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手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南昌市第一医院接受PTA手术治疗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资料,总结PTA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并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记录并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回归分析超声引导下PTA手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超声引导下PTA手术治疗失败率为19.05%;失败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原发病、高胆固醇血症、自体动静脉内瘘位置、狭窄类型、内瘘使用时间、原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发现狭窄至PTA时间、血小板、D-二聚体资料与成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血管钙化发生率均高于成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管钙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是超声引导下PTA手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结合药物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物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血栓形成和血流停滞的患者192例,血栓形成时间一般不超过72 h,排除活动性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溶栓及手术治疗禁忌患者。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采用尿激酶和肝素等渗氯化钠混合液溶栓,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术,使内瘘血流再通并恢复功能。结果: 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共192例患者施行了274例次内瘘血管急性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2%,临床成功率为93.8%,并发症发生率1.46%。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4%、76.7%、63.9%,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3.7%、91.6%、83.0%;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0.7%、51.5%、43.1%,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2.7%、77.1%、70.8%。结论: 腔内介入技术结合药物溶栓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科手术组(B组)33例。随访并比较2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A组透析时间(4.11±3.06)年,临床成功率97%,技术成功率100%。B组透析时间(3.85±2.81)年,临床成功率94%,技术成功率100%。A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与肱动脉血流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1)。结论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具有相同的疗效,因为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即可透析,保存病人血管资源等优势可以推荐作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王伟  秦东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881-288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手术经验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科2007年1月—2013年3月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窝内瘘组(82例),腕部内瘘组(24例);术后吻合口急性闭塞探查Fogarty取栓5例,吻合口狭窄并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加球囊扩张再通4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原因。结果 10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98例(92.5%),失败8例(7.5%),取栓后再次闭塞1例,患肢不同程度水肿42例。无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及窃血综合征发生。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瘘血流量大于300 mL/min。结论鼻咽窝内瘘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式,腕关节内瘘同样可以成功建立透析通路,积极行术后并发症处理,可避免再次内瘘成形。  相似文献   

5.
3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3种手术方法,探讨不同方法的优势及手术相关技巧。方法总结该科施行动静脉内瘘术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肢自体动静内瘘术74例,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3例。人工血管移植动静内瘘术6例。结果74例上肢自体动静内痿术,成功69例(93.2%),失败5例(6.8%);3例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1例(33.3%),失败2例(66.7%);6例人工血管移植动静内瘘术。成功5例(83.3%),失败1例(16.7%)。该组83例病例中,总体的成功率:90.4%(75/83),失败率:9.6%(8/83)。患肢水肿7例,切口渗血3例,人工血管感染1例,淋巴瘘1例,无窃血综合征及心衰发生。结论上肢自体动静内瘘术,尤其是“鼻咽窝”处动静脉内瘘术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方法,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及人工血管移植动静内瘘术可以作为候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基础上,采用杂交手术方式(动静脉内瘘造影、取栓、球囊扩张结合动静脉内瘘吻合口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价值。方法:取3组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病例,第1组24例,第2组30例,第3组22例,对比术前术后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的改变,术后随访2年。结果:第1组24例接受杂交手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2组30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3组22例接受单纯吻合口重建手术,手术成功率86.3%,随访2年通畅率63.1%。结论:术前动静脉内瘘造影,采用杂交手术方式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高于单纯动静脉内瘘取栓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内瘘双瘘重建术等3种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80例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32例、内瘘重建(实施内瘘切除重建术)组28例和双瘘重建(实施内瘘双瘘重建术)组20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发现,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均明显高于PTA组(均P<0.025),而内瘘重建组与双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25)。结论 内瘘双瘘重建术、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明显优于PTA。  相似文献   

