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例,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侯平花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71-1872
目的探讨批量烧伤患者救治组织管理方法,优化批量伤员急诊救治流程,提高急救水平。方法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伤员按特重、重、中、轻度烧伤快速分类进入相应救治区域,救护人员按指挥协调、登记评估、医护救治、后勤保障分组对15例伤员科学救治。结果 15例伤员除1例特重度烧伤死亡外,余全部治愈。结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全院协作、资源整合、统筹安排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平时的训练有素和精湛技术是救治成功的保证;简化就诊流程,就地尽快接受专科系统治疗是烧伤患者成功救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突发群体伤的急诊救治护理能力和效果,最大限度的挽救伤员的生命安全,为伤员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急诊科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突发事件救治应急预案》,并及时启动“三级一体”的应急体系,在急诊救治和护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马雄英  白辉 《新疆医学》2011,(8):102-103
当医院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管理体系的反应速度和应对方式关系到患者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医院护理管理效率的体现。突发事件发生后,当伤员成批送人我院急诊科时,是对我院护理应急体系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严峻考验,我们立即做出反应,从立即启动和调整护理应急系统、整合资源、心理抚慰等方面人手,保证了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对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突发事件中往往伤员多、伤情重、合并伤多、病情复杂,救治护理任务繁重。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机构在突发事件伤员救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姜兰  王慧  安虹  陈燕  魏小桂 《西部医学》2009,21(1):155-156
本文总结了手术救治大批量骨科地震伤员的器械管理经验。通过及时调整工作流程,紧急补充骨科器械和仪器,使用小包装器械和多种消毒灭菌方法,加快器械的周转,从而缓解骨科手术器械的供需矛盾,满足了大批量骨科地震伤员手术救治的需要,保证了骨科地震伤员的救治质量和效率,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钟宇  陈大夫  李远建  勾承锐 《四川医学》2005,26(11):1205-1206
目的探讨成批爆炸烧伤伤员救治组织的方法和措施。方法启动成都市紧急重大灾情救援系统,从本组3批81例爆炸烧伤的现场救治、救治组织领导、伤员及时合理分流、后续治疗等方面总结经验。结果3批81例伤员,治愈80例,治愈率99.99%。结论成都市急救中心和市应急办紧急重大灾情救援系统对成批爆炸烧伤伤员的救治组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詹海林 《四川医学》2009,30(10):1608-1609
目的探讨成批外伤伤员急诊处置的原则和意义。方法我院急诊科对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5月13日2时28分来院的地震伤员共计189例,按其伤别及伤情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置措施。结果所有伤员均得到有序、有效的救治,经清创、包扎等简单处置后离院146例,急诊清创缝合术、急诊手术48例,收住院36例,死亡1例(死于重度多发伤)。结论有效的急救训练和急诊管理,有利于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发挥急诊科院前急救最大的救治能力,充分保证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损伤严重评分(injury severitv score,ISS)在5.12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在5.12地震灾害发生后2周内伤员以ISS进行检伤,并依此为依据对伤员进行诊治,分析诊治结果.结果 2周内共对2171例伤员进行了检伤,行急诊清创手术985例,其中1418例患者入院治疗,急诊室死亡13倒.结论 在大型灾害的救援中,以ISS进行检伤对保障伤员迅速、合理救治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分诊是急诊护士接诊急危重症伤员的常规护理工作程序,面对四川汶川5.12成批地震伤员的接诊救治,快速分流是预检分诊的关键,我院急诊科在地震伤员的转运、接诊、救治中,“医护合作”采用CRMAS评分进行检伤分类,大大缩短了急诊预诊分诊时间,使危重伤员得到了及时、妥善的救治,使成批伤员在短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分流。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邓旭军 《新疆医学》2013,43(10):63-64
目的:探讨有效预检分诊对交通事故造成批量伤员院前救治的意义.方法:对昌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小组在新疆昌吉6.18交通事故发生后2h内对伤员的有效预检分诊、安全转运及院前急救情况进行分析.所有伤员按伤情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死亡并分别在伤者胸前佩戴红、黄、绿、黑伤情识别卡.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伤员的现场救治以及优先转运的顺序.按病情分级对伤员实行现场分区救治,完成基本的物理检查,包扎、止血、固定、开放静脉通道等.结果:共预检分诊伤员36人,分别为重度4人,中度9人,轻伤12人,死亡11人为复合伤.结论:在突发事件批量伤员的救援中以及有限卫生资源的情况下,有效的预检分诊能够快速区分病情轻重,降低死亡率,为保障伤员安全及时转运、院前救治顺利进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梅芳  李国璋 《广西医学》2004,26(8):1121-1122
目的 探讨手术室在将来可能出现的战伤中 ,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进行手术救治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9年 2月 7日至 3月 31日 ,我院手术室配合 6 5 7例次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受伤伤员的手术救治资料 ,对将来可能出现新战伤类型的手术室救治提出新的对策。结果  6 5 7例次手术均能顺利完成 ,没有发生 1例护理差错或因手术室原因耽误手术及抢救。结论 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立体战争中 ,手术室在短时内完成大批量以复合伤为主体的伤员救治 ,对手术室的组织指挥、手术配合、应急救护能力、人员的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突发事件中伤员的救治流程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方法:成立各应急小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对伤员进行分类治疗.结果:66名住院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转外省治疗6人,其余痊愈出院.结论:规范的救治流程,严密的组织管理是伤员得到有效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学生的急诊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对各种大批量伤病员的处置,提高其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急危重症救治过程中的应急能力,从而为将来的临床救治工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吕绍勋 《中外医疗》2009,28(3):52-53
目的探讨腹部多发性损伤急诊救治方案,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79例腹部创伤中多发性腹部损伤89例患者实施急诊救治,急诊手术35例,边抗休克边手术43例,入院监护下伤员病情进行性加重继而手术11例,观察伤情恢复情况。结果救治89例多发性腹部损伤,87例治愈,生存率达97.8%;死亡2例,病死率达2.2%,死亡原因MOF。结论腹部多发性损伤救治的关键是早期处理,核心是伤情准确诊断,重点是手术及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学生的急诊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对各种大批量伤病员的处置,提高其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急危重症救治过程中的应急能力,从而为将来的临床救治工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晓峰 《甘肃医药》2009,28(3):237-238
为解决“5.12”汶川特大地震致陇南地区大批伤员的救治压力,经甘肃省卫生厅统一部署,2008年5月26日-6月9日,我中心成功通过急救车将大批量陇南地震伤员转往省级医院救治,现将伤员长途转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突发事件引起的群体伤害中,尤以外伤为多,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员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这对救援中心以及医院的应急性抢救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急诊医学模式正从单一的急诊室救治发展为院前急救,转运服务与院内急救工作由一个团队完成的一体化模式,其最大特点是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随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的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5.12汶州特大地震后我院在大批伤员救治过程中的经验,为以后类似大灾难伤员救治提供有用的参考.方法 对大批伤员按分类及伤情轻重进行处理.结果 通过分类处理伤员,在伤员的救治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 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大灾难时对伤员的救治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批量伤员院前急救方法,为突发大批量伤(病)员赢得急救“黄金1小时”。方法对两次大批量伤员(共34例)施行院前急救,快速查找、组织分工、现场施治及安全运送。结果34例伤员中8例急危、重伤员无1例死亡。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在抢救突发性大批量伤(病)员中能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