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磊 《当代医学》2016,(14):130-131
目的:分析并对比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利多卡因进行临床治疗,首次用药剂量:1.5 mg/kg。首次静脉推注完成之后则以2 mg/min的速度进行静脉泵注入。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胺碘酮进行临床治疗,经由静脉推注,推注时间要>10 min,首次用药剂量:3 mg/kg,首次静脉推注完成后则以1 mg/min的速度静脉泵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室颤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室颤发生率为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无病死病例,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要好于利多卡因,其可有效降低室颤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故可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机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利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了2014年3月—2015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用胺碘酮来治疗,对照组用利多卡因来治疗,记录并比较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2.3%),观察组的死亡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11.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9%),经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利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利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胺碘酮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  乔平  王圣  廖旺  林劲  郝一彬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33-1133,1161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58人,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在常规治疗AMI的基础上应用可达龙治疗)和利多卡因组28例(在常规治疗AMI的基础上应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胺碘酮组25例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83.3%(25/30例),总有效率为93.3%(28/30例),病死率6.7%(2/30例)。利多卡因组15例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53.6%(15/28例),总有效率为85.7%(24/28),病死率14.3%(4/28例)。两组相比,胺碘酮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两种药物治疗的病死率比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利多卡因组较胺碘酮组为高(P〈0.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相对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时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选取6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2例给予利多卡因,30例使用胺碘酮。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短期预后。结果两种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及1个月内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但胺碘酮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高于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转复心律失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胺碘酮组。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选用利多卡因可快速有效转复心律失常,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胺碘酮针与利多卡因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选取1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观察对象分成二组,其中65例给予利多卡因针,73例给予胺碘酮针。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短期预后。结果二种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及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4个月内胺碘酮针组病死率有一定降低。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选用胺碘酮针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东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2018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患者24 h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血压、PR间期、QT间期情况,心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E峰与A峰比值(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VEF和E/A明显升高,FS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宏颖  何慧芳 《中外医疗》2012,31(21):115-115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室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用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梗死合并有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可以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因其有致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在用药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并注意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9.
刘畅  赵靖凯 《中外医疗》2023,(6):140-143
目的 通过对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来为临床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5—12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接收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给药下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9,P=0.01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33)。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胺碘酮相比于利多卡因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显著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蒋达兴  丁继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3+1980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以利多卡因50mg静注,必要时15min后重复一次至利多卡因总量达150mg,继以1~3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24h。胺碘酮组以胺碘酮15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以1mg/min静脉滴注6h,再以0.05mg/min维持静滴至稳定后24h。分别判定疗效。结果: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分别为78.2%与60.9%,胺碘酮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利多卡因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增加有效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应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无效或电复律后再次复发者,改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的临床观察。方法对所选病例,静脉注射胺碘酮150~300 mg(3~5 mg/kg)加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10 min内注入,若心律失常未控制,10~15 min后重复追加注射1次(150mg/次),本文中24 h内最多追加4次。静脉注射负荷量后,以1 mg/min静滴维持6 h,随后以0.5 mg/min静脉微量泵静滴维持,在静脉用药的同时口服胺碘酮(起始720 mg/d,1周后改口服600 mg/d,2周后改200 mg/d维持。)结果6例4 h内控制;14例24 h内控制;5例48 h内控制;2例72 h内控制;6例反复电击2~4次,用药后1周内得到控制;8例死亡。总有效率33/41(8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临床上首选电复律,但经电复律后仍反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较利多卡因更为有效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临床对照设计方案,治疗组与对照组人数之比为1:1,观察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特定针刺手法和选穴,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按常规剂量静脉推注和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针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利多卡因疗效相近,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基本病因为:“心脉不畅,心神失养”;本质是“心血瘀阻,心神失调”;病属虚实夹杂证。同时确立了治疗大法为“理气通脉,养心安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凝血酶的直接抑制剂重组双功能水蛭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相关机制&#65377;【方法】 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水蛭素(HIR)结扎前(HIR 0 min)组,HIR结扎后5 min(HIR 5 min)组, HIR结扎后10 min(HIR 10 min)组,HIR结扎后20 min(HIR 20 min)组,HIR结扎后30 min(HIR 30 min)组),和生理盐水(NS)对应的各时间组,即NS 0 min,NS 5 min,NS 10 min,NS 20 min,NS 30 min,最终每组7只&#65377;观察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Evans法计量各组心梗面积及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各组缺血心肌组织的IP3R家族的三种亚型进行测定&#65377; 【结果】 水蛭素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评分较生理盐水组在结扎后5 ~ 20 min均减少(P < 0.05);IP3R家族的三种亚型均与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性;但IP3R2 mRNA在结扎后10 min及IP3R3 mRNA在结扎后10 min和20 min,HIR组较NS组下调(P < 0.05)&#65377; 【结论】 水蛭素有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IP3R2和IP3R3实现的,而并非IP3R1&#6537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AMI患者90例,参照Lown分级标准分为A组(0级)、B组(Ⅰ级、Ⅱ级)和C组(Ⅲ级、Ⅳ级、Ⅴ级)各30例,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对三组患者的血清水平进行比较并做相关性分析;同时,按照梗死发生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52例)及其他部位梗死组(38例),并对比两组CRP水平.结果:C组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B组CRP水平较之A组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梗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心梗组(P<0.05).CRP与Lown分级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CRP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发生部位的基础性参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口服胺碘酮,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室性早搏效果、心功能变化、心率、QT间期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0~12周后50例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为92.0%;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府。结论胳碘酮治疗悒性心力衰竭合并宰性早搏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王军  黄紫娟  钱斐鸿 《吉林医学》2011,(36):7659-76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率震荡(HRT)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计算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按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0例。根据HRT表现形式(异常及明显异常)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O 2.52(1.97,3.21)%、TS 0.81(0.39,1.28)ms/RR与对照组TO 1.01(0.46,1.71)%、TS 1.89(1.48,2.12)ms/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T明显异常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82.35%)明显高于HRT异常者(14.63%)(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明显异常,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后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心电检测仪记录41例心肌梗塞后病人的体表心室晚电位,并于心室晚电位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结果:室性早搏Lown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的病人和Lown分级Ⅰ Ⅱ级的病人比较,其QRST、D40显著延长而V40明显降低(P<0.05及P<0.01)。Lown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组的心室晚电位阳性检出率要显著高于Lown分级Ⅰ Ⅱ级组和未检出室性早搏组。Lown分级Ⅰ Ⅱ级组和未检出室性早搏组比较,二者的心室晚电位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心肌梗塞后心肌缺血或心脏电生理改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发快速心房纤颤 (简称房颤 )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 4 8例AMI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患者 ,静脉应用胺碘酮 ,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 ,4 8例患者用药后 1 5min、30min、1h、6h、2 4h心室率分别为 ( 1 0 7.1 7± 9.6 7)次 /min ,( 96 .0 0± 8.39)次 /min ,( 88.1 3± 9.98)次 /min ,( 79.88± 1 0 .1 9)次 /min ,( 74 .88± 9.80 )次 /min ,较用药前的 ( 1 30 .5 8± 9.1 5 )次 /min明显下降。 4 8例患者在 2 4h内均转为窦性心律 ,3例出现窦缓 ,1例为窦缓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提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的快速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古萍  梁芳  张伟  谭念玲  沈春莲 《广西医学》2011,33(3):283-28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出现QRSf 101例(A组),无QRSf 61例(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QRSf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VA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