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就270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并与30例老年前期对比,以观察老年人ECG及DCG特点。  相似文献   

2.
寇锋军  郭英红  王婷 《心脏杂志》2014,26(2):200-202
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在60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981例老年患者的DCG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DCG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各种心律失常的总检出率DCG明显高于ECG;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发生率为90.2%,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占77.3%。结论: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D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3.
胸痛病人占内科门诊和急诊病人的5%-10%,而且有日益增多趋势,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胸痛。老年患者多为冠心病所引起。心电图(ECG)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简单实用,但患者就诊时初次心电图往往无异常表现,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我们对以胸痛就诊的ECG检查正常老年患者进行四年观察,并追踪分析。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是引起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严重者引起心肌梗死,并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性猝死[2].有典型心绞痛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依靠发作时心电图(ECG)ST-T的改变诊断并不困难[3],但是因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不能及时记录到ECG的变化,常规ECG容易漏诊.12导联动态心电仪是一种可以长时间无间断记录和收集资料分析患者心脏电生理活动的检测仪器,已成为临床心血管疾患无创性检查的重要电子仪器[4].本文通过收集常规ECG与动态ECG在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资料,对比分析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人86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各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分布情况。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最高时间均为06:00~12:00,其次为12:00~18:00。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ECG)间隔Q波缺失是左心室疾病公认的标志。作者旨在研究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间隔Q波缺失的预后意义。 方法 该回顾性研究总共包括134例老年CHF患者。提供临床和功能状态,记录标准12导联ECG,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多门核成像探测扫描(MUGA)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  相似文献   

7.
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回顾性分析,探讨Q-Tc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VA)关系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86~1998年间所有行ECG和DCG检查的AMI病人。剔除有电解质紊乱,正在使用影响Q-Tc间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正常老年冠心病误诊4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通过病因追踪分析的方法对初次心电图(ECG)正常的老年胸痛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发现冠心病的误诊和漏诊比较常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荧光法测定了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病人血清过氧化脂质(LPO)40例,老年前期慢性肺心病发作期病人25例,对照组53例。结果表明,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两组病人在发作期血清LP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期与老年前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单纯肺心病与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严重心衰伴呼衰的晚期肺心病人,血清LPO有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18例老年急性脑卒中头颅 CT 改变与心血管病及其心电图(ECG)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男75例,女43例,男∶女为1.7∶1,年龄为60~81岁。脑出血(CH)44例,脑梗塞(CI)74例。资料与结果一、脑卒中前与卒中后血压增高和头颅 CT 与 ECG异常本组118例中,入院时及住院后血压高于正常范围者72例(其诊断标准依据 WHO 建议使用的高血压标准),其中 CH32例,占44.4%,基底节丘脑出血 ECG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胆道疾患的手术也有上升的趋势;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术前ECG常出现异常表现,我们对158例老年胆道疾患手术的病人的术前ECG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这些异常ECG的临床意义及对手术和麻醉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207例老年心律失常病人进行监测,比较两种心电图对SMI的诊断效果。结果动态心电图对老年SMI的检出率为72.95%,高于常规心电图的3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SMI发作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快频率依赖型SMI与慢频率依赖型SMI的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心电图检出的室性期前收缩及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更能准确地反映老年SMI病人的发病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心电图(ECG)、超声在老年左室壁肥厚诊断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方法 10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分别给予ECG、超声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金标准,比较ECG、超声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ECG、超声与CAG的一致性,比较左室壁肥厚组、非左室壁肥厚组心脏超声参数。结果 超声诊断左室壁肥厚准确率、灵敏度显著高于ECG(P<0.05),超声诊断左室壁肥厚特异度与E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ECG与CAG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96,P<0.05),超声与CAG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1,P<0.05)。左室壁肥厚组左室重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均显著高于非左室壁肥厚组(P<0.05)。结论 超声可提高老年左室壁肥厚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同时提供LVDD、LVPWD等超声参数,辅助临床对左室壁肥厚程度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6例已确诊的老年及老年前期肥厚心肌病(HCM)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提示,其临床表现及实验系检查与中青年HCM患者比较无明显不同,仅显示老化征象。此外,某些临床及心电图特征具有其诊断特异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老年心率变异性(HRV)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甲亢病的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实施心率变异性长程时域分析,与同期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老年HRV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SDNN(112.49±32.29)ms,SDANN-Index(107.75±84.04)ms,SDNN-Index(45.69±23.74)ms,RMSsD(35.45±31.56)ms,PNN50(10.70±17.74)ms。与中、青年和老年前期比较,心率变异性降低,SDNN差异有显著性,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心率变异性较中、青年和老年前期降低,SDNN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57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均行18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575例病人中有392例病人CAG阳性,临床符合率68.2%.ECG检查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34.9%.心电图ST-T改变伴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85.1%,心电图ST-T改变伴不典型胸痛病人,CAG阳性率43.3%,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74.7%,不典型胸痛无心电图ST-T改变,CAG阳性率35.8%.结论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要优于不典型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无心电图ST-T改变的典型胸痛病人不能排除冠心病,CAG检查可避免ECG检查对冠心病诊断造成的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典型的心电图(ECG)诊断不难,AMI不典型ECG常易误诊,本文对5例AMI的不典型心电图变化规律结合文献作一探讨。1临床及心电图资料1.1以R波振幅逐渐降低为主要表现1例。患者男性,78岁。因肺部感染住院。住院期间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2小时余,伴休克。CPK480u、LDH420u、AST81u、WBC12×109/L、N0.78、L0.22、ESR35mm/h。临床诊断AMI,ECG见图1。图1A为入院ECG示STV5、6轻度压低。图1B为心绞痛发作时记录ECG,RV1~5与图1A相应导联比较下降>50%。RV1~2呈线性r波,V4呈rSr′型,STV5~7下垂型压低0.0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分析DCG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ECG)、 DCG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ECG、 DCG对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2种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结果 DCG及ECG检出心律失常人数分别为120例(100.00%)及28例(23.33%), 2种方式对心律失常总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及窦缓、窦性停搏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CG检查(P<0.05); 2种方式对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G及ECG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9.17%、 50.83%,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各类心律失常均有较高的检出价值,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律失常4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其并发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是最危 险的因素。我院于1985年至1999年9月对440例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了24小时心电监护,并 按老年前期、老年期作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心电监护的440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386例,女性54例,年龄42~85岁; 老年前期97例,老年期343例。由于受监护对象均为我院保健对象,女性比例偏低,故 男女比例无临床意义。 1.2 方法   使用日本产VEP-7604遥测4线监护仪。对受监测者进行24小时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诊断方 法是以1998年第四版内科学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老年期和老年前期脑卒中康复疗效及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老年期和老年前期脑卒中康复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101例脑卒中病人被分为老年前期组(49例)和老年组(52例)进行康复治疗.结果:老年组疗效低于老年前期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老年组治疗主动性、家人支持、文化与社会因素4项指标水平低于老年前期组,复发率和并发症高于老年前期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老年期较老年前期康复疗效相对较差,可能受临床、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