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根据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测量值与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女性骨密度测量值对比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测量仪对观察组(206例围绝经期妇女)与对照组(206例正常女性)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两组SOS值,T值和Z值。结果:观察组SOS值、T值和Z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33例(16.02%),对照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1例(0.49%),观察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该阶段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期,应适时进行骨密度测量,及时发现估量变化。 相似文献
2.
207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密度测量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OP)情况。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被试者的腰椎前后位骨密度(BMD)。以骨密度低于峰值-2.0S为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标准,推算杭州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杭州市207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作率为29.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问题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幼保健》2019,(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与血清维生素D及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该院接诊的80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41~50岁组和51~60岁组。两组均行血清维生素D、雌激素水平、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并分析血清维生素D、雌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BMD的相关性。结果 41~50岁组的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总维生素D水平均显著高于51~60岁组(均P0. 05)。41~50岁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_2)水平显著高于51~60岁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显著低于51~60岁组(均P0. 05)。41~50岁组患者的Ⅰ型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氨基酸中段骨钙素(NMID)水平均显著低于51~60岁组,BMD水平显著高于51~60岁组(均P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维生素D与CTX、PINP、NMI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BMD呈正相关关系(均P0. 05);血清E_2与CTX、PINP、NMI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BMD呈正相关关系(均P0. 05);血清FSH与CTX、PINP、NMID均呈正相关关系,与BMD呈负相关关系(均P0. 05)。结论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着密切联系,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BMD降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促进骨质吸收,降低BMD,从而增加骨质疏松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幼保健》2017,(24)
目的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48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入组对象的腰椎、髋关节骨密度以及身高、体质量、激素水平,并分析骨密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受检者的骨密度平均值为(0.842±0.150)g/cm~2,骨质疏松60例(24.19%),骨量减少97例(39.11%),骨密度正常91例(36.69%)。按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质指数(BMI)分组,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产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BMI、闭经、吸烟、运动、豆类摄入及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_2)、促黄体激素(LH)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H及闭经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运动及豆类摄入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普遍存在骨密度降低问题,年龄增长、LH升高、BMI偏低、豆类摄入少、运动少及闭经均会增加围绝经期妇女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骨密度(BMD)检测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围绝经期女性(40~55岁)486例,分为月经规律组(195例)、月经紊乱组(29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非绝经期、围绝经期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其身高、体质量指数(BMI)、病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等,使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桡骨远端BM...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评价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0个群体,对2
429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1)OP患病率为37.9%.5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2)绝经组BMD均值为0.591±0.11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02±0.100(P<0.001).(3)骨折发生率为5.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4)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5)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0.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糖脂代谢、内分泌水平及骨密度(BMD)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首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72例女性作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同期同年龄段月经正常、无更年期相关症状的8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内分泌水平及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过大[OR:0.657,95%CI:0.583~0.741]、游离甲状腺素(FT4)增高[OR:0.742,95%CI:0.592~0.929]、总胆固醇(TC)增高[OR:0.630,95%CI:0.448~0.887]、高密度脂蛋白(HDL)过低[OR:1.749,95%CI:1.007~3.039]、卵泡刺激素(FSH)增高[OR:0.996,95%CI:0.988~1.004]、黄体生成素(LH)增高[OR:0.973,95%CI:0.952~0.994]及BMD降低[OR:3.363,95%C...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幼保健》2019,(13)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补充疗法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2月-2015年10月连续性收集围绝经期妇女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咀嚼片1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雌激素片2 mg/d治疗,比较两组1年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腰椎平均骨密度明显增加(t=3. 428,P=0. 001),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t=2. 117,P=0. 036)。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显著性下降(t=2. 686,P=0. 008);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显著性上升(t=4. 394,P=0. 000); 25-羟基维生素D [25 (OH) D]水平亦显著性增高(t=2. 221,P=0. 028);但两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可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丢失,且不增加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 (OP)的患病率 ,分析影响 OP的有关因素 ,评价 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 10个群体 ,对 2 4 2 9名 4 0~ 6 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 BMD测定。结果 :(1) OP患病率为 37.9%。 5 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 4 0岁组 (P<0 .0 0 1)。城市妇女 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 (P<0 .0 0 1)。 (2 )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5 91± 0 .110 ,未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70 2± 0 .10 0 (P<0 .0 0 1)。(3)骨折发生率为 5 .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 (4 )与 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 :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 :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 (5 )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 83.3% ,特异度为70 .7%。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 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 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 ,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 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 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绍兴第二医院门诊确诊的围绝经期妇女160例,其中骨质疏松者75例为骨质疏松组,未出现骨质疏松者85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全身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0TMR mDIXON-Quant技术在评价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围绝经女性(135例)及同年龄段正常经期非骨质疏松患者(60例,对照组)相关影像数据,记录身高、体质量,同时行腰椎mDIXON-Quant检查及双能骨密度检查,定量测量L1~4椎体脂肪分数(FF)平均值以及骨密度值(BMD),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2.5SD),将围绝经期女性分为非骨质疏松亚组(非OP亚组)和骨质疏松亚组(OP亚组),统计分析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围绝经期OP亚组与非OP亚组年龄、BMI、椎体平均FF值差异。