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teralnutrition,EN组)与肠外营养组(parenteralnutrition,PN组),每组各20例。EN组术后24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共7d。两组病人分别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C3、IgA、IgM、IgG和CD3 、CD4 、CD8 及CD4 /CD8 。并观察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7天后EN组补体C3、IgA、IgG、CD4 及CD4 /CD8 的恢复程度与PN组有显著性差异;EN组感染率(10.00%)较PN组低。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能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降低病人术后感染率,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免疫肠内营养Supportan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将大肠癌患者72例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肠内营养+rhGH)21例,肠内营养对照组26例,肠外营养对照组25例.比较行大肠癌根治手术前后三组患者的营养、免疫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3年结果.结果:术后第14天治疗组PALB值已经恢复至术前水平之上,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有明显恢复但仍未达到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仍处于术前水平以下.治疗组术后第8天、14天CD4+/CD8+值较PN组明显上升.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肠癌根治术后联合使用GH与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改善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对其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对能手术根治的大肠癌术后短期小剂量使用rhGH联合Supportan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术后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符合标准的92例胃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及肠外营养组(PN)。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及术后7天检测病人外周静脉血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免疫指标:Ig A、Ig G。并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比较术前1天及术后1天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1天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术前1天显著降低(P0.05)。术后7天时肠内营养组(EN)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肠外营养组(PN)明显回升(P0.05)。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肠外营养(PN)组23例,肠内营养9EN)组22例。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时间1周,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NK细胞活性等细胞免疫指标。结果:PN组术后CD3^ 、CD4^ 水平和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CD8^ 水平明显升高;而EN组术后CD3^ 、CD4^ 、CD8^ 水平和NK细胞活性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肠外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而肠内营养有明显的细胞免疫增强作用,可有效地纠正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5.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 d.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8 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 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肠外营养(PN)可行性。并将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PN)对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将2002年10月-2004年3月在本院普外科行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22例)和TPN组(24例),于术后24h开始营养治疗。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血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血色素(Hb)水平;术前、术后第7天测定血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术后第1~7天每日测定氮平衡(NB)。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问在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的血PA、ALB、Hb及术后第1-7天测定的NB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EEN+PN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P〈0.01)。结论EEN+PN是腹部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途径。rh于EEN+PN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明显优于TPN.因此它应成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有肝硬化的病人35例,其中行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6例,肠外营养(PN组)19例.两组均于术后24h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共7d.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8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在平均住院时间、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8d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与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胃肠外组(PN)41例,胃肠内组(EN)45例,分别于大肠癌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营养制剂及肠内营养制剂,观察术前第3天及术后第5天、第8天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白蛋白、体重等变化.结果 PN、EN术后第5天组间比较: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M、淋巴细胞指标P<0.05;PN、EN术后第8天组间比较: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指标P<0.05;IgA、IgM指标P<0.01.结论 大肠癌术后早期给千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力,提升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减少并发症,明显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手术后患者脏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手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消化道手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予以肠外营养(PN组)、基础型肠内营养(EN组)和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GLN组)。3组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至术后第11天,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92.0kJ·kg-1·d-1,0.2gN·kg-1·d-1)。观察脏器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浆谷氨酰胺水平及预后指标。结果(1)PN组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患者较其他2组为多,但差异无显著性(P=0.11~0.24);(2)PN组CD3+、CD4+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的比值术后第11天低于术前水平,且其手术前后的差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4,0.001,0.006)。GLN组术后第11天与术前CD25+细胞百分比的差值明显高于PN组(P=0.01),比较EN组也有增高趋势(P=0.07);(3)术后第11天PN组患者血浆免疫球蛋白(IgG、IgM)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4,0.05),而其他两组已恢复到术前水平;(4)术后第11天,PN组患者血浆游离谷氨酰胺水平明显低于EN组和GLN组(P=0.001);(5)EN组的营养药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01)。结论PN组患者有较多一过性肝功能损害。