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男,12岁。80年10月就诊.患自汗已四载有余,即使严冬,汗亦不减,稍有活动,则汗出如洗。睡眠时,枕巾常亦被汗水浸透。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诊见形体壮实,面色红润,苔薄白,唯脉弦缓无力,病属营卫失调,表虚不固。治宜调和营卫,拟桂枝汤加味:桂技20克白芍15克黄芪40克牡蛎50克甘草15克姜枣为引,服药七剂,自汗遂止。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黄芩、党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白芍九味药物组成,是太少二阳并治之方,具有调和营卫、和解表里、燮理阴阳、升清降浊之功效。笔者辨证运用本方子临床,每获效应。【病案举例】例一,感冒李××,男,39岁,工人,1983年9月17日门诊。近三天来鼻流清涕,寒热交作,胸闷且痛,肢节酸楚,微汗出,舌苔薄白,脉浮弦。予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柴胡15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枣10克,服两剂后,症状大减,  相似文献   

3.
瘖痱     
张××,女,50岁。1983年11月20日诊。患者两天前感冒后,出现半身麻木,次日突然呆痴不语,面白唇紫,右半身瘫痪,神不识人,四肢欠温,牙关紧闭,口流唾涎,二便失禁。诊见:面色无华,两目发呆不语,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失去知觉,脉弦细。此乃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治宜补气活血,扶阳通络,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12克,桃仁15克,红花6克,地龙12克,天南星12克,水煎服。服药二剂后,患  相似文献   

4.
桂枝加芍药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误下后,表不解,邪气内陷太阴之脾虚气滞证。笔者运用此方治愈右上肢震颤一例,报道如下。杨××,女,45岁,83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于81年患“结核性脑膜炎”后,右上肢出现持续性震颤;震颤甚时则厥而不省人事,10分钟后复醒如常。两上肢下垂无力,舌淡苔白,脉缓而略浮。证属营卫不和之震颤症。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处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杏仁15克、苏叶10克、大枣15克、炙草6克、生姜6克、二日一剂。服上方4剂后,右上肢震颤如故,遂改用桂枝加芍药汤以和调营卫,化阴潜阳。处方:桂枝20克、白芍10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大枣20克、炙草10克、  相似文献   

5.
罗×,男,10个月,1982年11月2日诊。患儿不明原因持续发热28天,体温一直在38~39℃之问,经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刻下:发热出汗,体温38.8℃,指纹红浮,舌质正常,苔薄白,二便正常。辨证为营弱卫强、营卫不和,风邪所扰之伤寒表虚证。法宜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投桂枝汤: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2克、生姜1片、红枣3枚。一剂,水煎服。并嘱服药后可稍喂稀粥,避风寒。尽剂后遍身絷絷,尔后热退汗止。  相似文献   

6.
张××,男,41岁。1980年10月21日诊。自汗出,身如水洗,尤以在吃饭、活动,情绪波动时为甚已六年。曾服补气、健脾、调和营卫、收涩固摄之剂久治不愈。刻诊:口干微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滑有力。证属阳明蕴热,迫津外泄。治宜清透阳明,投重剂白虎汤加大黄: 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甘草6克、粳米3克、大黄粉6克(冲服)。服药3剂,汗出顿减,口干渴亦除。继进3剂,汗出即止而愈。【按】自汗一症,临证多属阳虚、气虚、  相似文献   

7.
蒸汗治验     
钱××,女,59岁。1984年8月13日初诊。患者素体阴虚,一个多月来,每于夜间起床小便后,在寤而未寐之际,自觉周身一阵发麻且发热,瞬即心胸烦闷,汗出如珠。其汗出部位皆为上半身,仰卧则前半身汗出,左侧卧则右半身汗出,右侧卧则左半身汗出。并见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深红苔黄厚,脉细数。前医曾用六味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玉屏风散等方治之,未效。笔者认为此乃阴虚火炎,卫阳失固所致。拟滋阴泻火,固卫止汗之法。方宜当归六黄汤加苡仁: 当归9克,生熟地各15克,黄连3克,  相似文献   

8.
王××,男,32岁。左半身汗出十年,加重半年。十年来,患者一直左半身汗出偏多,以情绪激动、紧张,食后饮热水,劳动、活动时为著,尤其左半侧头面部更为明显,右侧则仅少量出汗。患者经常感觉左半身汗出,以左肩部为甚,左手足经常发凉,以致冬天左手足经常冻肿而右侧则无。半年前求治于我,诊舌淡、苔薄白,脉弦而沉。先后  相似文献   

