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血液抗凝和纤溶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测原发性肺癌48例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抗凝血酶Ⅲ抗原,α2-巨球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血浆纤溶酶活活性,血浆纤溶激活抑制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抗凝活性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血液抗凝与纤溶状态异常与肿瘤期别有关,α2-巨球蛋白有突出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急性发作时及抗凝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与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分别检测PTE组(n=53)和正常对照组(n=60)患者的抗凝血酶活性(AT∶ A)、抗凝血酶抗原(AT∶ A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酶原(PIG)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E组治疗前AT∶ A活性及AT∶ Ag含量显著降低(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增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E组的t-PA、PAI-1、vWF和PIG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下降,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结论 综合测定PTE患者肺血管内皮功能及抗凝纤溶指标,可监测病情的变化,指导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究登革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所引起的凝血和纤溶分子表达变化.方法应用D2V感染生长良好的第2、3代脐静脉内皮细胞以观察内皮细胞在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分子变化.结果D2V可以显著上调内皮细胞的t-PA的表达并显著提高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和IL-6水平,而不影响PAI-1.抗IL-6抗体抑制D2V感染对内皮细胞表达t-PA和sTM的增强效应.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是D2V的靶细胞之一,D2V可以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PA和IL-6并提高血浆中sTM水平,IL-6能有效地增强D2V诱导的纤溶和抗凝分子表达,高水平的t-PA和sTM可诱导纤溶亢进和抗凝效应增强,在IL-6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渗透性升高的前提下,有助于DHF/DSS患者出现血浆渗漏、血容量丢失甚至出血.  相似文献   

5.
Pang BS  Wang C  Lu Y  Yang YH  Xing GH  Mao YL  Huang XX  Zhai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74-3078
目的 了解急性肺栓塞(PTE)患者发病后及抗凝或溶栓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7例PTE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20例)和溶栓治疗组(17例),设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S(PS)、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抗凝治疗第6天和溶栓结束后24h分别复查上述指标。抗凝治疗患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达到2.0~3.0时,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在应用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PT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结果在治疗前,抗凝治疗组PTE患者D—D、t—PA、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溶栓治疗组FrrE患者D—D、t-PA、PAI-1、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抗凝治疗组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血D—D、t-PA、PS、P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PAI-1、TM含量和AT-Ⅲ活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组应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后,血D—D、t—PA、PAI-1、PS、PC、TM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AT—Ⅲ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和溶栓治疗对于调节PTE患者体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及血管内皮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蝮蛇抗栓酶对脑梗塞患者血浆tPA,PAI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思中  李光勤 《重庆医学》1996,25(4):240-241
蝮蛇抗栓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脑梗塞具有治疗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是反映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蝮蛇抗栓酶对脑梗塞患者血浆tPA及PAI活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脑梗塞患者蝮蛇抗栓酶治疗前后血浆tPA、PAI活性来了解该药对机体纤溶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7.
检测原发性肺癌48例的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a_2巨球蛋白(α_2-MG)、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纤溶激活活性(FAA).血浆纤溶激活抑制活性(F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抗凝活性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血液抗凝与纤溶状态异常与肿瘤期别有关,α_2-巨球蛋白有突出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35例ACS患者的循环内皮细胞(CE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PL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值.结果 ACS患者的tPA、PLG及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但CEC、vWF及PAI、D-D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CEC与vWF、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vWF=0.68, rD-D=0.68,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是ACS患者凝血-纤溶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CEC、vWF及D-D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纤溶活性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纤溶活性变化,对28例SLE和21例对照以发色底物分解显色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一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以ELISA双抗体(单克隆)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发现SLE患者PAI—1活性、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伴有狼疮性肾炎、狼疮活动的SLE患者t—PA活性显著降低。为SLE患者抗凝促纤溶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各组分别采血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结果1)凝血系统指标变化:AT-Ⅲ:给药24h后明显升高(P<0.05),然后开始下降,1周时下降最明显(P<0.05);TM:给药后24h开始升高(P<0.01),1周时升高最明显(P<0.01)。