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通过分析教材教会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取舍;通过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主治相互渗透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的学习思路;通过中药药理与现代药理及药物间药理作用的比较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实现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结合当前中医学本科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普遍较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对中药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通过教材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和考试模式改革等方式,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验证并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反复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改革探索,我们出版了国内首部针对中医学本科专业中药实践教学的《中药植物学》课本,目前已应用到教学。  相似文献   

3.
需求分析应用于外语教学过程在国外已有二三十年历史了,这种模式指出了如何满足外语学习者在未来的语言使用环境中交际需求的系列范畴。在教育领域,通常把了解、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称作"需求分析"。"需求"指学生、社会或其他有关方面"指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况之间的距离"。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大类:社会需求主要指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要求,而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未能对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与学生的学习期望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医学教材的发展是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改进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实践与协作能力。我们深入分析了中药学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提出创制数字化教材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将中药学主干课程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各知识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数字化教材模式。从现状分析、数字化教材制作和实施过程、应用展望等方面论述了数字化教材在中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创制。  相似文献   

5.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中药炮制实操课程多年来都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解决该问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论证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在中药炮制实操课程评价中应用的可能性,并进行了符合中药炮制学实操课程需求的OSCE考试设计。  相似文献   

6.
在中药药理课程教学中,使用"JTL教学法"对中药药理课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调整,有关教学方法的争议很多,但不管哪种教学手段,都要以加强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全面突出中药药理课程的特色,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中药药理课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高芸 《中医教育》2010,29(6):50-53
上海中医药大学结合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学生需求、课堂内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自主学习的支持体系和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语言学习与实践以及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发展相结合,从而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且难,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且课后学生并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与课程学时,我们设计了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为使其早日成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医药专业人才进行了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中医药英语教学。该文首先对导致中医药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归纳了主要原因: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没有统一的、针对性的教材,教师缺乏运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策略。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基础英语教育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应用为导向制定教材进行授课;以应用为导向建立EMP考核制度;建设优秀的医学英语教师队伍。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尽快摸索出适合我国中医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在校中医专业本科生对学习中医专业英语的需求,促进师生互动,提高中医英语教学质量。方法对修完中医专业英语课程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开展课堂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开设中医英语专业课程的必要性,不同专业英语技能的重要性,中医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差异等。共调查191人,其中七年制学生91人,五年制学生100人,在课程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对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受访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对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的教学目的及要求区分不明确。学生对学校中医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基本表示肯定,其中对专业听力和阅读最感兴趣,通过学习,在专业词汇和阅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结论中医专业英语教育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对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有关,学习语言技能和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本科阶段学生而言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方药学》是由《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既独立又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主要面向各中医药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包括康复、营养、护理、卫生管理、运动医学等)的学生.我们在课程开设的3年时间内,遇到了方剂学与中药学教学时间安排,两门课程课时分配,如何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讲授,怎样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课外学习等诸多问题,经过教学探索,教学方式上我们强调方药结合,以中药为主线,同类别的方剂为辅线,采用综合的考评方法,强调课外学习,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几种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学习方法。方法:通过阅读、积累、引用等方法,对古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借鉴、研究,从中深入研习古今中医药文献的知识。结果:正确的运用和掌握阅读文献的方法,鉴别文献的知识,积累文献的程序,是整理古文献的有效学习途径。结论: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学习,对继承和发掘中药学传统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重新制订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采用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地及市场药材商品调查,梳理当前市场丹参药材规格等级现状,提炼丹参药材商品分级的规律及核心要素,针对这些划分要素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所收集的多批次样品进行系统地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结果:产地对丹参质量影响较小,丹参的直径与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呈正相关,与丹参酮类成分含量呈负相关,与多糖类成分相关性不大,硫熏可致酚酸类成分发生变化。结论:制订了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即按产地划分“川丹参”“山东丹参”与“其他产区”3个规格,各规格项下根据直径和长度分为不同等级。  相似文献   

14.
从中药材的"一物多效"现象,分析现行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依据多效中药"定向药效成分"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研究原则提出在功能分类评价下发现"定效Q-Marker"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策略,旨在诠释中药在方剂中的选择性功效取向,准确评控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29-3434
中医防病治病的用药形式为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多为饮片)是处方药,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元素。由于某味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不同,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应以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为切入点,单味中药应该是全成分分析,质量稳定可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药质量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新方向之一。Q-marker既可以是质量化学标志物(Q-chemomarker),也可以是质量生物标志物(Q-biomarker)。研究建立良好的Q-biomarker,可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联度,同时兼顾质量控制的可操作性。当前,我国和美国药品管理部门已将生物评价方法作为中药和植物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和研究者也正在积极探索和发展中药质量生物评价方法。在此背景下,从Q-biomarker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并对相关研究实例进行综述和解析,以期为促进中药Q-marker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与发展,解决中药质量评控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适用于高职中药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训教学方案。方法:依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围绕中药性状鉴别、真伪鉴定、中药调配、饮片炮制等内容,采用分组实践、书面考察、学生互评、技能大赛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并予以实施。结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反馈积极,实训技能提高,技能比赛成绩优良。结论: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开展中药技能综合实训很有必要,且上述教学方案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从课前、课内、课后及评价方式4个方面设计课堂模式并加以实施。在效果评价上,使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使用实验组学生的拖延量表得分和满意度作为主观指标。结果证明翻转课堂对提高中药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和满意度有明显效果,但是对于改变惰性效果不够明显。本研究得出了应用翻转课堂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中药外用毒性的表现形式、特点、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外用毒性中药、常见外用方法及中毒特点、外用毒性反应及救治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外用毒性反应特点。结果:中药外用是直接将中药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使中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或经脉的疏通作用达到全身给药的效果。外用中药不经肠胃,没有首过效应,且不会引起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新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目前中药外用理论指导较少,使得一些中药外用时毒性难以控制。后续研究应以探究中药外用正确方法为主,以期降低外用毒性提高药效。结论:中药外治的毒性反应较弱,防治及救治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但中药外用缺少相对应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应补充完善,使中药外用更好地用于中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毕肖林  马世堂  狄留庆  陈志鹏  刘陶世 《中草药》2019,50(22):5591-5596
中药多以口服途径给药,药物的生物膜(如细胞膜等)通透性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转运能力,采用适当的药物渗透模型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膜渗透性评价,对明确中药活性成分吸收转运机制,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中药的剂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结了口服药物膜渗透性评价方法,并对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归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