9.
偏沮治验     
李×,男,48岁。1984年5月28日诊。左半身汗出一月余,劳累后尤甚、昼夜汗出不止,重则汗出如洗,轻则汗出津津。伴头晕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治宜益气养营、助阳固卫。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白术、夜交藤、熟地、白芍各12克,茯苓、当归各15克,川芎10克,  相似文献   

10.
湿热盗汗     
案一:李××,男,50岁,干部,住院号2851。盗汗一年,于1983年5月22日入院。患者从1982年5月中旬起,每当熟睡后,上半身汗出如洗,醒后汗止,且感冷汗刺骨,伴头重乏力,畏寒肢冷,渴不多饮,大便时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此乃湿热交蒸,阻遏卫阳,营阴失守。用当归六黄汤加味。处方:当归、黄芩、黄柏、熟地黄各10克,黄芪、生地黄、苡仁、茯苓、白术各15克,黄连5克。服15剂而愈。案二:邹××,男,33岁,干部,住院号  相似文献   

11.
石×,女,27岁。1983年12月23日初诊。该患者四肢肢端发绀,厥冷,手足心汗出,反复发作五年余。曾经中西药治疗而不效。始于四肢未梢,继则紫绀延及于手腕及踝关节以下,手甚于足,手指屈伸困难,活动不利,且有轻度麻木感,时已持续十余天,伴阵发性汗出,尤以手足心为甚,畏风,易于感冒。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颜面无华,口唇紫黯,舌质偏淡,苔薄白,脉沉细,经×医院检查诊断肢端发绀症。中医辨证:卫阳不固,邪乘虚入,寒凝经脉,气血阻滞。治宜益气固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味,药用:黄芪30克、防风9克、白术9克、葱白10克、丹参12克、红花4.5克,水煎服。服药三剂,症状明显好转。继服三剂,未见紫绀,仍觉四肢欠温。余嘱患者将上方诸品,研细末吞服,每次10克、日三次,共服月余而病愈。二年后,患者以它病来诊告:未见复发,且很少感冒。  相似文献   

12.
刘××,女,干部。患者于1976年1月6日,左足背被开水烫伤,继轻度感染,1月18日,突感患肢麻木,肿胀。本地区某医院检查:左臀部至足背呈一致性肿胀,肤色略发紫,股中段周径75厘米,较健侧大20厘米,股动脉搏动良好。诊为左髂股静脉栓塞。住院治疗,静脉滴注脉通;肌注青、链霉素控制感染,病情无明显好转。2月10日,转天津某院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返回本地后,又经多方中西医治疗,达两月之久罔效,于1976年5月13日求余治疗。诊见左侧患肢明显肿胀,麻木,股中段周径70厘米,张力不大,神疲,舌体胖大、苔白厚,脉沉涩无力。证属瘀血阻滞,运行受阻。拟活血化瘀为法,佐清热解毒之品。处予外洗方:苏木、刘寄奴、益母草、银花各30克,虎杖15克,蛇蜕10克,水煎先熏后洗。每剂反复运用20天,每日两次,共用五剂。内服方:  相似文献   

13.
田××,女,28岁。1987年8月15日诊。患者自诉产后左半身汗出,右侧点滴全无,且感不适,无可名状。饮食、二便均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此因产后血虚血  相似文献   

14.
陈××,女,教师,60岁,患高血压7年有余,主诉头痛头晕,血压180/110mmHg,耳鸣、五心烦热,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方剂:玄参10g、钩藤10g、夏枯草10g、地龙6g、青箱子3g,3剂,每日一服。 服药后:服药后约1小时,患者出现两眼上翻,两手发颤、麻木、神志模糊中风先兆,急送西医抢救,测血压200/140mmHg,经降压治疗后恢复正常。 疑处方有误:送中医及中药房核对,结果所剩两剂中药,无青箱子却有补骨脂,且所有中药剂量是原处方量的3倍。  相似文献   

