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儿肾病综合征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郭氏法 ,用微量指血检测红细胞 C3b受体黏附率 (RC3b 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黏附率 (RICR)。采用单项免疫扩散法 ,用静脉血检测补体 C3、C4,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结果 肾病组 RC3b R、RICR与对照组比较 ,t RC3 b R=5 .76 ,t RICR=6 .81,P<0 .0 1,差异非常显著。肾病组 RC3b R与补体 C3、C4、Ig A、Ig G、Ig M直线相关 ,统计学处理 ,r C3 =- 0 .11,r C4=0 .43,r Ig A=0 .19,r Ig M=0 .0 9,P>0 .0 5 ,无相关性。r Ig G=0 .6 2 ,P<0 .0 5 ,呈正相关。结论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存在着红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并且与体内多种免疫因素有关 ,是临床治疗中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在小儿各年龄组的变化。方法  0~ 2 8d,~ 3岁 ,~ 7岁 ,~ 14岁各年龄组选择 3 0名健康儿童 ,采用郭氏法 ,用微量指血检测红细胞 C3 b补体受体粘附率 ( RC3 b 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粘附率 ( RICR) ,肿瘤红细胞粘附率 ( TRR) ,同时选择 3 0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结果 儿童期各年龄组 RC3 b R、RICR、TRR与成人比较 ,儿童期男女之间比较 ,新生儿与成人比较 ,P均 >0 .0 5。结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各项指标 :RC3 b R、RICR、TRR从新生儿一出生已达成人水平 ,儿童各年龄段无明显变化 ,可作为小儿预防免疫复合物疾病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盐酸表柔比星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68例 ,随机分为含表柔比星化疗和不含表柔比星化疗两组 ,观察两组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两组化疗前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显示患者血液均处高黏度状态 ,化疗前后比较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降低 ,统计学差异显著 (P <0 .0 5 ,P <0 .0 0 1) ,两组间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化疗可能有降低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改善高凝状态的作用 ;国产盐酸表柔比星对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热休克蛋白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79例,同时人选健康者8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液流变学的特点。结果恶性肿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值均显著大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79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转移者46例,占58.2%;未发生转移者33例,占41.8%;转移组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未转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分化组(n=2,占2.5%)、中分化组(n=34,占43.0%)及高分化组(n=43,占54.5%)。3组患者热休克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3.7%、6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其血液流变学改变越显著,热休克蛋白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人年龄变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3例健康人按年龄分为5组,采用受体黏附法,检测并比较红细胞免疫功能相关6项指标。结果脐血组的RBCC3bR、RBCICR及RFIR明显高于青年组,RFER、ATER明显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年组与青年组的RBCC3bR、RBCICR、RFER、RFIR和AT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的RBCC3bR、RFER、ATER低于青年组,RB.CICR、RFIR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组红细胞免疫功能比青年组增高,少年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青年组水平一致,中老年组红细胞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由青年到中、老年阶段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年龄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三七水煎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结扎颈外动脉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血三七水煎液高、中、低剂量(15、10、5 g/kg)组和脑心通胶囊组(0.5 g/kg),1次/d,给药21 d后取血,测定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且血三七水煎液高、中剂量组的作用效果与脑心通胶囊组相当。结论 血三七水煎液可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急性期血液黏度变化的意义。方法观察20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血液黏度的变化,并对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血浆纤维蛋白原、α2球蛋白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川崎病急性期全血低切黏度增高(P<0.01),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增加(P<0.01,P<0.05),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均增高(P<0.05,P<0.05,P<0.01).全血低切黏度随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而增高,与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呈正相关(r=0.50,r=0.45,P均<0.05)。红细胞聚集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α2球蛋白呈正相关(r=0.62,r=0.84,P均<0.01),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α2球蛋白呈正相关(r=0.74,r=0.56,P均<0.01)。结论川崎病急性期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和血浆黏度增高导致全血低切黏度增加,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对早产儿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 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儿科需要输血治疗的早产儿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红细胞悬液组和洗涤红细胞组各54例,两组患儿给予相应的成分输血。