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诱导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对6例初诊儿童ATIP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等外体干预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细胞凋亡,以凋亡率为定量指标,用DNA电泳对细胞凋亡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经RU486预处理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糖皮质激素组细胞的DNA电泳呈现清晰的“梯状”(ladder)条带,而对照组和RU486预处理组均未出现,提示糖皮质激素厅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被其受体拮抗剂阻断,说明糖皮质激素诱导ATIP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23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包括CD 3+、CD 3+CD 4+、CD 3+CD 8+、CD 19+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CD 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 3+CD 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减低(P〈0.05),CD 3+CD 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19+B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与治疗后ITP组四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B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参与了ITP的发病,对其检测可能对ITP的诊断及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发的亮氨酸拉链蛋白(GILZ)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已确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凝血26例,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将PBMCs分为地塞米松(DEX)干预组及空白对照组,相同条件培养48 h.采用逆转录-酶联聚合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PBMCs中GILZ mRNA及Bcl 2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检测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在10-7 mol/L DEX刺激下,DEX刺激组ITP患者PBMCs的GILZ mRNA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EX刺激组Bcl-2 mRNA及Bcl-2蛋白的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有效上调GILZ基因表达;GILZ的高表达可以下调Bcl-2表达量,具有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评价其在ITP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CD3 CD4 、CD3 CD8 、CD19 、CD19 CD5 )水平。结果ITP组治疗前CD3 T淋巴细胞、CD3 CD4 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 CD4 /CD3 CD8 比例减低,CD3 CD8 T淋巴细胞、CD19 B淋巴细胞、CD19 CD5 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TP组治疗后,27例有效,9例无效。治疗有效组治疗后CD3 T淋巴细胞、CD3 CD4 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 CD4 /CD3 CD8 比例升高,CD3 CD8 T淋巴细胞、CD19 B淋巴细胞、CD19 CD5 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减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存在异常,可能与ITP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有关,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对于研究ITP发病机制以及观察ITP临床病情转归均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老年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8例老年人慢性ITP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CD3 )、B淋巴细胞(CD19 )Fas蛋白和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 治疗前T淋巴细胞的Fas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P<0.01),Fas-L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P<0.01);B淋巴细胞的Fas和Fas-L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者T淋巴细胞的Fas蛋白表达上调和Fas-L蛋白表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治疗前老年慢性ITP患者体内Fas/Fas-L途径介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异常,经治疗后T淋巴细胞的Fas蛋白表达上调,有助于抗原活化的B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及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比较38例急性ITP(AITP)和17例慢性ITP(CITP)患儿激素治疗前后血清TP0浓度,并设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AITP、CITP及对照组TPO异常率分别为84.2%、70.6%、1 0.3%,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异常率分别为26.3%,64.7%,10.3%,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AITP,CITP及对照组TP0水平比较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CITP患儿TP0水平为最高.治疗前后比较,AITP组TPO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CITP组T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TPO水平低的AITP患儿激素治疗反应好,血清TPO水平高的CITP患儿激素治疗反应差,血清TPO水平可作为预测ITP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B细胞的比值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配制单个细胞,温育后加入抗体,计算阳性百分率。结果:患儿组 T3、T4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TS及 B细胞患儿组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TP患儿可出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 ,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法检测 172例ITP患者发病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 、CD4 ( +) CD3( +) CD8( +) 、CD4 ( +) /CD8( +) 、CD 19( +) 、CD3( +) /CD 16 ( +) CD 5 6 ( +) 。ELISA法检测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IgG、IgA、IgM。结果 发病期IT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 +) 显著降低 (P <0 0 1) ,CD8( +) 增高 (P <0 0 5 ) ,CD4 ( +) /CD8( +) 比例显著下降 (P <0 0 1) ,CD 19( +) 增高极为显著 (P <0 0 0 1) ,血小板表面PAIgG、PAIgA、PAIgM显著高于对照组 ,同时CD 19( +) 的升高和CD4 ( +) /CD8( +) 的下降与PAIgG、PAIgA、PAIgM增高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和比例的失常 ,T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在ITP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数量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CITP患者及20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及B淋巴细胞膜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抗原(CD95),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CITP初诊患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数及CD5+B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后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三组间B淋巴细胞Fas蛋白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初诊患者B淋巴细胞胞浆内Bcl-2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1),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间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指数(CD19+CD95+/CD19+Bcl-2+)比较,初诊组显著低于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恢复正常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ITP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异常、凋亡受抑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含量的变化及紫癜康颗粒对其干预作用,探讨外周血小板计数、TPO含量变化与ITP发病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紫殿康高、中、低剂量组,共7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板血清(APS)的方法造模,观察14 d,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酶联免疫方法检测ITP模型小鼠外周血TPO含量。