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06-708
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主治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脾胃不和所致胆郁痰扰证。万远铁教授遵"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旨,临证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时常从治痰着眼,善用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各类以"痰"为基本病机的疾患,疗效甚佳。文章选取万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痰证之精神分裂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炎的几个典型案例以论之。  相似文献   

2.
从温胆汤看历代医家对痰病的论治及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出自宋陈无择所撰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组成。原方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多有发挥,应用广泛,凡痰热内郁,胆气不和,皆可用之。后世医家将温胆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痰症,其对现代临床实践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发掘历代医家治疗痰证之温胆汤及其类方的应用,用来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从温胆汤的方证看痰证实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温胆汤为中医治痰名方,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本文采用以方求证的方法,分析温胆汤的临床应用,从功能主治、加减变化、作用机理、双向调节、异病同治等方面,来探讨痰证的实质。认为痰证的实质并非单纯的某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是神经内分泌失调、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绝经前后诸证中的痰热郁积证是临床常见而又顽固的病证,李敬林教授认为,其病机为肝郁气滞,痰热内扰,治宜理气化痰,疏肝解郁,善用温胆汤加味,常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来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方以二陈汤为基础 ,加枳实以下气 ,竹茹以清热 ,全方温凉并用 ,清热而不寒 ,化痰而不燥。本方为治痰要方 ,所治病证广泛。祖国医学的“痰”为特征的某些证侯。痰的成因很多 ,内伤外感均可引起 ,一般由肺、脾、肾的病变而生。痰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 ,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痰可随气而动 ,痰上逆则头痛眩晕 ,在四肢则麻木疼痛 ,在经络筋骨可生瘰疠痰核。痰浊犯肺 ,可影响肺脾宣降 ,而致咳喘等证 ;痰浊犯胃 ,胃失和降 ,可致呕吐、纳差 ;痰浊痹阻胸中 ,心脉受阻 ,可产生胸痹心痛。痰郁久化…  相似文献   

6.
谷春燕 《北京中医药》2006,25(2):103-104
通过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身热、自汗、失眠、暑湿低热及眩晕等不同病症,发现温胆汤加味可以治疗辨证属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诸多病症.因此,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以不变之方而应万变之证,可取得满意疗效,进一步体现出"异病同治"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赵淳教授是云南省首批中医师带徒中医指导老师,从医38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老师善用温胆汤(以下简称“温胆”)治疗许多有痰证特异症状的疾病,疗效卓著,今将己之管窥浅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谷春燕 《北京中医》2006,25(2):103-104
通过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身热、自汗、失眠、暑湿低热及眩晕等不同病症,发现温胆汤加味可以治疗辨证属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诸多病症。因此,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以不变之方而应万变之证,可取得满意疗效,进一步体现出“异病同治”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虚痰论     
陈杰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8):372-372
世医但见痰证,便谓祛痰、化痰,习用宋代《和剂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实痰,不能治虚痰,即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饮一证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而在《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此《内经》之不重痰证可知。后世所谓怪病多痰,痰为百病之母,似乎痰之关系重大。何也?盖人体内本无痰,因风,因火,因虚,因实而生痰,痰阻经络、气机,而他病丛生。故二说皆不可废,唯着眼点不同,一在本,一在标。治病必求其本,治痰必求其因。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指出:“凡将治痰者不可不先察虚实”,又谓:“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  相似文献   

