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讨年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7年诊治的34例(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观察组)和50例(年龄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仅占53.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异常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为29.4%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Ⅰ期)病例较多占88.2%,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4.1%),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少见,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者占94.1%,高于对照组(P0.05);浸润肌层深度或局限于内膜内者占72.4%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年生存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临床分期早,预后好,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治疗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的原则,保留其生育功能的手术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讨年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09年6月诊治的32例(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研究组)和47例(年龄≥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仅占6.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异常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为28.1%,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I期)病例较多,占84.4%,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3.8%),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少见,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者占93.8%,高于对照组(P<0.05)。浸润肌层深度<1/2或局限于内膜内者占71.9%,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临床分期早,预后好,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治疗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的原则,保留其生育功能的手术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3.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保留生育功能的风险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某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手术治疗且≤45岁的原发子宫内膜癌患者104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45岁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非子宫内膜样癌相比,两者在分化级别、肌层浸润、宫颈侵犯、脉管癌栓、卵巢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分化患者均无宫颈侵犯及宫外转移。(2)术前诊刮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者88例,96.6%患者与术后病理类型相符,30.4%的高分化患者被低估了分化级别。(3)临床I期87例年轻患者中,5.7%术后分期上升。高分化或者无肌层浸润患者均无宫颈侵犯、脉管癌栓、淋巴结及卵巢转移。结论≤45岁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临床病理上表现为低危性特征,这为保留生育功能创造了可行性。但术前诊刮低估了分化级别,临床分期存在误差,治疗存在较多风险。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准确评估风险,是今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同期的52例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增厚组的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年龄≥55岁、合并阴道出血或排出粘液、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年龄≥55岁、阴道出血或排出粘液、高血压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呈正相关(P0.05);绝经年限、生育史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呈负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与子宫内膜增厚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增厚作为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年龄≥55岁,合并阴道出血或排出粘液、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可进一步增大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韦金华  汪清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33-3336
目的:评价宫腔镜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5月~2007年6月期间因不同病因行宫腔镜检查的6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成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分析两组宫腔内病变的结果差异,并将术中宫腔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或术前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在两组患者中均较高,达94.8%~99.2%,阴性预测值均大于96.0%;诊断宫腔粘连、子宫纵隔、环嵌顿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均为100.0%;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方面,两组的敏感度均较高,大于95.0%,但准确率有差异,绝经前组为79.1%,绝经后组为95.6%,绝经后组明显高于绝经前组(P<0.05)。②两组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同,绝经前组为0.8%,绝经后组为8.2%,绝经后组明显高于绝经前组(P<0.05)。③两组子宫内膜癌的癌变类型不同,绝经前组4例中仅1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其他3例分别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内膜局限性低分化癌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而绝经后组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高达12例,与绝经前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宫腔内病变方面有很高的准确率,可以作为宫腔内病变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mad2和Smad4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在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n=15)、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n=20)及子宫内膜腺癌(n=52)中Smad2和Smad4的表达情况,评估其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Smad2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4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2与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Smad4与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05)。结论:Smad2和Smad4蛋白与子宫内膜癌变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2月该院接诊的30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癌组)、3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入选者血清YKL-40浓度检测结果,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不同病理因素血清YKL-40浓度的差异。结果3组入选者血清YKL-40浓度呈递增趋势,健康对照组<非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YKL-40浓度与FIGO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YKL-4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率与分化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YKL-40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0.633、特异度为0.820、阳性预测值为0.459、阴性预测值为0.715、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YKL-40呈高表达,且与病情严重度相关,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一种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讨年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09年6月诊治的32例(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研究组)和47例(年龄≥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仅占6.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异常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为28.1%,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I期)病例较多,占84.4%,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3.8%),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少见,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者占93.8%,高于对照组(P〈0.05)。浸润肌层深度〈1/2或局限于内膜内者占71.9%,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临床分期早,预后好,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治疗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的原则,保留其生育功能的手术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Fk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组织内炎性因子Fkn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分别检测60例正常子宫内膜、6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k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Fkn阳性表达和过阳性表达均高于增生期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腺癌G1组Fkn阳性表达与G2+G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Fkn阳性表达和过阳性表达均比正常子宫内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actalkine(Fkn)参与选择性白细胞的趋化、迁徙、归巢,其在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子宫内膜恶性转化的一个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雅丽  范秀华  刘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1):1696-1698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组织中MK和VEGF的水平,探讨两者与子宫内膜腺癌分期及组织类型的关系,对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机理进行补充,从而为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治疗、恶性程度评估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腺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子宫内膜组30例,子宫内膜腺癌Ⅰ期组30例,子宫内膜腺癌Ⅱ期组28例,子宫内膜腺癌Ⅲ期组10例。高分化25例,中分化23例,低分化2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子宫内膜腺癌的子宫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K及VEGF的含量。结果:6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K表达阳性47例(69.1%),其中强阳性14例(20.5%),阴性22例(32.3%),弱阳性11例(16.1%)。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K表达均为阴性。VEGF蛋白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癌腺上皮细胞的胞浆。6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43例(63.2%),其中强阳性16例(37.2%),阴性25例(36.7%),弱阳性7例(16.2%)。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表达均为阴性。6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K表达阳性高分化占44.0%,中分化占60.8%,低分化占85.0%。MK及VEGF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着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的加重表达呈增高趋势。结论:MK及VEGF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越高,MK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有关,并随着恶性程度的加重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