2)纤溶系统指标变化:tPA:给药后24h至2周时均明显降低(P<0.01);PAI-1:给药后24h至2周时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模型动物的凝血-纤溶系统存在明显功能障碍,这可能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肺栓塞( PTE)和/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炎症机制。方法将上海市肺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老年高风险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PTE和/或DVT的患者作为血栓组;另选择同期就诊于门诊的26例低风险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入选患者的血常规、血黏度、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ESR、CR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症状无特异性,以咳嗽、咳痰、胸闷、气促为主;血栓组患者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IL-6、肿瘤坏死因子、CRP、ESR、低切和高切血黏度均值高于对照组( t=3.339、2.700、2.207、2.431、2.257、2.143、2.223、2.797,均P<0.05),PaO2低于对照组(t=4.312,P<0.05)。血栓组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低切血黏度呈正相关(r=0.437、0.624、0.429,均P<0.05);血栓组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纤维蛋白原、低切和高切血黏度呈正相关(r=0.624、0.519、0.513,均P<0.05);血浆CRP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IL-6、肿瘤坏死因子呈正相关(r=0.478、0.541、0.533、0.491,均P<0.05)。结论老年高风险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继发血栓性疾病存在显著的炎症反应;IL-6、肿瘤坏死因子可能在促进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血栓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发展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过程中各时期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将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OPD造模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每组10只.采用熏吸香烟加气管内注入脂多糖的方法建立COPD模型.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改变,用BE-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16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无肝素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另一组给予普通肝素抗凝的CBP治疗。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者行CBP治疗8 h过程中的变化,在治疗0 min,15min,1 h,2 h,8 h时留取血样5 mL。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PAI-1,D-二聚体及血清TNF-α,IL-1β水平,并比较肝素与无肝素透析两组间的差别。结果:MODS患者PAI-1及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BP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浆PAI-1呈下降趋势,D-二聚体呈上升趋势。血浆PAI-1水平在肝素组下降更为明显,与无肝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变化量与肝素用量呈负相关(r=-0.74,P<0.001)。结论:MODS患者分泌PAI-1增加,D-二聚体升高。CBP治疗可减少PAI-1的分泌,D-二聚体进一步升高,肝素能抑制PAI-1的分泌。  相似文献   

14.
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癌伴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例伴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伴发肺血栓栓塞3例(1例同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于肺癌确诊前2-6个月。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6例)。结论:血栓栓塞性疾病可伴发于肺癌,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腺癌,原因可能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化疗及化疗过程中补液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73例(观察组),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FIB、D-二聚体及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P<0.05),而Ⅲ、Ⅳ期患者AT-Ⅲ水平低于Ⅰ、Ⅱ期(P<0.05)。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以及AT-Ⅲ的水平可作为肺癌进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定髋部骨折患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评价其在术后血栓中的预防、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79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22例术后血栓为VTE组;57例无血栓者为非VTE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AT、D-D水平.结果 VTE组及非VTE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D-D水平在术前及术后12 h均有显著异常(P<0.05);抗凝治疗后VTE组与非VTE组AT、D-D水平比较自显著异常(P<0.05).结论 通过动态监测骨折手术患者的AT、D-D水平对于术后VTE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血浆水平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方法 87例肺动脉血栓栓塞(PTE)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分为2组:合并DVT患者52例,未合并DVT患者35例,同期入选性别、年龄匹配对照者8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PAI-1和t-PA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PAI-1基因型。结果未合并DVT组t-PA明显降低,PAI-1明显升高,与合并DVT组、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DVT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中,无论何种基因型,未合并DVT组的PAI-1血浆水平均最高。在4G/4G基因型和4G/5G基因型中,未合并DVT组与对照组和合并DVT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合并DVT的PTE患者存在明显的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8.
血浆D二聚体联合PAI-1诊断COPD合并PTE的ROC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COPD合并PIE组和COPD组患者血浆PAI-1、DD含量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PAI-1、DD诊断COPD合并PTE时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同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COPD合并PTE组PAI-1、DD水平明显高于COPD组以98.5ng/L、1.85mg/L为阳性界点,PAI-1、DD两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85.6%,两者联合检测敏感、特异性明显高于PAI-1或DD单项(P〈0.05)。结论PAI-1、DD及两者联合检测对于COPD合并PTE的有诊断价值,尤其是联合检测对COPD合并PT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