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7例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普通病例组和重症病例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64.96%),主要症状为皮疹(98.29%)、发热(98.29%)。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82.05%),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77.78%)。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治愈113例(96.58%),好转1例(0.85%),死亡3例(2.56%)。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控制进展,减少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可发展为重症。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2011年3-10月我科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37例经EV71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淑林  王浩 《河北医药》2012,34(3):413-414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国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 EV71),近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重症病例亦明显增多,其疫苗尚在研究之中.虽然EV71病毒导致重症手足口病感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但已有报道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系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1,2].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我科以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辅助治疗重症小儿手足口病,并观察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所感染的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1]。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1]。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重症儿童手足口病早期患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ekievirus A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1].该病好发于夏秋季,常在婴幼儿中间造成暴发流行[2],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3],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易发生死亡[4].为了探明唐山市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探讨重症病例的病原学特点,我们对唐山市2009年75例手足口重症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 HFMD)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最早在新西兰流行[1],2008年5月我国将其纳入法定丙级传染病管理,好发于春末夏初,5岁以下儿童易感,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EV71型已被公认是继脊髓灰质炎病毒被消灭后最重要的是神经病毒,能引起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等多种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供接种[2]。对于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并及早应用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无疑成为临床可采取的最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多数病例为轻型病例,预后良好,早期识别标准过于严格,可能会漏诊部分重症病例或轻型病例从重处理,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加重患者负担。笔者探讨早期识别标准,并对成本效益总体上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制定处置流程。结果检测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77例,进展至3期患儿39例,进展至4期18例,死亡3例。抽查咽拭子、大便标本56人份,病原学结果柯萨奇A组16型(CoxA16)5例(8.9%)、肠道病毒71型35例(62.5%),肠道病毒未分型16例(28.6%)。结论本院制定的处置流程,能够使手足口病重症得到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在基层医院是有效可行的。为未来本地区的类似传染病防治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8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结果418例手足口病例多发生在3岁以下,主要表现为发热及皮疹,部分病例出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血糖(GLU)升高。重症病例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重症病例治疗困难,病死率达2.9%。68例抽检病例中,EV71阳性23例,CoxAl6阳性2例,其它肠道病毒18例。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EV71,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及早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较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菌主要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其中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为了解临猗县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将2013年临猗县手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健康带菌者和轻微散发病例是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而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与患者接触时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通过被污染的玩具、食物、衣物、手、水源等间接经消化道传播,传染性强。主要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多发学龄前儿童,重症患儿可合并脑炎、脑膜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发展快,可致死。由于重症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首次就诊不易引起医师重视,使病情进展迅猛,及时识别重症病例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尤为重要[1]。我院收治的182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重症8例,经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由于EV71肠病毒可引起致命的并发症,如神经源性肺水肿,因此,对小儿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及早识别,积极配合治疗,认真做好监测和精心护理,对提高HFMD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2011年4~7月我科  相似文献   

13.
谢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81-328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我院共诊治手足口患儿96例,经精心临床与家庭护理指导,患儿均获全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是最常见的一种,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EV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重要器官损害,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千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重症患儿1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最为常见,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1]。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手足口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夏秋季多见。  相似文献   

17.
重症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振平 《河北医药》2009,31(23):3270-327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甚至死亡。为了解我市重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做到早期发现重症病例,降低病死率,我们将2009年1至6月在我市定点医院收治的58例重症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50例手足口病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博  徐辉 《河北医药》2010,32(18):2552-2553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重症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肺水肿等表现,最常见引起的肠道病毒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16型(CoxA16)、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近年来国内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本文将我院2009年3至7月收治的HFMD患儿的临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278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文姬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53-153,15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以寻求尽早识别重症手足口病、尽早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2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78例患儿均7~10d内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冲击疗法是预防重症病例发生及救治成功的关键;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易致脑干脑炎,病情凶险,普及病原体的检测对提高诊治能力、加强疾病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