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FDA目前就丙戊酸钠及相关药品增加神经管缺陷和其它重大出生缺陷,如颅面畸形和心血管畸形向医务人员和患者发布警示信息。妊娠期使用这类药品,包括丙戊酸(valproic acid,Depakene)和双丙戊酸钠(divalproex sodium)可能出现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丙戊酸钠与双丙戊酸钠2种供试品毒性的大小.方法 采用大鼠和小鼠2种动物,分别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戊酸钠和双丙戊酸钠,观察大鼠和小鼠的毒性反应症状、死亡情况、病理变化,并计算出供试品对2种动物的LD50值.结果 2种供试品对大鼠和小鼠的毒性反应症状及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但是在剂量相当的情况下丙戊酸钠的毒性反应症状比双丙戊酸钠的严重,死亡的动物数更多,LD50值更小.结论 丙戊酸钠的毒性比双丙戊酸钠的毒性大.  相似文献   

3.
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肝癌细胞株HepG2加入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1,0.3,1和3mmo.lL-1,培养24h后,MTT法测定HepG2的细胞存活;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3,0.5和1.0mmol.L-1作用HepG2细胞24h,丙酮酸法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赖氏法测定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62.5,125,250,500和1000μmol.L-1作用24h,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CYP1A1mRNA和CYP1A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0.1,0.3,1和3mmo.lL-1均显著抑制细胞的存活(P<0.05,P<0.01),且存在浓度依赖关系。双丙戊酸钠与丙戊酸钠0.3,0.5和1mmol.L-1使HepG2细胞培养液中GPT,GOT和LDH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且随浓度升高,肝酶活性进一步升高。双丙戊酸钠与丙戊酸钠62.5,125,250,500和1000μmol.L-1使HepG2细胞中CYP1A1mRNA和CYP1A2mRNA的表达水平亦逐渐升高。结论双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钠对HepG2细胞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CYP1A1mRNA和CYP1A2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丙戊酸类药物诱发肝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双丙戊酸钠、氟桂利嗪单用与合用预防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双丙戊酸钠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氟桂利嗪组(41例,A组)、双丙戊酸钠组(42例,B组)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组(41例,C组),治疗2个月后对上述3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73%及73.81%,预防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有效率92.68%,较A组、B组疗效好。结论:氟桂利嗪、双丙戊酸钠及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氟桂利嗪合用双丙戊酸钠较单独应用其中一种有更好的预防效果,但可能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2013年5月6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向医务人员和女性发布安全警告:孕妇禁用丙戊酸、丙戊酸钠、双丙戊酸钠预防偏头痛。近期的研究发现,孕妇在妊娠期间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儿童智商下降。该警告信息将被添加到药物说明书中,此外,丙戊酸类药物用于偏头痛的妊娠用药等级也将由原来的“D”级调整为“X”级。  相似文献   

6.
《中国执业药师》2010,(4):17-18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醒医疗专业人员,怀孕期间胎儿暴露于丙戊酸盐相关产品(丙戊酸、双丙戊酸钠/divalproex sodium)可导致神经管缺陷和其他严重出生缺陷的风险升高,如颅面缺损、心血管畸形。FDA和生产企业将对产品说明书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比较双丙戊酸钠与托吡酯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双丙戊酸钠组(68例)与托吡酯组(60例)。其中,双丙戊酸钠组初始剂量为125mg/d,每5d后剂量增加125mg/d,直至剂量为750mg/d后维持该剂量;托吡酯组初始剂量为50mg/d,每5天后剂量增加50mg/d,直至剂量为150mg/d后维持该剂量;两组服药持续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持续服药5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双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均能有效降低偏头痛患者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托吡酯组相比,双丙戊酸钠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强度与持续时间都显著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丙戊酸钠的副作用更小(P〈0.05)。结论双丙戊酸钠与托吡酯组对偏头痛发作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双丙戊酸钠应用效果更好、更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丙戊酸钠普通片剂和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治疗继发性全身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明确诊断为继发癫痫患者随机分成丙戊酸钠普通片剂治疗组(丙戊酸钠组,n=22)和德巴金治疗组(n=25),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脑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年。结果丙戊酸钠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54.54%,德巴金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8%(P〈0.05);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丙戊酸钠组出现较多。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继发性全身性癫痫的疗效优于丙戊酸钠普通片剂,而且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妥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均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给予单一组患者妥泰治疗,给予联合组患者妥泰联合丙戍酸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为92.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均显著优于单一组患者(P <0.05)。结论妥泰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抗癫痫疗效及不良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其抗癫痫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查阅我院2010—-2012年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的病历,收集整理资料,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抗癫痫疗效和各个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共收集114例患者监测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50—100μg/ml)有72例,其中显效和有效的有50例(占69.44%),疗效不足或疗效差与无效的有22例(占30.56%);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的有35例,其中显效和有效的有21例(占60.00%),疗效不足或疗效差与无效的有14例(占40.00%);丙戊酸钠血药浓度〉100μg/ml的有7例。服用丙戊酸钠,出现肝功能异常者4例、肾功能异常者2例、血液系统异常者4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者3例、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5例及皮肤不良反应者3例。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个体差异。丙戊酸钠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出现了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使用时应监测其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李丹  韩静静  顾剑  吴杰  宋金春  李荣凌 《安徽医药》2015,19(10):2026-2028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探讨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对该院门诊和住院部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监测结果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的1162例/次中,588例/次(50.60%)血药浓度位于50~100 mg·L -1,359例/次(30.90%)<50 mg·L -1,215例/次(18.50%)>100 mg·L -1。