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亚硝基硫醇(RS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结果:洗涤红细胞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67±1.14)d、(31.26±5.14)d、25.93%和9.26%,均短于(或低于)红细胞悬液组的(8.22±1.58)d、(40.17±7.22)d、37.04%和16.67%(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血液流变学参数均减小,且洗涤红细胞组小于红细胞悬液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儿RSNO、SOD、MD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红细胞悬液组RSNO和SOD降低,MDA升高(P均<0.05),而洗涤红细胞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红细胞悬液可加重患儿体内的应激反应,洗涤红细胞较红细胞悬液更有利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善,对于符合输血指征的早产儿,推荐使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和曲美他嗪20 mg、3次/d 治疗。比较两组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及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一氧化氮、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74.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55.3%,观察组分别为93.6%、80.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25,P =0.011;χ2=7.050,P =0.008)。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内皮素、一氧化氮、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289,P =0.774;t =0.218,P =0.828;t =0.382,P =0.703;t =0.616, P =0.540;t =1.096,P =0.276;t =0.221,P =0.825;t =0.406,P =0.68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内皮素均明显下降(对照组:t =6.180,P <0.01;t =10.002,P <0.01;t =4.532,P <0.01;t =4.303,P <0.01;t =4.239,P <0.01;与观察组:t =15.108,P <0.01;t =14.798,P <0.01;t =7.653,P <0.01;t =7.981,P <0.01;t =8.461,P <0.01),而一氧化氮、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则明显升高(对照组:t =3.627,P <0.01;t =4.833,P <0.01;与观察组:t =9.945,P <0.01;t =9.707, P <0.01),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8.750,P <0.01;t =4.388,P <0.01;t =3.415,P <0.01;t =5.132, P <0.01;t =3.052,P =0.003;t =5.754,P <0.01;t =4.503,P <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肾病综合征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志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356-1358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变化关系。方法:全血黏度(切变率分别选择为200/S,30/S,5/S,1/S)与血浆黏度应用LG-R-80型血液黏度仪进行检测:血沉(ESR)采用ESR-30全自动血沉动态测试仪;纤维蛋白原(Fb)以血浆用盐析双缩脲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Wintrobe—Landsbery法检测红细胞压积(Het);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相对指数等,均通过公式计算.由电脑显示。结果:对8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17项指标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肾病综合征男性全血黏度值、女性血浆黏度值、女性血小板黏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它指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在血液流变学检测中有明显的异常变化,男女患者之间的血液流变学存在不同类型差异,因此,血液流变学检测是肾病综合征重要的指标,提示临床医师要结合性别来判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红细胞免疫及巨细胞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实验检测43例海洛因依赖者及11例伴有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海洛因依赖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海洛因依赖者和伴有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海洛因依赖者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RC_(3b)R)、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RFER)、红细胞促中性粒细胞吞噬率(ERPN)显著下降(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RFIR)明显升高(P<0.01)。海洛因依赖者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有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海洛因依赖者与单纯海洛因依赖者相比,其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进一步降低(P<0.05),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则进一步增高(P<0.01)。结论:长期吸食海洛因可以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明显损害,巨细胞病毒是海洛因依赖者的常见机会性感染因子,巨细胞病毒的活动性感染可以进一步损伤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对老年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脊柱手术患者32例(A组)以郭峰法测不同时间点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花环率(R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不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R);同时以20例健康老年人(B组)作为对照.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手术后1,3,5 d,A组RC3bRR、NTERR 明显低于术前、术后7d和B组,而RICR高于术前、术后7d和B组(P<0.05).A组术后第7天有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 脊柱手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能力下降,可能足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联合麻醉下施行上腹部手术对病人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晨  蒋建渝 《天津医药》2001,29(2):78-81
