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痹证,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软骨炎等。中药熏药神灯照射治疗本病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瘀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陈子殊睿  傅海燕 《中医学报》2019,34(12):2704-2707
目的:通过对熏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探讨中药熏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对处方的用药、药类、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39篇,其中外用熏洗中药以透骨草、威灵仙、红花、伸筋草等祛风湿药与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性味以辛温为主,中药归经以肝经为最多。结论:中药、药类、性味、归经的作用符合膝骨关节炎"虚、邪、瘀"的病机特点,透骨草、红花、伸筋草、苏木、牛膝、海桐皮、艾叶、当归、川芎、没药、乳香等可作为外用熏洗药物。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报》2019,(12):2704-2707
目的:通过对熏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探讨中药熏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对处方的用药、药类、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39篇,其中外用熏洗中药以透骨草、威灵仙、红花、伸筋草等祛风湿药与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性味以辛温为主,中药归经以肝经为最多。结论:中药、药类、性味、归经的作用符合膝骨关节炎"虚、邪、瘀"的病机特点,透骨草、红花、伸筋草、苏木、牛膝、海桐皮、艾叶、当归、川芎、没药、乳香等可作为外用熏洗药物。  相似文献   

4.
陈鳌石老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30余载,学识颇丰,自拟“通络宣痹汤”治疗痹证,疗效较好介绍如下:方药组成:海风藤、络石藤、忍冬藤、白茄根、薏苡根、桑根、地龙干各15g,黑橹豆30g。本方具有祛风通络、理湿宣痹之效,主治风湿痹、周身肌肉酸楚、关节肿痛、遇天气变化时症状加剧等症状。痹证多由风寒湿杂合所致,治以祛风、理湿、通络,宣痹之法为宜。海风藤、白茄根祛风,忍冬藤、薏苡根理湿,络石藤、桑根通络,益以地龙于通经活络,黑稆豆养血,合奏通络宣痹之功。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的概念、原理,提出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评价的原则。由于现有的中药药品标准、规范和新药研究指南中均缺乏针对多组分中药制剂释放动力学的评价方法,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理论的提出有助于对传统中药制剂释放特征进行定量评价,该法可用于中药多组分制剂及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医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任务,即既要发展中医,又要发展中药.关于发展中医的问题,已在<简论"发展中医药"(一)>中论述过(参见江西中医药2009年第6期卷首语),这里再谈谈发展中药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儿童风湿免疫疾病缠绵难愈、易于反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是临床的治疗难点。目前该类疾病的治疗多依赖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然此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中医将药物的副作用归属于药“毒”范畴,具有药“毒”的药物被称为“毒”药。对于“毒”药。《黄帝内经》中“有故无殒”理论提示,临床应因“故”用药,药虽有“毒”,而病先受之,于人体无碍。基于这一理论,本文提出“毒”药峻猛,非“急”不用;病衰大半,止药缓“毒”;权衡“效”与“毒”,以平为期;耐“毒”不同,应因人制宜;因证施药,配伍减“毒”的“毒”药运用原则,并提出精准用药、采取减毒举措、提高效益与风险比的“毒”药施用策略,对儿科临床安全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来源广泛,其中部分药材在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使制剂成型的功能,发挥"药辅合一"的作用。本综述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具有"药辅一体"功能的中药凝胶,并追踪其研究进展,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及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祛腐生肌”理论常用于疮疡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UC的自噬机制与中医“祛腐生肌”理论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自噬是机体对于“腐”“生”两者的调控机制,存在双向调节关系,即自噬通过对损伤细胞或组织起到清除(祛腐)的作用,从而对机体肠道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为“生肌”提供基础和条件。基于此现状,对UC、自噬、中医“祛腐生肌”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0.
为更全面地反映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优化杂志学科内容结构及满足作者的需求,本刊拟从2021年起加强对临床中药研究科研成果的报道。栏目论文基本要求:1.研究对象:中药新药(各期临床研究)、新上市后的中药制剂、医院中药制剂及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中药汤剂等。2.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1.
在"动-定序贯八法"理论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了现有中药配伍形式及其局限性,并简要阐述了"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所提出的"以核心病机为转移,以相对固定而又动态变化的中药药串为基础进行灵活组方"的配伍特点,提出临床应善于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中药配伍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158-161
2020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背景下,中药制剂技术作为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与时俱进,挖掘天津“卫药文化”资源与《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德育资源,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将“卫药文化”贯穿课程思政教学,深化校院企合作育人的实施,不断落实礼敬中华优秀中医文化精神,落实新时代中药现代化制剂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培育新时代具有创新进取、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高技术医药人才。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院企合作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典型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药制剂技术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重要途径和明显标志。为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我校与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上海中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现代中医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共老“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近期获国家教育部批准。该“中心”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动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中药及现代复方中药研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概述现有中药药动学研究现状,提出了中药复方“总量”药动学的概念,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中药药动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足溃疡常导致难愈性慢性创面,传统的纱布等敷料难以满足当前临床治疗的需求。新型“药辅合一”中药凝胶具备了治疗和敷料的双重特性,具有抗炎、抗溃疡和伤口修复等药理活性,同时能够提供创面修复所需要的湿润环境,有较好的伤口包裹性及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就常见的“药辅合一”中药凝胶在创面愈合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及后续功能性敷料的开发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课程思政”育人背景下,开展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中药化学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方法 设定思政育人目标,挖掘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发展等德育元素及典型案例,凝练思政主旨,优化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结果 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获得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结论 本研究可为中医药类高校中药化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教学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23日至2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第二届二次理事会与第一次监事会在江苏江阴市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一个与振兴和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密切相关的话题——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规范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并使之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有效促进因素,成了世界中联理事热议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民间常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是药三分毒”始终是中医药发展和病患施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中医药学是一个思想缜密、结构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既是一门技术,又富含哲学思想,在历史上为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中药的毒性呢?  相似文献   

19.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将中药领域科学前沿问题与核心技术创建相结合,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经典方剂为示范,以体内过程为重点,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改变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中药研发模式,创新研究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学,构建创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多层次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及科学内涵。经过两年的研究,项目在组分中药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组分体内过程研究和方剂配伍理论诠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我校"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王世军课题组承担的"寒热效应评价体系构建及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在2012年度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课题为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药性与药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工作。在中医学体系中,中医和中药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