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启华  陈福根 《上海精神医学》1994,6(4):217-217,228
对2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发病年龄与预后关系的1:1配对研究,发现<30岁组与>30岁组的机会比(OR)为8,(p<0.01),两者有显著差异;且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方法:55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患者组)及6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Stroop色词测验、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以及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定,对心理测查成绩与一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RBANS在言语功能分上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的年龄、起病年龄与RBANS即时记忆分、注意分、总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Stroop中颜色干扰时呈正相关(P〈0.05或P〈0.01);YBOCS分与Stroop中字义干扰时呈正相关(P〈0.01)。在RBANS各项评分及总分上,有工作的患者组评分(n=30)高于无工作的患者组(n=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言语功能明显受损。年龄、起病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有显著相关。有工作可能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期起病和青少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及差异。方法:儿童期起病26例(儿童组),青少年期起病68例(青少年组);采用自编临床资料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采用病前适应性量表(PAS)对患者病前心理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父母的生育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9,P〉0.05);青少年组出现思维内容障碍64例(94.1%)明显高于儿童组18例(6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461,P〈0.05);儿童组男性在同伴关系、学校适应性及PAS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同组的女性(P均〈0.05);青少年组男性在学业成绩上显著高于同组女性(t=2.548,P〈0.05)。儿童组男性学校适应能力较青少年组男性显著为差(P〈0.05)。有家族史的两组男性在同伴关系上差异有显著性(t=3.873,P〈0.05)。结论:早发型精神分裂症中思维内容障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与起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遗传、发育和环境等因素促发的复杂性精神疾病。该病往往在患者成年早期或青少年晚期出现明显的精神病发作(阳性症状)时才被诊断,也有部分患者为早发性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13—18岁)和儿童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13岁)。在确定诊断前患者多数都经历了早期症状的前驱期,亦称疾病未治疗期,与精神分裂症的低治愈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预后特点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以起病年龄≤16岁为少年儿童组,23~25岁为成人组,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A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自制一般调查表,以随访方式取得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儿童预后良好率(64.1%)显著高于成人(44.0%),尤其在精细劳动及社会高级功能方面优于成人,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预后良好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社会关爱程度,首次住院疗效(痊愈及显进),急性起病,维持足够治疗时间,病期短.结论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总体预后较好,充分的家庭社会关爱,首次住院痊愈或显进疗效,急性起病,维持足够的治疗时间,病期较短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共情能力,探讨患者共情能力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103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88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评估,比较二者的共情能力;同时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组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组IRI-C共情性关心分及共情总分平均为(14.7±4.0)分和(44.2±11.3)分,均较对照组的(16.0±4.5)分和(46.3±11.9)分显著为低(P〈0.01或P〈0.05)。控制年龄、症状后的IRI-C与SDSS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IRI-C共情性关心分与SDSS中社会性退缩分(r=-0.421,P〈0.01)、责任心和计划性分(r=-0.344,P〈0.05)及总分(r=-0.335,P〈0.05)分别呈负相关。控制症状后的IRI-C与PSP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IRI-C观点采摘分(r=0.288,P〈0.01)、共情性关心分(r=0.301,P〈0.01)及IRI-C总分(r=0.268,P〈0.01)与PSP总分均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共情能力障碍,其共情能力与其社会功能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50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疹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AP)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方法:对50例首次住院诊断为SAP的患者,经5年随访观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50例SAP患者中,19例改诊为情感性障碍(Ma),10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Sc),21例维持原诊断,以上3组在病前性格及发病诱因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近期疗效、缓解时间及5年后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看,Ma最好,SAP次之,Sc最差。结论:SAP是一个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地的独立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快速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在53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109例为快速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按照与快速缓解组1:1的比例分别在不同性别的非快速缓解的4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取。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快速缓解的比率为20.5%。快速缓解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首发年龄、治疗前病程、总病程、起病形式、症状特点、诊断分型以及文化程度、有无诱因、病前1年社会功能、住院次数、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快速缓解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服药依从性、病前1年社会功能、社会支持、起病形式、症状特点、总病程。结论: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应注意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注重发挥人为干预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气功相关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差异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在1990年至2000年间连续入院患者中与气功相关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82例,其中住院时诊断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46例,精神分裂症36例。收集两组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等资料并作5年以上随访。结果: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组)与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组)比较,在性别、婚姻、年龄、接受教育年限、起病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获得68例5年以上的随访资料,其中气功组38例,分裂症组30例。至随访结束,气功组中84%(32例)、分裂症组中57%(17例)维持原诊断,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气功组的精神障碍缓解程度达89%(34例),而分裂症组的缓解程度仅33%(1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01)。气功组的社会功能也明显优于分裂症组(P〈0.01)。结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气功相关的精神分裂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根据临床特点,二者可以鉴别。  相似文献   

10.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需求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需求情况。方法:对120例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完成调查。依据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总分划分轻残组,中残组,重残组。以Camberwell需求评定量表(CAN),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S),以及阳性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作为评定工具。结果:CAN需求项目评定结果:3组间家庭照料,日常生活,解决精神症状,了解疾病和治疗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格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结局的关系。方法:对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出院8年的随访调查,并将其分为性格内倾组、外倾组,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复发、再住院、自杀、慢性化、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出现社会功能缺陷者性格内倾组明显高于性格外倾组,主要表现在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3方面,而性格外倾组病后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受损较显著。结论:病前性格内倾者社会功能缺陷高于性格外倾者。  相似文献   

12.