目的:通过测定儿茶酚胺(CA)、皮质醇、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应激激素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性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成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n=15)和单纯全麻组(n=15)。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切皮前、手术结束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采血,测定血浆中CA、血清中皮质醇、IL-2、SIL-2R浓度。结果:肾上腺素(E)水平在联合组无明显变化,全麻组在手术结束前、术后第1天都升高(P<0.01)。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在联合组麻醉诱导后出现降低(P<0.05),而手术结束前及术后第1、3天与麻醉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全麻组病人在麻醉诱导后无明显变化,而在手术结束前术前术术后第1天升高(P<0.01),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皮质醇浓度两组病人的变化相仿,在麻醉诱导后都呈降低趋势(P<0.05)。IL-2在联合组的任何采样点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而在全麻组,手术结束前降低(P<0.01),与联合组相同采样点比也降低(P<0.05)。两组病人SIL-2R在麻醉诱导后及手术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上腹部手术,联合麻醉在抑制病人的应激反应及保护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费用、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特点。方法92例脾功能亢进症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患者作为脾栓塞组,208例脾功能亢进症行脾切除治疗患者作为脾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术后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成功。脾栓塞组住院天数(23.39±10.15)d短于脾切除组的(31.54±11.08)d,住院费用中位数2.77万元少于脾切除组的4.82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WBC、R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术后3、7、14、21 d的WBC、PLT水平均低于脾切除组,术后3 d的RBC水平高于脾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14、21 d的R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栓塞组患者的腹水感染、脾周脓肿、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热、肝性脑病、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5.00%、2.17%、0、88.04%、1.09%、2.17%,与脾切除组的42.79%、0、25.00%、98.08%、19.71%、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水、腹痛、左下肺不张、肺炎、腹腔血肿、其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均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明确。部分脾动脉栓塞更适合肝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肝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郭峰法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RCR)、循环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R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 (RFER)和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 (RFIR) ,并与正常对照相比较。结果肝病患者RCR及RFER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RICR及RFIR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RCR与RFER成正相关 (P <0 0 1) ,与RFIR成负相关 (P <0 0 1)。结论肝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自我调控紊乱。肝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红细胞酵母花环法测定了 38例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含量 ,并与 35名正常孕妇对照。结果 妊高征患者 RBC- IC花环率和 MDA水平明显升高 (P<0 .0 1) ,而 RBC- C3b R、SOD、GSH- PX、SOD/ MDA低于正常 (P<0 .0 1) ,相关分析显示 :RBC- C3b花环与MDA呈显著的负相关 (r=- 0 .4 12 5 ,P<0 .0 5 ) ,RBC- ICR与 MDA呈正相关 (r=0 .6 2 84 ,P<0 .0 1)。结论 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降低 ,与活性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种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不同时期内机体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检测 9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 (乙肝 )DNA、输血传播病毒 (TTVDNA) ,并做出相关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乙肝HBVDNA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失代偿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降低 (P <0 .0 5 ) ;代偿期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 <0 .0 5 ) ;TTV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乙肝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 ,肝硬化患者代偿期机体内呈高凝状态 ,失代偿期呈低凝状态。TTV阳性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 ,TTV对机体有一定的致病作用。血液流变学应作为肝病患者检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观察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疗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人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诊断为中重度OSAHS患者在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治疗1月及治疗3月后行多导睡眠监测、血清EPO及血流变检测,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患者血清EPO及血流变水平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结果 ①治疗3月后OSAHS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积聚指数、RBC、Hgb、HCT、MCH、MCV、血清EPO、LSaO2比治疗前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所有指标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月后OSAHS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积聚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患者RBC、Hgb、HCT、MCH、MCV、LSaO2及血清EPO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3月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OSAH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PO水平与Hgb浓度、RBC均呈正相关(均P<0. 01) 。治疗前后AHI与血清EPO水平呈正相关(均P<0. 01) ,夜间LSaO2与血清EPO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OSAHS患者缺氧可诱发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血液粘度增加,通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缺氧程度,使促红细胞生成素降低,降低血液粘度,所以早期检测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以缓解气道阻塞对于防治OSAHS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