结果:ITP时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TPO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康颗粒可以明显提高血小板计数和TPO的含量,而中剂量组疗效最佳。结论:ITP小鼠存在外周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调节巨核细胞的正性作用因子TPO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紫癜康颗粒可明显提高外周血小板数量和TPO的含量,使ITP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2.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免疫状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初次发病时免疫指标变化,评价儿童ITP免疫状态,为临床预后判断及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2005年1月-10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儿童ITP病人109例,记录前驱史、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疾病状况并分析之间关系。结果共收集病例109例,细胞免疫改变以CD3^-/CD19^+%、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为主;体液免疫以PAIgG上升为主。①初期治疗显效病例104例,未显效5例,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均P〉0.05,无差异;近期治疗显效组24例,未显效组2例转为慢性ITP,P〉0.05,两组无差异;近期治疗效果尚不能提示疾病免疫状态。②有前驱史病人80例,无前驱史29例,比较两组免疫指标:CD4^+:CD8^+比值下降、PAIgM,P〈0.05,余均P〉0.05;有前驱史组15例转为慢性ITP,无前驱史组11例,P〈0.05,有明显差异;说明是否有前驱史可能区分了两类疾病免疫状态;经〉6月病程,有26例转变为慢性ITP,比较两组病人病初免疫学指标除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P〈0.05,有明显差异,余P〉0.05,无差异。说明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对持续性疾病免疫状态有提示。结论①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有一过性、暂时性(急性ITP)和慢性持续性(慢性ITP)免疫异常两类状态,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免疫治疗效果不能对此做出判断;②前驱史可能提示了疾病免疫异常的一过性,没有前驱病史及细胞免疫指标中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可能预示了持续的免疫异常及疾病慢性持续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剂量低PH人血丙球蛋白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后 ,观察末梢血血小板数和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方法 经临床确诊了的ITP患儿 30例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IVIG4 0 0mg/kg·d-1静点 ,连用 5d ,同时加用地塞米松 0 .5~ 1mg/kg·d-1冲击治疗 ,分别在治疗后第 2、4、6、8天测定末梢血血小板数的变化 ,于治疗第 8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并设单用地塞米松治疗组进行对照。结论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 2、4、6d末梢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幼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和过巨型、裸核型巨核细胞数在治疗后明显减少 ,以颗粒型巨核减少为主 ,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观察到在治疗第 8天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结论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ITP末梢血血小板上升快 ,治疗后 2d血小板平均可升至 190× 10 9/L。本疗法是治疗高危ITP患儿 ,防止重要脏器出血 ,降低死亡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柴胡皂苷d对激素抵抗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按激素治疗的反应性,分为激素敏感组22例和激素抵抗组18例,另选2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组,分别收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其中激素抵抗组部分细胞经柴胡皂苷d处理,比较各组PBMC细胞中GRβmRNA水平,转录因子AP-1、NF-κB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结果:激素抵抗组GRβmRNA表达亢进,AP1、NF-κB、IL-2升高,IL-10下降,与激素敏感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柴胡皂苷d作用后,GRβmRNA表达下调,AP-1、NF-κB、IL-2下降,IL-10升高,与激素抵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抵抗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存在GRβmRNA表达的亢进,且与转录因子AP-1、NF-κB和细胞因子IL-2水平正相关,与IL-10水平负相关。应用柴胡皂苷d可以调控激素抵抗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GRβmRNA的表达,并使异常的转录因子AP-1、NF-κB和细胞因子IL-2、IL-10水平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单方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综述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况,并对今后的治疗与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11例AATP和65例ITP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相似、AATP对肾上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比ITP患者差,发现1例AATP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TP髓象显示巨核细胞减少或缺(?)。文中对AATP可能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ymphocyte subset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PITP).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of 40 ITP patients and 40 normal controls were measured with flow cytometr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percentage of CD3+ T lymphocyte,CD4+T lymphocyte and CD16+ /56+ NK cell and ratio of CD4+ /CD8+ decreased markedly in ITP group (P < 0.01),while the percentage of CD8+T lymphocyte increased slightly(P > 0.05)and CD19+B lymphocy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 < 0.01). In ITP patients,the proportion of CD4+ CD25+ T cells in CD4+T cel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and the proportion of CD4+CD25high T cells was slightly higher(P > 0.05),while the proportion of CD4+ CD25+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was lower(P < 0.05). Con-clusion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TP is obviously abnormal and the decreased proportion of CD4+CD25+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may be related to the immune pathogenesis of ITP. Detection of lymphocyte subset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is of some clinical value in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IT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血浆置换 (PE)与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HD IVIG)治疗小儿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对比观察 ,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小儿重症ITP 38例 ,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维生素C、能量合剂的基础上 ,治疗组予PE治疗 ,对照组予HD IVIG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及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上均无显著差异(P均 >0 .0 5 )。结论 PE疗法效果肯定 ,安全经济 ,是治疗小儿重症ITP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热应激蛋白60(HSP60)水平,探讨HSP60在ITP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29例ITP患儿和30名正常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HSP 60水平。结果 对照组30名儿童均检测出HSP60,而29名ITP患儿中仅有1人检测到HSP6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SP60与ITP的发生可能相关,其在调节自身免疫反应与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