对159例有一级症状(FRS)和62例无FR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FRS与预后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有FR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治疗显效时间短于无FRS者,而住院时间、药物治疗的剂量、出院时的疗效、随访疗效,以及临床预后与无FRS者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FRS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临床预后无明显关系,FRS不具备判断精神分裂症近、远期预后的意义。本文对FRS与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系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及少年期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84年至1999年之间在本院就诊患者中符合DSM-Ⅲ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儿童及少年期首次发作病例64例,年龄5~17岁.入组时进行基线评定,然后长期随访.至随访结束,对两组疾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91%)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4年.儿童少年期入组诊断为情感障碍者36例,至成年随访结束时,92%诊断为情感障碍,8%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少年期入组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22例,至成年随访结束时,32%诊断为情感障碍,68%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少年期情感障碍患者在成年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修改诊断为情感障碍(χ^2=22.852,P<0.001).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至成年期的诊断一致性较低(Kappa=0.62).儿童及少年期发作的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比较,起病年龄低、发作次数少、社会关系良好和较好的社会功能.情感障碍的精神症状多与精神分裂症重叠,但精神分裂症出现频率较高的情感不协调、注意力分散、关系妄想、情感迟钝、被洞悉感等症状,在情感障碍患者中始终未存在.结论儿童及少年期的情感障碍在症状学上与精神分裂症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但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存在的一些核心症状可能是两者鉴别诊断的症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87—1997年首次住院的儿童(起病年龄≤14岁)精神分裂症患者(儿童组)124例和同期首次住院的成人(起病年龄25~30岁)精神分裂症患者(成人组)120例,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大体评定量表(GAS)及自制调查表,以随访与量表现场测评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资料,数据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儿童组服药依从性(90例,77.6%)好于成人组(73例,64.0%;)χ~2= 5.11,P<0.05);复发率(29.3%)低于成人组(42.1%;χ~2=4.10,P<0.05)。(2)儿童组预后良好者(91例,78.4%)显著多于成人组(65例,57.0%)。(3)儿童组的社会功能[(2.11±1.02)分]和日常生活能力[(18.78±9.17)分]优于成人组[(3.48±1.86)分和(21.82±8.67)分;P<0.01和P<0.05]。(4)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儿童精神分裂症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家庭关爱程度,首次住院疗效,起病形式,服药时间和病期(P<0.01)。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预后较好;充分的家庭关爱,首次住院疗效好,急性起病,坚持长期治疗和病期较短者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1996年7~9月期间由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确诊为巴金森病的患者进行巴金森病严重程度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共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64.5±9.1岁。起病年龄3...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电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予氯氮平联合电针治疗,并与40例单纯氯氮平治疗进行比较。1-对象:为我院1995年8月至1997年7月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共100例。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的诊断,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35分,年龄15~55岁,病程3个月至19年,排除躯体及神经系统疾患,入组前1周内未服其他抗精神病药。随机将患者分为氯氮平联合电针组(研究组)和氯氮平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31±13)岁,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对青少年期起病和成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名,以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防御机制的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期起病及成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熟防御机制与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过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影响其成熟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背景认知功能受损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临床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与大脑功能连接异常有关。目前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特征及其与双侧大脑半球间镜像同伦连接(VMHC)的相关性的研究仍不足。目的 分析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特点及其与双侧大脑半球间VMHC的相关性,为探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苏州市广济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5例,同期在社区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两组被试的认知功能。两组被试均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应用基于VMHC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患者组差异脑区的VMHC值与PANSS和RBAN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组RBANS的即刻记忆、视觉空间/结构、言语功能、注意以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照研究精神分裂症的脑电地形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析了35例精神分裂症的脑电地形图,并与35例正常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18~56岁(平均335岁)。均符合CCMD—2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检测前患者均停服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20.
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评价对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对我住院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30例换用利培酮治疗24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ESRS)评定副作用。结果:PANSS部分、PANSS-G(一般精神病理)分、PANSS-P(阳性症状)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自治疗12周末起有显著下降,说明自第12周末开始显效。PANSS部分减分率≥20%者18例,≥50%者5例,有效率为60%。最常见的副作用是EPS(6/30),但症状多较轻。结论:利培酮对难治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