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H - 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科确诊AMI患者74例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于确诊时即采集静脉血测定H—FABP水平。根据其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二组,A组:H—FABP〈65ng/ml;B组:H—FABP≥65ng/m1。比较二组间临床资料及确诊后30d、18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衰超声指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二组问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确诊后30d及180d时LVEF均比B组高而LVEDD、LVESD及心衰超声指数均比B组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后30d及180d时,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其中A组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的测定为评价AM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心功能提供了客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早期血运重建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室重构(LVRM)的关系.方法 收集入院后12h内接受成功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86例因首次前壁AMI患者,依据发病8h内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情况分为8h开通组(54例)和8h未开通组(32例),测定其入院后24 h血浆H-FABP的水平,并在入院后第10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比较两组血浆H-FA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LVRM的关系,并随访3个月,观察其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8h未开通组血浆H-FABP水平较8h开通组高*P<0.01);两组患者的H-FABP水平与LVEDVI存在正相关性(r=0.302、0.317,均P<0.05),而与LVEF成负相关(r=-0.478、-0.524,均P<0.05);8 h开通组发病后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8h未开通组(P<0.05).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降低血浆H-FABP的水平,且其水平变化与LVRM及近期心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2):117-120
目的:探究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发病时间将50例患者分为0.5 h~组(22例)和3~6 h组(28例)。另选取同期就诊且诊断为慢性心肌损伤的患者30例,肌肉损伤患者20例;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H-FABP、CK-MB、c Tn I和MYO的浓度。结果:(1)0.5 h~组和3~6 h组患者血清H-FABP、CK-MB、c Tn I和MY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2)肌肉损伤患者血清MYO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3)0.5 h~组H-FABP的阳性率高于MYO(P<0.05)和CK-MB(P<0.01)。结论:HFABP可作为AMI早期诊断中一种良好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定量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对心房颤动患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夹心法检测196名健康体检者、19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H-FABP,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并作比较。结果: 房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的H-FABP值分别为(2.8±1.3)μg/L,(2.3±1.4)μg/L和(1.6±1.1)μg/L;cTnI值分别为(0.26±0.05)μg/L,(0.23±0.06)μg/L和(0.05±0.02)μg/L;CK-MB值分别为(12.8±3.6) U/L,(13.6±3.1)U/L和(12.1±2.7) U/L。血浆H-FABP水平房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TnI水平在房颤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K-MB水平房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血清H-FABP对心房颤动患者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种可溶性细胞质蛋白,在脑细胞内有所表达。当病人患急性脑梗死时,早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敏感性优于传统的生物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浓度与脑梗死的面积和神经缺损功能相关联,有可能成为早期诊断脑梗死的新型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以内皮功能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如果在数小时内得不到明确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心肌就会缺氧造成不可逆的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刘煌  杨云净  罗艳 《重庆医学》2012,41(21):2184-2185
目的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CHF患者63例(CHF组)及健康体检者20名(对照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CHF组分为Ⅱ、Ⅲ、Ⅳ级组。分别检测入选者血清H-FABP、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和BNP前体N端肽(NT-proBNP)水平。结果 CHF组的H-FABP、cTnT、Mb和NT-proBNP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CHF组H-FABP的总体阳性率高于cTnT(P<0.05),而低于Mb(P<0.05);在Ⅲ和Ⅳ级组,H-FABP阳性率与Mb相近,且显著高于cTnT(P<0.05);从Ⅱ级组到Ⅳ级组,H-FABP与NT-proBNP水平均逐渐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提示H-FABP与NT-proBNP呈显著性正相关(r=0.874,P<0.01)。结论 H-FABP在判定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钙蛋白(hs-eTnT)临床应用诊断价值。方法:将近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0例急诊胸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甲组、乙组、丙组),并对各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水平进行观察,比较其心肌标志物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结果:发病3小时内、3~6小时内患者血液内H-FABP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性及灵敏度均显著高于hs-eTnT ( P<0.05);发病在6小时以上患者H-FABP敏感性及特异度均明显低于hs-eTnT ( 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病时, H-FABP敏感度较高,中晚期发病时,hs-eTnT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可联合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肌钙蛋白,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9.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评价心肌组织损伤的一种更为敏感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其能从损伤的心肌组织中快速释放到血液中。随着对H-FABP越来越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其也在脑、骨骼肌、肺、肾、肾上腺和乳腺等组织中表达,故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如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等)越来越广泛。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疾病中,在儿科疾病中报道不多。  相似文献   

10.