结果 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OP亚组比较,两者年龄、骨密度(BMD)、腰椎平均FF值具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非OP亚组BMD高于OP亚组,FF值、年龄明显低于OP亚组(P<0.05)),两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相比,非OP亚组椎体骨髓平均FF值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是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1]。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在绝经过渡早期,FSH水平升高,导致雌二醇分泌过多;在卵泡完全停止生长发育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上述一系列症状的治疗,主要采用激素补充治疗,并鼓励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女在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在45~55岁,检测所有患者的雌二醇( E2)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如Ⅰ型羧基末端肽( CTX)、氨基酸中段骨钙素( 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以及患者骨密度值( BMD),比较并分析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45~50岁组的患者E2水平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同时BMD值也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P<0.05)。 CTX、NMID、PINP值则显著低于51~55岁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10.52、8.93,均P<0.05);所有患者E2值与破骨CTX、NMID、PINP浓度具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1、-0.582、-0.507,均P<0.05),同时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8,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的降低,可引起破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骨组织的吸收,导致最终的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可通过检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幼保健》2017,(6)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医院体检的227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前期组143例和绝经后期组84例,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及骨代谢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绝经前期组受试者血清FSH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后期组,E2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后期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1,25-羟维生素D3、PTH、血钙及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期组受试者骨钙素、P1NP、β-CTx、ABAP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后期组,骨密度BMD显著高于绝经后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ra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SH与骨钙素、P1NP、β-CTx、ABAP呈显著正相关(P0.05),E2与骨钙素、P1NP、β-CTx、ABAP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机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激活破骨信号通路,增强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组织的吸收,最终引起骨密度的降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性激素以及人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中山市博爱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1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检测腰椎2-4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人体成分,根据测定结果分为正常组(n=83)、骨量减少组(n=59)和骨质疏松组(n=20).比较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和肌少症的患病率,探讨BMD与性激素、人体成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 162例研究对象中骨质疏松20例(12.35%),肌少症15例(9.26%),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9,P<0.05),>60岁年龄组患病率显著高于40~50岁和51~60岁年龄组(χ2值分别为4.993、5.198,均P<0.05),不同年龄组肌少症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4,P>0.029).三组不同骨密度患者血清FS H、L H、E2、DHEA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216~4.357,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FSH、LH水平均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t值为3.794~5.218,P<0.05),而骨量减少组患者血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425、2.963,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E2、DHEAS水平均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t值为2.890~5.002,P<0.05),而骨量减少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t值为2.786、2.976,P<0.05).三组患者人体成分BFM、BFP和BM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657、2.598、3.509,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t值为3.012~4.063,P<0.05),而骨量减少组患者均显著低于正常组(t值为2.379~2.954,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BMD与FSH、LH、BFM、BFP、BMC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值为-0.603~-0.811,P<0.05),而均与DHEAS、SMM、E2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563~0.6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绝经、产次(≥2次)、肌少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值为2.035~3.014,P<0.05).结论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伴有不同程度的BMD下降,且与性激素、人体成分存在明显相关性,此人群易患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女性如无绝经激素治疗禁忌证,应适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新都区人民医院就诊46~55岁的75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35例,年龄46~50岁,B组40例,年龄51~55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检测雌二醇(E2)以及骨代谢指标[I型羧基末端肽(CTX);I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氨基酸中段骨钙素(NMID)]水平,同时采用螺旋CT机检测骨密度值(BMD)。采用Pearson法分析E2与骨代谢指标及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E2和BMD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的骨代谢指标(CTX,PINP,NMID)则低于B组(P0.05)。所有研究对象的E2水平与CTX,PINP,NMID水平均具有负性相关性(r=-0.312、-0.437、-0.571,均P0.05),与BMD水平具有正性相关性(r=0.412,P=0.034)。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能够引起骨代谢异常,骨密度降低,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研究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为及时进行干预防治提供方向。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社区内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骨密度测量和重要激素水平的检测。
共收集有效问卷720份。在接受调查的720名围绝经期女性中,骨质疏松173人,非骨质疏松547人。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雌二醇(E2)水平、体重指数(BMI)、年龄、末次月经时间、绝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绝经、PTH水平的异常升高是影响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女性应加强骨密度监测,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必要的治疗措施。
19.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及糖脂代谢指标水平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寻求激素补充治疗依据和激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73例为观察组,54例处于围绝经期的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运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定两组研究对象B...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月共175例围绝经期女性,根据骨密度-2.5SD为界线分成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分析骨质疏松状况,总结危险因素。结果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者在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补充、诊疗知识及危险因素等因素方面评分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共83例,发生率47.43%。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发生单危险因素有已绝经、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3000元/月)、BMI≤23 kg/m^(2)、未规律运动锻炼、久坐不动、未补充钙剂、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及非骨质疏松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居住地、婚姻日照时间、慢性病史、初潮年龄、哺乳时间、家族史及生育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有绝经(95%CI=0.746~2.451)、文化程度(95%CI=0.824~3.136)、家庭收入(95%CI=0.478~4.163)、BMI(95%CI=0.674~5.025)、运动锻炼(95%CI=0.724~3.896)、体力活(95%CI=0.568~4.268)、补充钙剂(95%CI=0.756~5.278)及饮食习惯(95%CI=0.614~5.784)。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加强体力运动、保持合理体质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增加钙剂摄入对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