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及合并用药相关(P <0.05)。结论应加强和重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并实施个体化给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丙戊酸钠缓释片(心境稳定剂)与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方法,对157例患者分别进行丙戊酸钠缓释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组)和碳酸锂(碳酸锂组)治疗,其中丙戊酸钠缓释片组78例,碳酸锂组79例;观察疗程均为4周。以Young躁狂评定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丙戊酸钠缓释片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8.8%,碳酸锂组的有效率为68.4%。Young躁狂评定量表减分值的比较显示,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与碳酸锂相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均为22%,因不良事件导致脱落的发生率丙戊酸钠缓释片组(2.5%)低于碳酸锂组(7.6%)。结论 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的疗效与碳酸锂相当,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丙戊酸钠治疗不同年龄段癫痫患儿的疗效及血药浓度监测效果。方法 选择90例癫痫患儿作为试验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并进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分布情况,并评估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3岁年龄段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50μg/mL的占比与其他两组年龄段患儿相比明显升高(P<0.05);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100μg/mL)占比中,3~5岁、6~12岁年龄段患儿明显高于<3岁年龄段患儿(P<0.05)。其中血药浓度>100μg/mL的中毒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血药浓度<50μg/mL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癫痫患儿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后,其血药浓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对于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患儿而言,其治疗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故临床需结合患儿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并及时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提高丙戊酸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7年1-11月85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血药浓度分布及性别、年龄、剂型、合并用药等因素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血药浓度小于50 μg·mL-142例(49.41%),在有效药物浓度范围(50~100 μg·mL-1)为41例(48.24%),结果大于100 μg·mL-1 2例(2.35%)。本次调研中患者性别、年龄、丙戊酸钠剂型及合并用药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日剂量与血药浓度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无剂量和血药浓度相关性。结论:患者体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存在个体差异,在应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实施个体化给药, 提高药物疗效,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70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报告,记录患者姓名、年龄、体质量、丙戊酸的用法与用量、联合用药情况(合用药品及其用法与用量)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标准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丙戊酸盐类型和剂型对标准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丙戊酸镁的标准血药浓度[(9.18±3.54)μg·kg·mL-1·mg-1]大于丙戊酸钠盐的标准血药浓度[(6.76±2.54)μg·kg·mL-1·mg-1];丙戊酸缓释片的标准血药浓度[(8.38±3.49)μg·kg·mL-1·mg-1]大于丙戊酸普通片的标准血药浓度[(6.88±2.54)μg·kg·mL-1·mg-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存在明显影响,如何选择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的合理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卒中后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分布情况,为指导卒中后癫痫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2月在徐州某三甲医院接受丙戊酸钠治疗的78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血药浓度分布情况及不同因素对患者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78例卒中后癫痫患者共进行117例次血药浓度监测,66例次(56.1%)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类型、药物剂型、用药剂量及合并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性别、合并使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卒中后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率偏低,用药方案要考虑卒中类型、年龄、药物剂型、用药剂量及合并用药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甘油三酯对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按甘油三酯四种浓度(正常甘油三酯、临界甘油三酯、高甘油三酯、极高甘油三酯)分为四组,每组以丙戊酸钠浓度分为低、中、高三种水平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用回归法考察各组线性、相关性。结果 极高甘油三酯组测定的丙戊酸钠浓度线性差与正常甘油三酯组测定的丙戊酸钠浓度可比性差。结论 极高甘油三酯影响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综述脑肿瘤术后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丙戊酸钠后引起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的风险,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 通过分析药品说明书,检索并整理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丙戊酸钠导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的文献,分析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结果 说明书和现有文献均认为碳青霉烯类药物可降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因此,加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安全给药剂量研究等将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实践依据。结论 脑肿瘤术后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丙戊酸钠可降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如何实现安全联合用药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概述丙戊酸钠的合理应用,减少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国内近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明避免丙戊酸钠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总结出最佳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丙戊酸钠在血药浓度超过120μg/mL时,可出现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与服药时间、剂型及制剂质量等因素有关。结论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多种相关因素,采用个体化给药,以减少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测定已确诊为癫痫的30例患者(卡马西平组15例、丙戊酸钠组15例)的血脂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1)血脂浓度与癫痫本身无相关性;2)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和脂蛋白(a)明显增高(P〈0.05)。结论长期抗癫痫药治疗能使血脂浓度增高,需监测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