在本研究条件下,肠内营养支持后可减轻免疫功能抑制,谷氨酰胺强化后这种免疫功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腹腔镜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实验组患者在肠外营养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瑞能,4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指标(IgA、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C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3、IgA、IgG均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炎症指标,促进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Sun YS  Shao QS  Xu XD  Hu JF  Xu J  Shi D  Ye ZY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9):681-683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外瘘的营养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32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接受35.6(8~82) d的营养支持疗法,其中8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支持(TPN),2例接受全肠内营养支持(TEN),22例接受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PN加EN).11例患者进行了肠液回输;28例予以谷氨酰胺强化;22例肠瘘初期加用了生长抑素.本组24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经非手术治愈,自然愈合率为75.0%;8例接受手术,治愈6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严重腹腔感染和多系统器官衰竭);共计30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肠液回输、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等措施,可促进十二指肠外瘘愈合.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讨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有关Medline文献并综述。结果 全胃肠外营养(TPN)曾是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但费用昂贵和并发症多;空肠内的肠内营养能获得“胰腺休息”,并能有效防止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 只要没有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应首选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临床营养支持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治疗危重病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合理应用营养支持不仅能够纠正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机体正氮平衡,而且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改善病人临床结局。营养支持已由最初单纯供能用途发展成为某些严重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如何实现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均衡结合,更好地开展个体化和预防性营养治疗,将是今后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食管穿孔营养支持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管穿孔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并归纳出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将2001年3月至2005年6月我科收治38例食管穿孔患者按收治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实验组20例接受肠外加肠内营养(PN EN),两组根据患者需要提供氮和热量。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浓度,外周血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TLC)及T细胞亚群CD3、CD4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并比较两组治愈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TLC和IgG营养支持前后及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和CD4/CD8比值也有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治愈率稍高,平均住院时间稍短,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N EN较TPN更能改善食管穿孔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更早康复,是食管穿孔比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提高肝移植病人的手术耐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制定合理有交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根据4例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各自的代谢特点,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状态较好者选用肠内营养支持,状态较差者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1-3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并辅以人血白蛋白;在术后3-4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由肠内营养(EN)结合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基水发生由于营养支持疗法所致的并发症,2例生存超过200d;2例现仍存活,生活质量良好。1例已度过3年,1例现存活3个月。结论 术前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可提高手术耐力,术后视移植肝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肠外营养,适当选择易于移植肝恢复的营养要素和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宜尽早开始EN,辅助PN,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16.
营养支持治疗在外科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外科危重病人给予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对22例外科危重病人实施肠外营养(PN),早期总热量不超过20Kcal/kg.d,供氮量不超过0.12g/kg.d,脂肪供热不超过40%;应激消退期,相应增加供热、氮量,总热量不超过25Kcal/kg.d,供氮量为0.20g/kg.d,以满足机体全盛代谢的需要,一旦肠道功能恢复逐渐转为肠内营养。结果 本组治愈17例,死亡5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和肝酶谱变化的代谢性并发症,EN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使用呼吸机支持者均一次脱机成功。结论 循序渐进、阶段性的肠外营养支持,并适时过渡到EN,可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Nutritional status i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patients.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intestinal (GI) surgical procedure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GI surgeon to be always aware that he has to assess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his patient, provide supplementation when required and have the means to get enteral and/or parenteral access when required. He must have the knowledge to choose the right route and formula for nutritional support. This evidence-based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awareness about the science of surgical nutri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以及肠道代偿、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4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其中26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每天(0.10±0.06)mg/kg]和谷氨酰胺[GLN,每天(0.30±0.17)g/kg]进行肠道促代偿治疗。结果64例病人中死亡6例,存活58例,存活时间3个月至19年,平均(6.6±9.4)年。9例长期接受家庭肠外营养(HPN),13例接受部分PN或肠内营养(EN)支持,完全摆脱PN者36例,平均摆脱PN的时间为(8.6±14.2)个月。26例接受GH GLN治疗的SBS病人,其中9例(34.6%)治疗后近期内完全摆脱PN;8例(30.8%)经治疗后明显减少了PN用量[从每周需要PN支持(6.5±1.0)d下降至(4.2±1.0)d,每周PN需要量从(13.6±5.2)L降至(8.2±3.3)L];9例(34.6%)在治疗后仍依赖PN支持。64例共发生286次各种并发症。结论经过适宜的营养支持和肠道促代偿治疗,大多数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残留肠道可充分代偿,完全摆脱PN或减少PN用量,长期健康存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系统评价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两名统计人员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