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41例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以农村35岁以上女性,文化程度低,迷信思想严重、性别内向、胆小、心胸狭窄.敏感多疑为其共性。临床症状与迷信巫术思想密切相关。治疗以小剂量至中等剂量抗精神病药为主辅以心理治疗。预后良好,并对其发病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收集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30例,研究其性别,发病年龄,职业,性格,文化程度,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特点及转归等。结果,本病在女性,40岁以上农民,文化层次低者显著多见,临床症状以附体体验,幻觉,意识状态改变为其特征,预后一般均较好,认为将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作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特有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一个独立诊断单元,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精神障碍巫术治疗情况及人口学特征.方法对418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418例患者中183例(43.8%)进行过巫术治疗;功能性精神障碍巫术治疗多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巫术治疗方式主要是东北传统的跳大神.2.巫术治疗组中64.5%为女性,57.4%为农村患者,68.3%为低学历者、68.3%为性格内向者,78.1%为家庭崇尚迷信者,与未经巫术治疗组比较存在显著 性差异(P<0.005).结论1.精神障碍巫术治疗群体庞大,本地区巫术行为盛行.2.精神障碍巫术治疗人群有其特定的人口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是一组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由于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有显著不同 ,对他们的治疗及护理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我院在 1997年 6月~ 1998年 6月间共收治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患者 2 5例 ,现将其临床表现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5例患者均符合CCMD - 2 -R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1] 。其中 ,女性 2 4例 ,男性1例 ;年龄 2 9~ 70岁 ,平均 47.6岁 ;文化程度 :高中 1例 ,初中2例 ,小学 9例 ,文盲 13例 ;宗教信仰 :佛教 2 0例 ,信奉迷信 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病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脑卒中出现精神障碍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脑梗死36例,脑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栓塞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9%,病灶以基底节区、颞叶、额叶多见,精神障碍以智能障碍和精神病样症状为主,本组病例按照脑卒中类型给予相应治疗的同时,单一低剂量或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随着脑卒中病情的好转,其精神障碍绝大部分恢复正常。结论 脑卒中病人引发的精神障碍,按照脑卒中类型给予相应治疗的同时,单一低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精神障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张颖  翟瑜  李扬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77-2078
癔症性精神病是在癔症性格基础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以女性多见。同时由于女性月经期对妇女的生理、心理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常使病情反复,症状加重。所以给女性癔症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文从护理角度对59例女性癔症性精神病患者的经期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尽管CCMD - 2 -R对与迷信巫术引起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但是与此有关的学术争鸣并未停止。有的作者认为有些患者出现精神障碍是迷信巫术诱发了人格素质 ,个性缺陷基础上或 (和 )心身疾病应激状态下的潜在精神障碍 ,更有些患者本身就有精神障碍。因此建议目前应考虑将那些与迷信巫术相关的临床表现依分裂样、偏执样、情感样或其他神经症样精神障碍归到相应的诊断中 ,暂时回避“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术语 ,有的作者认为与迷信相关的精神障碍患者起病较快 ,病期较短 ,预后较好 ,这些特点有别于精神分裂症 ,有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精神康复。方法:对52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各种类型的症状表现与颅脑损伤部位相关;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症状的控制有效,心理治疗等各种康复期的调练有辅助作用。结论: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康复应首先根据不同类别选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加强躯体及心理方面的康复训练有利于精神障碍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33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3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中,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例,四种转归的患者平均精神病史分别为4、5.5、11、13.5年。结论:重视癫痫的基本医学知识.尽量做到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力争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对合并有精神症状者尽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迷信治疗行为进行分析,探讨迷信治疗行为的原因。对象随机调查2004年1月至12月就诊的精神障碍患者共363人,均符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含分裂样精神病)23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26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5例,焦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方法:对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住院的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106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疗效是肯定的,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 ,各种迷信、巫术活动较猖獗 ,尤其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更甚 ,由此给许多家庭及个人造成不应有的精神创伤 ,我院自 1995年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共收治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患者 38例 ,现就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3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经重新评价再诊断均符合CCMD 2 R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2 5例 ,男女之比为1:1.92 ;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2 8岁 ,平均 4 7.36±11.5 3岁 ;已婚 36例 ,丧偶 2例 ;文化程度 :大学 2例 ,中专及高中 3例 ,初中 10例 ,小学…  相似文献   

13.
流浪救助与慢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流浪救助与一般慢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02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和70例慢性精神病患者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年龄较低,以来自外省及本省农村者居多,文化程度以小学以下为主,已婚率较高,而离婚率较低。病程短,住院时间短,入院时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低下,诊断以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与少年期精神障碍为主。治疗上主要以单用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而疗效以好转和无效者居多。伴发躯体疾病主要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传染性疾病、骨折较多,而在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则较少。结论: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与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显著差异,他们是一特殊的精神障碍群体,需要采取综合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患者早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伴发早期精神障碍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GCS评分3~8分者精神障碍持续时间多超过14 d,精神障碍类型以躁狂型和痴呆型较为多见;额叶和颞叶损伤的精神障碍症状以躁狂型多见,而颞叶损伤的精神障碍症状以抑郁型多见,69例精神障碍患者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颅脑损伤后的精神障碍类型与损伤部位有关,而损伤程度与精神障碍发病率、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高龄精神障碍临床特点与精神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精神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的住院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所使用的精神药物进行调查。结果绝大多数的高龄精神障碍患者同时存在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共有110例高龄精神障碍患者经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痊愈达16·4%,显进达52·7%,进步达24·5%,总有效率达93·6%;并且其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结论高龄精神障碍以睡眠障碍、妄想、幻觉为主要的症状表现,大多数患者还同时出现多系统的躯体疾病。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奎硫平、利培酮、奥兰扎平)已经逐步代替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在高龄精神障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3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与38例正常女性进行连续6个月跟踪观查。结果:患者中出现月经延迟(时间≥7天)及停经的异常率为61.6%。对照组为21.1%。结论: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异常较严重,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其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加强对吸食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认识和重视,提高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治愈率和戒断率,减少复吸率。方法:对65例吸食冰毒所致精神障碍者的治疗方法、康复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58例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在1周内基本消失,7例患者在2周内精神病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药物、心理和康复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的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服用奥氮平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BPRS总有效率为97.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氮平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有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用药类别、剂量、发病时间、精神状态、治疗及预后。结果绝大多数精神障碍发生在用药1~3个月内,以高效价含氟类药物及氯氮平最多。大中剂量用药、突然增减药量和停药及合并用药者易发生;女性、老年、合并躯体疾病者易发生。绝大多数患者经过减药、停药、或者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3~14d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不可忽视,要注意与原发症状进行鉴别,在治疗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正确判断,合理用药,防止新的症状出现。发生机制可能与多巴胺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出现精神障碍的席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以精神障碍为主诉的席汉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精神病药物合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以及甲状腺素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则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改善明显,疗效好。结论:席汉综合征患者的精神症状有特点,注意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完善相关检查,综合分析,避免误诊,治疗上要合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及甲状腺片,疗效好,需坚持长期或终身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