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对挽救生命和起死回生有着特殊的功效,但因输血而引起的传播性疾病造成对病人的危害和医疗纠纷,也引起了医患双方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受血者在输血前须常规进行9项检查,作为保证医疗输血安全有效措施之一。现将2002年1月~2005年8月间共检测1,424例患者的结果作分析、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等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避免和减少因输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260例患者的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情况。结果 2007年947份血液标本,37份传染性指标阳性,阳性率3.91%;2008年1103份血液标本,51份传染性指标阳性,阳性率4.62%;2009年1210份血液标本,95份传染性指标阳性,阳性率7.85%;由此可见,传染性指标的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只有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血液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充分了解患者输血前的血液情况,才能避免院内感染,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输血在临床医学领域中有着拯救生命、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过去一些经输血途径传染的疾病时有发生。因此,临床医疗机构为了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和维护患者的健康,在患者输血前做输血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宣威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12374名备输血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  相似文献   

4.
血液传播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医学疾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都可以通过输血和手术传播。是输血和手术等医源性感染,还是在接受治疗前就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输血和手术前的检查指标进行区别。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9483例患者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输血前和术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19483例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br〉 在19483例患者中,检测样本总阳性数1606例,总阳性率5.16%,其中HBsAg阳性1242例(6.37%)、抗-HCV阳性123例(0.63%)、抗-HIV1/2阳性待复检3例(0.015%)、确诊阳性3例(0.015%)、抗-TP阳性238例(1.22%)。结论对输血前和术前患者四项传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同时对减少医院感染,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需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3198例,对其在输血前展开感染性指标如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 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 A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分析不同科室和年龄段患者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各科室HBsAg阳性率均最高,HIV阳性率均最低。各年龄段中40~60岁年龄段各指标阳性率较高。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展开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有效提高输血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强调传染性指标在输血和手术前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80例患者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等4项标志物检测。结果1380例患者HBsAg、抗-HCV、抗-TP、抗-HIVⅠ/Ⅱ阳性率分别为:7.10%、0.72%、0.43%、O%。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可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输血前患者的感染状况,避免和预防院内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检测1 249例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抗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1+2型)(抗-H I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分析其结果。结果:1 249份标本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 sA g)阳性率为19.45%,抗-HCV阳性率为1.20%,TP阳性率为1.28%,抗-H IV阳性率为0,ALT异常阳性率为14.57%。结论:输血前已感染乙型肝炎、丙肝、梅毒是严重的,明显高于自然人群的感染率,并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说明了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常规检测感染因子(九项)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于本院进行输血的患者1000例,其中男479例,女521例。在本研究中,针对选取病例在输血前实行如下的方法:检测技术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同时实验方法选用间接性的抗人球蛋白试验、谱细胞,从而进行抗体的特异性检测。结果本研究通过对1000例患者进行输血前的不规则抗体检验,479例男性患者中,有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0.2%;521例女性患者中,有7例为阳性,阳性率为1.3%,因此,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较男性高。同时,大多数的女性患者伴随有妊娠史。另外,针对此阳性结果来源的病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8例患者血清中含有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80%,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抗-C、抗-D、抗-E、抗-Ce及抗-Ec,此五种类型检出率分别为0.10%、0.10%、0.20%、0.30%以及0.10%。结论临床上在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验检测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保障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旦将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进行明确研究,将不予以对应的抗原细胞的输入,从而防止出现破坏性的输血反应或者其他风险,保障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0.