10.
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其中虽没有提出痰瘀互结之名,但有“汁沫与血相搏”等痰瘀互结的论述;东汉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瘀血”之名,自此,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入新的发展期;隋、唐、宋不同时期医家对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了“痰挟瘀血”,标志着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的成熟.明清医家继承并发挥了朱丹溪痰瘀互结的思想,将痰瘀互结证分为痰挟瘀血和瘀血挟痰两类,并用痰瘀互结理论解释临床多种疾病.至清代痰瘀互结证治理论已渐臻完善,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痰瘀互结证”已作为规范证候名使用于临床,是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重要病机.为提高痰瘀互结证临床诊治水平,今后尚需对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辨证方法、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痰病治验2例     
痰病痰证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痰随气行,无处不到.而痰又分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两种.因此,痰病会发生在临床各科.对各种不同的痰病证进行正确的诊断,则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方>中的温胆汤衍化而来.张秉成日:"内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此方常用于痰浊上扰不眠之症,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清胆宁心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中,凡辨证属痰气郁结、气机不畅之内科疾患,均以此方加减,每获良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痰证论治刍谈侯志民甘肃省中医院(730050)主题词痰证/治则;痰证/中医药疗法痰为水津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之重要原因。其为害甚广,许多顽疾沉痛与其关系密切,故古人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谓。笔者在长期的临陆证实践中,对痰证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王林现 《江西中医药》2007,38(10):19-20
从瘀血、痰浊之形成、来源、致病特点来探讨二者之关系.认为痰浊、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引起新的病证的致病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时相互为用,致病特点相似."怪病多痰""怪病从瘀"之说,提示疑难病证都与痰浊、瘀血相关,尤其是痰瘀同病,痰瘀交阻致使病证更加复杂怪异、多变,诊治困难.故在诊断疑难病证时要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治疗时要痰瘀并治.  相似文献   

15.
龚杰  陆语迪  刘红权 《河南中医》2019,39(7):989-992
从痰论治的中风证型有风痰阻络证、痰湿蒙窍证、痰热(痰火)闭窍证、痰瘀互结证、痰热腑实证、气郁痰阻证、风痰瘀阻证,分别应用导痰汤、涤痰汤、黄连温胆汤、四物温胆汤、硝黄温胆汤、十味温胆汤、桑钩温胆汤治疗。风痰盛者,加半夏、白术化痰熄风;湿痰盛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痰热盛者,加黄连、胆南星、川贝母清热化痰;痰瘀互结者,加桃仁、红花逐瘀行血;痰热腑实者,加生大黄、玄明粉清热通腑导滞。但是目前对于温胆汤及相关类方究竟如何干预血管病的进程,如何有效逆转或延缓血管病相关痴呆的发展等相关方面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从具有中医特征性的病理因素"痰"入手,进行温胆汤相关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心悸(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的中医证候改善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心悸(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患者9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于治疗一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17.
沈绍功教授活用"温胆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绍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巧用“温胆汤”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肠胃病、妇女病及肿瘤等属痰浊证者,屡屡取得疗效。我跟师学习10余年,现将一些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肖俐  张宇鹏  于峥 《中医杂志》2012,53(23):2061-2062
孙一奎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命门动气”的理论,对中医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等书.针对不同病机所导致的痰证,均拟定了一套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脾湿、阴虚火动、食积、气郁等方面简要介绍其治疗痰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癫证治痰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业龙 《陕西中医》2002,23(3):281-281
癫证是以沉默痴呆 ,语无伦次 ,静而多喜为特征。其病因病机大抵不外乎阴阳失调 ,情志抑郁 ,痰气上扰 ,气血凝滞诸因素。但如何把握癫证发生的最基本因素 ,施以必要的治法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从痰治癫 ,获益匪浅 ,故将临证心得整理成文 ,就教于同道。《丹溪心法·癫狂》篇说 :“癫属阴 ,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又如《论治要决·癫狂》说 :“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 ,迷塞心窍。”《临证指南医案·癫》说 :“狂由大惊大恐 ,病在肝胆胃经 ,三阳并而上升 ,故火炽则痰涌 ,心窍为之闭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面了解近20年来国家/学会标准、规划教材、名医专著及课题支撑研究文献中有关痰证各辨证标准之间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特征。方法:提取各痰证辨证标准中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采用Microsoft Excel法分析证候与频数之间相关性。结果:痰多、苔腻、脉滑、眩晕为国家/学会标准主要证候指标;痰多质黏、胸闷、痞满等14项内容为教材主要证候指标。苔腻、恶心、痰多、眩晕为文献主要证候指标。结论:频数分析后显示痰证各辨证标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苔腻、痰多为痰证辨证标准最共性内容。其余痰证证候表现的纳入与排除有待进临床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