EZH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ZH2基因在增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21例增生子宫内膜、2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4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ZH2 mRNA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ZH2 mRNA在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326±0.163、0.548±0.291、0.817±0.126,呈逐渐增高趋势,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中EZH2表达水平与临床各病理参数密切相关,随着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肌层浸润加深和手术-病理分期增高EZH2表达逐渐增加(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EZH2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EZH2的过表达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它的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恶性程度的判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但25%左右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3%~5%发生在40岁以下妇女.由于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常因有不孕史而未育,因此,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所幸的是这些年轻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多为高分化,进展缓慢,无肌层浸润或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这使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为可能.该文就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特殊病理类型(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前、术后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6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在其他医院门诊行分段诊刮术诊断为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仍为此类病理类型的患者56例,与同一时间段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557例对比。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就诊年龄、初潮年龄显著低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P0. 0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BMI28 kg/m2)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P0. 05)。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绝经年龄、绝经后阴道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前血清CA125阳性率显著低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P0. 05),而子宫内膜样腺癌血清CA199阳性率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Ⅱ、Ⅲ、Ⅳ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 05)。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间质浸润、子宫浆膜层和(或)输卵管卵巢转移、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浸润、膀胱和(或)肠黏膜或远处转移、腹水细胞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P53阳性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 05)。但孕激素受体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术前CA125增高,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可能性大。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时期别较晚,恶性程度高,危险因素多,易复发,生存率低。故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TEN、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与子宫内膜样癌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2例子宫内膜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PTEN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和VEGF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肌层浸润或浸润深度≤1/2组与浸润深度>1/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及有转移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阳性表达率与VEGF阳性表达率呈现出负相关性(γ=-0.633,P<0.05)。结论:PTEN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及肿瘤侵袭性呈负相关,VEGF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二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中呈拮抗作用,表达呈负相关。监测PTEN和VEGF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王禹  高佳音  郭静  邵学成  石琨 《现代预防医学》2015,(6):1058-1060,1073
目的检测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随机选取2008.8-2009.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新发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和同期住院患者20例(子宫内膜组织11例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9例)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TP1B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统计阳性率,SPSS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TP1B在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PTP1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中的阳性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P1B在高分化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中低分化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P<0.05),在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P<0.05)。而在针对不同临床-病理分期(I期和II-IV)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P1B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组织的病变性质有关,为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妇女绝经期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确诊、住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子宫内膜癌68例,其中绝经组34例,未绝经组34例,对其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未绝经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比例较高,病理分期未绝经组的I期比例较低,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绝经组患者特殊病理类型较少,组织分级低,Gl级所占比例较高,肌层浸润深度较低,宫颈受累较少,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低,深肌层浸润少见,预后较好,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与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58.98±6.98)岁,未绝经组平均发病年龄(45.89±7.60)岁。未绝经组患者44例(45.8%),有年轻化趋势。两组合并高血压病、肥胖、不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方面比较,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多见,未绝经患者合并肥胖、不孕多见。子宫内膜癌在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与是否绝经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差异,以期增强对非子宫内膜样癌的认识及重视。方法:对4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绝经前后患者中的构成比、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在已绝经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Ⅲ/Ⅳ期、中、低分化、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内膜样腺癌,更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8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情况,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收集问卷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婚育史、内科合并疾病、术前子宫内膜厚度、术前相关血清学指标表达情况等。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合并子宫内膜癌者纳入研究组,其他单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者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内膜癌合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有25例合并子宫内膜癌,患病率为31. 25%(25/80); 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多为高分化者,且Ⅰ期患者占主要比重,多为浅肌层浸润,且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绝经、术前内膜病理结果重度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OR1,均P0. 05)。结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风险高,多表现为高分化的Ⅰ期子宫内膜腺样癌,可能受年龄、绝经、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等因素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作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化疗及药物治疗为辅。有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而3%~5%的患者年龄〈40岁,甚至更年轻。年轻未生育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目的不仅是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复发,很多患者还要求保留其生育能力。所幸,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大部分属于激素依赖型肿瘤,其组织分化好,进展缓慢,转移风险低,这为要求保留生育能力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