15.
痹证:郑××,女,32岁。1980年10月3日初诊。三月前因下肢出现麻木,某医院诊断为“末梢神经炎”。近日发现右肢活动受限,语言欠清,心悸不安,面色潮红,饮食无味。脉细而涩,舌质黯红,苔薄黄。此为阴虚内热,肺津亏乏,不润筋脉。治拟滋阴清热。予百合地黄汤加味:百合、地黄各30克、朱麦冬15克、丹参30克、玉竹18克、丝瓜络、忍冬藤各20克。十剂后患侧肢体渐能活动,语言自若。继以前方加减,共服四十余剂告愈。不孕:胡××,女,27岁。1982年8月10日诊。因婚后五年未孕,又患不规划阴道出  相似文献   

16.
张××,女,25岁。1984年3月4日诊。营卫不和:经停两月,出现呕吐,恶食,头昏,头痛,微有寒热,汗出,一身尽痛。查:舌淡,苔白,脉滑。诊为恶阻。拟桂枝汤加味:桂枝10克,白芍20克,大枣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半夏15克,鲜苏叶10克,1剂效,2剂愈。申××,女,22岁。1984年6月诊。肝热气逆:停经两月,出现恶心呕吐,口苦咽干,  相似文献   

17.
不孕症治验     
孙××,女,39岁,1983年2月初诊婚后10余年未孕,月经14岁初潮,经讯正常。近10年经期不准,经前乳房胀痛,经色淡红,量少。诊时面色不华,情志忧郁。时有腹胀,小腹掣痛,经期加重。肢乏无力,两肋作胀,夜寐多梦易醒,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诊为不孕症,证属肝郁血虚,拟以四逆汤合四物汤加味:甘草10克柴胡15克枳实20克自芍15克当归20克熟地2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陈皮15克坤草10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12剂后,经讯正常,睡眠稍安。效不更方,连服此方3个月余,于1986年6月受孕,后生一女孩。  相似文献   

18.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黄××男59岁医师83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近半月来畏寒,日裹毛衣犹不得解,伴有头痛,手足痰软,下肢冷痛,寝食难安,虽经抗感冒治疗及能量合剂静脉滴注,然仍觉畏寒,乏力,饮食难进。察患者面色晦暗,肢端不温,舌淡苔白而滑,脉沉细迟。据证分析患者当属阳虚外感。近花甲之年,肾阳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使然。治以温阳解表散寒,拟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麻黄5克(后下) 细辛5克附片15克嘱患者用蜂蜜一两纳附片先煎半小时后下细辛,煎开后入麻黄再煎,每日一剂,每天四次、每次100毫升口服。再诊:患者两剂尽后,诸证大为好转,已去毛衣,手足转温,但食纳仍未见甘,于原方中加焦楂曲各15克,茯苓10克,藿香10克,续服两剂,病情遂告痊愈。  相似文献   

19.
刘××,男,41岁。1968年4月10日就诊。主诉:患慢性中耳炎十多年。耳道流黄白脓水,时流时止,时多时少。有时头晕头重,口苦,溺黄。脓多时则有寒热。舌边尖红,苔白微黄腻,脉滑细数。此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蒸,结聚耳窍。治以和解少阳,清胆利湿,养血健脾。投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黄芩12克、党参30克、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2枚,茯苓15克、当归21克、白芍15克、夏枯草9克、木通9克、野菊21克、银花30克、车前草21克。服两剂后脓已止,尚有少量水液,其它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服完三剂时脓水亦止而愈。随访至今已十五年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20.
黄汗病治验     
贾×,女,28岁,教师,1982年7月8日初诊。患者因行刮宫术思想紧张,术中大汗淋漓,术后8日,下肢瘀肿,发热汗出口渴,食欲不振,汗出色黄,内染衬衣,用手巾擦手汗亦有黄染。但巩膜及尿不黄,脉沉细,苔白稍厚。即予芪芍桂酒汤与生化汤加减治之。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芍9克、桂枝9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炙甘草6克,苦酒(米醋)30克为引。水煎服。 7月10日复诊,上方服用两剂,诸症减轻,黄汗色变浅淡,饮食增加。效不更方,继用上方两剂而愈。随访8年未再出现黄汗。按:《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以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此证虽不是汗出入水中浴,确与汗出有缘。由于术中大汗出,加之气血亏损,腠理不密,外邪乘袭肌表,郁而不发,故见黄汗,用芪芍桂酒汤意在扶表祛湿,调和营卫。又系术后,既有虚证又有瘀血,故增生化汤意在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