何磊  魏庆民  时秀华  张春霞 《医学综述》2012,18(13):2136-2137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02例APE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H-FABP浓度,比较两组血H-FABP水平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H-FABP水平、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氧分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H-FABP浓度为(6.95±4.80)μg/L,对照组为(4.97±2.77)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E患者治疗前后血H-FA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E患者治疗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肺动脉压力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PE患者血H-FABP浓度升高,有效治疗后浓度下降,观察血H-FABP浓度变化有助于APE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心脏专用机D-SPECT对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患者心肌缺血部位的定位准确性与评价心功能参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55例拟诊的CAD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以门控心肌断层软件(QGS/QPS)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同时按左心室心肌17节段命名法划分心肌,分析D-SPECT定位CAD患者心肌缺血部位的准确性,比较不同心肌缺血面积患者LVEF的变化。结果 在本组拟诊的55例CAD患者中,CAG与D-SPECT缺血部位一致的例数为39例,一致率为71.0%,D-SPECT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83.3%,准确率为89.0%,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经回归曲线分析显示,心肌缺血面积扩大与LVEF下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心肌缺血面积越大,静息LVEF(R2=0.962)及负荷LVEF(R2=0.948)越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PECT在可较准确的定位心肌缺血部位,并且可以准确提供各种心脏风险因子,为CAD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索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经腹部超声诊断的167例NAFLD患者和141例健康者,分别测定空腹血清RBP水平和相关生化指标。结果:NAFLD组血清R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RBP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参数(BMI、空腹血糖)、炎症指标(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亚组(肥胖、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分析显示在NAFLD伴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的研究对象中血清RBP水平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水平升高是NAFL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80,95%CI=1.718~3.356,P<0.001)。结论:血清RBP水平与NAFL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心功能指标上的差异。方法对收治21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需患者,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房(LA)、右房(RA)、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结果房颤组患者无论是左房还是右房,均明显大于非房颤组患者房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明显低于非房颤组。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心功能受损重于非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状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海莉  江燕萍 《广东医学》2004,25(3):284-285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风心病 )孕妇的心功能状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期间的妊娠合并风心病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3年期间共有分娩产妇4 6 77例 ,其中妊娠合并心脏病 1 0 7例 ,风心病 5 5例占 5 1 4 % ,主要以二尖瓣病变为主 ,风心病心脏手术后合并妊娠 30例 ,未行心脏手术者 2 5例。心功能Ⅰ~Ⅱ级者 ,多能维持妊娠到足月 ,它的平均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评分均明显好于心功能Ⅲ~Ⅳ级者 (P <0 0 5 ) ,围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所有心功能Ⅲ~Ⅳ级者和大多数心功能Ⅰ~Ⅱ级者均剖宫产终止妊娠 ,阴道分娩 7例均为心功能Ⅰ~Ⅱ级者 ;风心病心脏手术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在心功能相同的情况下 ,无论孕妇有无心脏手术史 ,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风心病孕妇的心功能状态与妊娠结局有密切关系 ;孕前积极改善心功能 ,孕期积极预防心衰 ,加强产检能安全渡过妊娠期和分娩期 ,并减少新生儿发病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避免孕产妇死亡  相似文献   

17.
张李发  储岳峰  陆善荣 《吉林医学》2011,32(16):3193-319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清尿酸(U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286例CHF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Ⅱ、Ⅲ、Ⅳ级)及50例对照组血清UA、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患者增高组血浆LAd、LVEDd均显著高于UA正常组;LVEF显著低于UA正常组(P<0.05)。CHF患者血清U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CHF程度的加重UA水平显著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LAd、LVEDd均显著高于Ⅱ级组;LVEF显著低于Ⅱ级组(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在慢性肺心病(CCP)心衰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将100例CCP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分为三组,采用尿酸酶法检测血尿酸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CCP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58.00%,高于健康组的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S);CCP组尿酸水平为(462.7±109.5)肚mol/L,高于健康组的(341.8土102.1)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组尿酸水平为(491.5±112.6)μmol/L,高于I-Ⅱ级组的(351.2±102.8)μmol/L(P〈0.01)、III级组的(421.8±107.1)μmol/L(P〈0.05);血尿酸与LVED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CCP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血尿酸水平检测可作为评估心衰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解翔  姜凡  张新书  陈万林  杨凤 《安徽医学》2011,32(4):420-422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前、后右心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GE VIVID 7.0采集3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及术后右室全容积图像.适用Tom Tec 4D RV-analysis软件,结合半自动心内膜探测系统获取右室舒张末容积(RVEDV)、收缩末容积(R...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为研究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建立基础。方法:采用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人二尖瓣和主脉瓣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对5例风湿性心脏病人和5例尸检中除外心血管疾病和胶原系统疾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成纤维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并用3H-脯氨酸测定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结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瓣膜成纤维细胞其形态、生长方式及胶原合成差异均不明显,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培养的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