论患者手术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手术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998年10月至2007年11月经初步资料回顾与统计,对受血患者手术前作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共4692人次。结果其中男2964人次,女1728人次,年龄最大82岁,最小2岁,平均41岁,术前发现HBsAg阳性92人次,抗.HCV抗体阳性3人次,抗HIV抗体阳性4人次,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0人次。结论手术前传染性指标检测有效地防范和杜绝了输血纠纷的发生,为医疗安全、医护健康、患者早13康复做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医院11年间临床用血情况,各种成分用血的使用量和比例,探讨输血科在临床用血管理中的作用,保证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 2001 年 1 月至2011 年 12 月间医院临床用血量、用血成分比例、输血不良反应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数据分析.结果 医院临床成分用血比例不断增加,全血用量显著下降,从2006年到现在成分血使用率接近10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结论 输血科及时掌握、分析医院临床用血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严格执行输血制度,给临床提供科学合理用血措施,在临床推广成分用血、提高临床用血质量、安全输血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新生儿各项生化指标进行研究,探讨其正常指数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探讨新生儿脐血生化值及与高危新生儿比较,我院采用 HITACHI7050自动分析仪,对47名正常新生儿,25名高危新生儿脐血进行了乳酸脱氢酶等21项生化指标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检测IgA含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0例受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输血前进行检测IgA含量。结果通过对该组的300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出现5例IgA含量低于正常参考值,IgA缺乏或者低下发生率为1.7%;另外295例IgA含量为正常的参考值,IgA正常率为98.3%。 IgA缺乏或者低下的5例受血者均发生输血超敏反应,发生率为100.0%,IgA含量为正常参考值的295例受血者,出现2例发生输血超敏反应,发生率为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IgA含量的测定,能够有效的指导输血者进行正确输血,有效地降低和预防输血超敏反应情况发生,有效地提高输血安全,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60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析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种成分血的使用比例。结果 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中以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占33.7%;血浆占22.4%。结论大量输血患者在各种成分血的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5.
余加宏 《淮海医药》2014,(6):550-551
目的了解蚌埠市临床合理用血状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方法随机抽取蚌埠市范围内40家临床医院2011年5月-2012年12月共339临床输血病例,按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其它科室进行分类,并分别分析临床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合理性。结果红细胞输注的合理病例为31.5%,相对合理病例为31.5%,不合理为37.0%;不合理红细胞输注病例中内科为4.7%,外科为63.2%,妇产科为18.2%,其它科室为28.6%;血浆输注合理病例仅占24.2%;"搭配血"为67.4%,外科搭配输血占输注血浆病例的39.3%。结论蚌埠市临床医疗机构内科与妇产科对红细胞输血指征的把握较好,而外科对红细胞输血的指征把握则较差。血浆输注存在随意性,合理性较低;"搭配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医务人员(尤其外科)临床输血的理念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医院自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出血量>400 mL的大、中型手术的104例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14年7-12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51例为对照组,实施开放性输血.2015年1-5月期间符合标准的患者53例为观察组,实施限制性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014.63个单位红细胞和(2.09±1.05)个单位红细胞;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9%,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534.43个单位红细胞和(3.14±1.47)个单位红细胞;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开放性输血相比,行手术输血治疗的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不仅能明显节省血液资源,还可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为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科(广东省人民医院二区)2015年1月—2018年12月473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对象,对其血培养结果进行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47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阳性97例,阳性率20.8%。共分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90.20%,革兰阴性菌4株占3.92%,真菌6株占5.88%。链球菌属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率分别81.43%、87.30%,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79.37%,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对氯霉素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50%,克林霉素、红霉素次之,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1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占66.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4株占50%,肠球菌属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16.67%,对喹诺酮类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均未见对万古霉素、替考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三项检测在输血前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752例受血者输血前三项,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3752例标本中抗-HIV全部阴性,抗HCV阳性率为0.68%,梅毒阳性率为0.56%。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三项的检测是明确诊断,预防医患之间交叉感染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联合纤维蛋白原较单用输血治疗方案在减少临床用血量和降低费用方面是否有优势。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7),常规诊疗前提下,观察组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补充纤维蛋白原,统计2组输血量及住院期间费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输血量(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浆、冷沉淀等)除血小板外均有统计学意义,人均药品费用无统计学意义,人均住院费用、人均输血费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纤维蛋白原联合输血治疗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