pH监测正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功能蛋白表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赛红梅  唐艳萍  李蕾 《天津医药》2018,46(3):318-323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机体免疫、氧化应激、化学损伤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结合目前最新研究,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的功能蛋白的表达为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部分蛋白也可作为反流性食管炎向食管腺癌发展过程中的监测指标。现综述近年来有关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1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传统手术方式。术后比较两组患者吻合曰瘘、胸胃综合征、切缘癌残留、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吻合口瘘和切缘癌残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重建消化道技术,更加满足生理和解剖的要求,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