9.
廖丹  张林  李红  肖欢 《西部医学》2011,23(12):2353-2355
目的探讨头静脉、桡动脉三种不同吻合方式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及其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术中采取端侧、端端、侧侧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内瘘并发症,并做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92.9%,均能达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标准,端端吻合术组与侧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术组与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血流量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内瘘堵塞23例(7%),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组和(或)糖尿病组与其他组比较,其内瘘失败率明显增高(10.6%和3.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连续缝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血栓形成仍是动静脉内瘘堵塞的主要原因,应注意防范。高血压肾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应把握手术技巧,并于术前充分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动静脉内瘘术的方式、方法,通过显微技术的应用,提高动静脉内痿术的成功率。方法:总结44例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稞眼吻合,后36例在2.5倍放大镜下吻合。比较两组病例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提出改进动静脉内瘘术的措施。结果:每位患者均随访6周,术后4~6周动静脉内瘘成熟后,血流量≥200ml/分。能顺利完成第一次血液透析,作为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的标准,否则为失败。8例术中未使用放大镜的病例(包括1例人工血管袢式移植左肱动脉一肘正中静脉内瘘术),成功5(62.5%)例,失败3例;36例术中使用放大镜的病例,成功34(94.4%)例,失败2例。本组44例病例中,患肢水肿7例,切口渗血3例,人工血管感染1例。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放大镜等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吻合口的质量,提高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及其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9例患者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总结15例并发症患者声像图特征及相关临床处理情况。结果 (1)44例动静脉内瘘患者血流通畅,血流量正常,透析充分。(2)15例检测出并发症:5例血栓形成导致通路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2例内瘘狭窄;1例瘘旁形成血肿导致通路外压性狭窄;2例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形成桡动脉真性动脉瘤;2例回流静脉形成瘤样扩张;2例出现盗血综合征。(3)将并发症分为3种类型。Ⅰ类:内瘘废用,须改建(建立新的血管通路);Ⅱ类:须处理,在原血管通路基础上进行手术修复;Ⅲ类:无需处理,仅需观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动静脉内瘘及其并发症有很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式。方法分析285例行AVF成形术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前准备、操作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等。结果28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0.88%,其中前臂为90.83%(198/218),上臂为91.04%(61/67),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前臂及上臂自体AVF成形术成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AVF成形术总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行前臂及上臂AVF成形术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从手术难度来看,应首选前臂。  相似文献   

13.
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泡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泡手对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的干预作用。方法:取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本院42例血管条件差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内瘘术围手术期中药泡手。结果:术毕内瘘通畅率97.6%。有1例患者由于管腔极细,致手术失败,改采用人造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结论:中药泡手治疗有益于动静脉内瘘的吻合,提高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促进内瘘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90例已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并出现Ⅰ型合并Ⅱ型狭窄接受血透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超声引导下PTA,B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引导下PTA,C组:开放手术辅助PTA。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高于A、B组,并发症分别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3组患者的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C组分别大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术后6、12月时的AVF通畅率及稳定性分别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恢复内瘘功能,保证患者有效透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部分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寿命及失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常志  王莉  何强  彭鲲  李贵森  王芳  杨秀川 《四川医学》2010,31(9):1269-1270
目的分析西部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以及内瘘失功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平均透析时间(38.5±30.8)个月。每周接受2~3次血液透析,均采用绳梯斜行穿刺。统计这些患者内瘘的使用时间、失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均采用动静脉端侧吻合的方式。初次内瘘6年的存活率为80%。其中共有12例初次内瘘失功,平均使用时间为11.6个月。失功原因分别为:血栓形成7例,内瘘狭窄5例。这些患者中有11例再行第2次内瘘,其中有3例血栓形成及1例内瘘狭窄行第3次内瘘手术。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影响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6年存活率为80%。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与内瘘狭窄。糖尿病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治疗中的应用,选本院肾内科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的AVF狭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肾内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AVF狭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术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内瘘自然流量;统计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术后疗效显著提高。AVF狭窄处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均较术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瘘再狭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比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和再狭窄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差异,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情况,为内瘘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72例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臂内瘘手术组、鼻烟窝内瘘手术组和肘关节内瘘手术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持续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8周内瘘大小、血流量、内瘘静脉直径、对心功能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瘘成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3,P=0.000),在并发症发生、第8周内瘘口大小、血流量、静脉直径及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血管情况进行内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实现动静脉内瘘的最优化建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分为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d及术后综合治疗;实验组术中、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观察两组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1例(4.42%),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传统手术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39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2组。A组:术中直视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置入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3~57(43.46±6.23)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15例,主动脉根部置换3例。B组:实施传统全弓替换+象鼻支架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9~59(45.23±7.10)岁。同期升主动脉单纯置换8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0例,主动脉瓣成形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 A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脑卒中2例,术后院内死亡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移植物及胸骨感染各死亡1例。存活14例患者平均随访(34.26±16.12)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77.5%。B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2例,脑卒中1例,术后院内死亡3例,其中心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下肢缺血坏死导致感染死亡1例。存活18例患者平均随访(35.19±17.20)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98.7%。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取得同样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其手术适应症窄,选择时要更慎重。相对于传统支架血管象鼻术,其假腔血栓化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