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观察了22例脑梗塞患者血与脑脊液(CSF)氨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脑梗塞急性期血与CSF氨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恢复期,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梗塞面积的大小与氨的变化明显相关。探讨了血与CSF氨增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钠、血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血钠、血钾的变化及其与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美国生产的Bekman系统E_4A~(TM)钠/钾/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入院后次日晨空腹血之血钠、血钾。结果 622例患者中出现低血钠101例,高血钠60例,低血钾183例,高血钾14例;低血钠和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有关,低血钾、高血钠与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无关,高血钾与中风类型、病情轻重无关,与预后有关。结论 低血钠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病情轻重、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患者血氨测定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酶法试剂盒测得25例脑出血患者平均血氨浓度为258μmol/1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80μmol/1)的2.2倍,血氨浓度与神经、精神及出血量密切相关。静脉输入谷氨酸钠后,脑出血患者的血氨平均值降至110.8μmol/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示血氨开高可能是脑出血病人昏迷的重要原因之—。及时应用降氨药物有助于预防血氨开高、减少昏迷机会或降低其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a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a、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 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Ra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a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a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TNF-a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患者血中抗氧化系统的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109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减少,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异差不显著(P>0.05);血浆中LPO的含量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SOD减少与LPO增多二者呈负相关(r=-0.389,P<0.05);SOD/LPO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的结果提示脑血管病患者血液中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α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α、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F-α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α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α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TNF-α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中胃泌素 (Gastrin)含量变化 ,以期了解脑梗塞、脑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方法 :脑梗塞病人 6 0例 ,脑出血 5 2例 ,共 112例。对照组 4 0例。病人组与对照组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3ml对 ,所采标本随即置于 - 2 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测 (2周内测定 )。结果 :血清胃泌素量 (pg/ ml) :对照组 (40例 )平均为 6 6 .5 8±38.4 6 ,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 112 .75± 5 4 .6 5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 12 8.5 6±6 8.5 8,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P<0 .0 1)。疾病组间 P>0 .0 5。脑血管病血清胃泌素 (pg/ ml) ,急性期(35例 )为 115 .39± 5 0 .12 (与恢复期比 P<0 .0 1) ,恢复期 (35例 )为 6 2 .2 6± 6 0 .13(与对照组比 P>0 .0 5 )。意识障碍者显著高于意识正常者 (P<0 .0 1) ;有消化道症状者显著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 (P<0 .0 1) ;与脑血肿量呈显著正相关 (P<0 .0 1) ;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出现血清胃泌素升高 ,而与性别、脑出血或缺血无关 相似文献
8.
李曰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6):88-89
胃泌素是广泛存在于人胃肠道粘膜及血液中的一类小分子肽类激素,主要生理功能是刺激胃酸分泌及营养胃肠道黏膜.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胃黏膜病变临床常见,我们分析了11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并对其变化机制及对胃肠道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清钙、镁离子(Ca2+、Mg2+)含量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 关系。方法 检测40例脑出血(ICH)及35例脑梗死(CI)患者发病早期血清Ca2+、Mg2+含量,并与30名健 康中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 ACVD患者血清Ca2+、Mg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ICH组 低于CI组(均P<0.05);ICH组中有意识障碍者明显低于无意识障碍者(均P<0.05);死亡者低于存活者(均 P<0.05)。大片梗死患者显著低于小片梗死者及对照组(均P<0.05),而小片梗死者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均P>0.05)。结论 ACVD患者发病早期血清Ca2+、Mg2+含量均明显降低,与脑损害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 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NO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 sIL- 2R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清NO和sIL-2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并且依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重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p< 0.05);两周后复查,好转组NO较急性期显著下降,接近正常对照组(p> 0.05),而sIL- 2R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0.05>p> 0.01)。结论: NO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过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着免疫激活,检测NO和sIL-2R对判断ACVD病情、推测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李曰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6)
胃泌素是广泛存在于人胃肠道黏膜及血液中的一类小分子肽类激素,主要生理功能是刺激胃酸分泌及营养胃肠道黏膜。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胃黏膜病变临床常见。我们分析了11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并对其变化机制及对胃肠道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排除糖尿病及有消化道病史者),男72例,女40例,年龄(62·12±9·31)岁,均为急性期入院。按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判定的标准诊断为脑出血(脑出血组)52例,脑梗死(脑梗死组)60例。入院时由专科医师检查并记录,血压升高29例,… 相似文献
13.
152例急性脑血管病血尿素氮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52例急性脑血管病血尿素氮的变化赵志军刘春凤王世凤郑艳香我们动态观察了15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BUN的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2例ACVD患者系我院1994年~1996年住院者,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经CT确...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脑脊液生长抑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S)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6例急性脑梗死(ACI)、43例急性脑出血(ACH)、15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40例对照者的血浆SS含量,同时测定部分患者及对照者的脑脊液SS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SS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尤以ACI组及SAH组比对照组差异更显著(P<0.05,P<0.01),脑脊液SS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CI组P<0.05,余者P<0.01),3周内动态观察SS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SS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曰玉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6):88-89
胃泌素是广泛存在于人胃肠道粘膜及血液中的一类小分子肽类激素,主要生理功能是刺激胃酸分泌及营养胃肠道黏膜.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胃黏膜病变临床常见,我们分析了112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并对其变化机制及对胃肠道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O、sIL—2R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NO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sIL-2R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清NO和sIL-2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依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重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两周后复查,好转组NO较急性期显著下降,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而sIL-2R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0.05>P>0.01)。结论:NO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过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着免疫激活,检测NO和sIL-2R对判断ACVD病情、推测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舒血宁治疗组(治疗组)。疗程15d,治疗前后均观察患者症状及检测血黏度。结果2组患者用药15d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血黏度指标(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原蛋白含量)下降,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冯连启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48-50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氨磺必利组有效率93.3%,利培酮组有效率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末起,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各分值继续下降;2组间同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较轻,氨磺必利组主要表现为失眠、恶心、头晕、静坐不能等;利培酮组主要表现为恶心、嗜睡、EPS(肌强直、静坐不能、震颤)、直立性低血压、心电图异常等。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相当,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脑炎的血电解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电解质的变化及其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对43例病毒性脑炎忠儿进行血清钾、钠、钙动态检测,并依病情轻重进行分组分析。结果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易发生低钠血症(HN)、低钙血症(HC)、低钾血症(HK)。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与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存在血电解质紊乱,且与病情发展及转归关系密切。在病毒性脑炎治疗中应注意控制过度应激反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