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酸和叶酸预防与治疗肠道疾病及其分子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酸和叶酸是酪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人体内丁酸的血清半衰期仅仅6min.肠道菌群合成的叶酸量是人从食物中摄取的叶酸量1.5倍.产丁酸和叶酸的肠道菌群足以影响人体丁酸和叶酸的供应、吸收及代谢等生理状态.酪酸梭菌产生的丁酸能抑制去乙酰化酶活性、产生的叶酸参与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二者各自起到了调节宿主的基因表达,预防和治疗肠炎、肠癌等肠道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难以控制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亚洲国家的IBD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我国.最近的研究中发现IBD患者体内存在肠道产丁酸菌数量和构成的改变,提示产丁酸菌与IBD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联系.本综述着重介绍了产丁酸菌通过产生丁酸及丁酸盐发挥的抗炎作用,以及Roseburia intestinalis,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和Clostridiumbutyricum三种产丁酸菌通过菌体本身的结构和免疫特性发挥的抗炎作用.这些机制的发现可为防治IBD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肠道产丁酸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2017年8月确诊的4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本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体检健康老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老年肺癌组和对照组肠道产丁酸菌表达水平。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培美曲塞+顺铂方案进行化疗,对比化疗前后肠道产丁酸菌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组的肠道产丁酸菌普拉梭菌、柔嫩梭菌、梭菌组1、直肠真杆菌、Atopobium cluster-specific primes、Roseburia spp. and E. rectale、ClusterⅣRuminococcus spp、Clostridial cluster Xl V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肺癌组化疗后的肠道产丁酸菌普拉梭菌、柔嫩梭菌、梭菌组1、直肠真杆菌、Atopobium cluster-specific primes、Roseburia spp. and E. rectale、ClusterⅣRuminococcus spp、Clostridial cluster Xl Va表达显著低于化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肠道产丁酸菌产生减少,化疗后肠道产丁酸菌产生显著低于化疗前,肠道微生态化失调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易发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特征为非酒精性因素所致的肝脂肪变性,其发病机制、疾病演变过程以及治疗和预防都逐渐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关于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近来也有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与NAFLD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多种机制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如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胰岛素抵抗以及减弱肝线粒体氧化应激等,研究丁酸与NAFLD疾病发病的关系有望为NAFLD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研究发现丁酸的添加有助于缓解UC.已有研究表明丁酸可能通过促进组蛋白乙酰化或者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Rs)进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途径抑制炎症基因表达.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现丁酸抑制UC的主要机制是,首先丁酸可以激活GPRs,进而激活其下游的信号通路,影响炎症因子表达,对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迁移产生影响;其次丁酸也可以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保证肠道的屏障功能;丁酸也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T细胞凋亡,促进肠道抗菌肽的分泌.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了丁酸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以及丁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应用,为丁酸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机制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有无抗生素预处理条件下,丁酸梭菌对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抗生素+DSS组、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每组6只。采用四联抗生素(氨苄西林1 g/L、新霉素1 g/L、甲硝唑1 g/L、万古霉素0...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NAFLD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研究发现,丁酸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SCFAs)在基因调控、免疫调节、肿瘤抑制、肠道黏膜屏障调节、氧化应激减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丁酸可缓解NAFLD,本文就丁酸参与NAFLD发病的主要机制及其在NAFLD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能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乳酸杆菌联合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无特殊处理;模型组:饮用DSS造模;阴性对照组:仅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用巴柳氮(40mg/ml)灌胃;乳酸杆菌组:DSS造模+2×1010/ml乳酸杆菌菌液灌胃;丁酸梭菌组:DSS造模+2×108/ml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合用组:DSS造模+(2×1010/ml乳酸杆菌菌液+2×108/ml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EMAP-Ⅱ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EMAP-Ⅱ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对EMAP-Ⅱ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黎文华 《胃肠病学》2010,15(7):436-43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甚至全结肠和末端回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但其癌变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均证实丁酸对结直肠癌具有化学预防作用。本文就UC的癌变机制、丁酸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及其与UC相关结直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的检测在糖尿病酮症诊断中的一致性、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215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非酮症组52例,糖尿病酮症组患者163例,包括单纯酮症患者125例,酮症酸中毒患者38例。同时进行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的检测,并对酮症组患者治疗后复查,直至酮症消失,观察治疗过程中两者的变化情况,共计观察309例次。结果非酮症组有13.5%的患者β羟丁酸增高;309例次的检测中,共计65次尿酮体与血β羟丁酸结果不统一,其中非DK组有7例尿酮体为阴性而血β羟丁酸为阳性。DK组共58例次不统一,其中49例次表现为尿酮体转阴,而血β羟丁酸仍为阳性,9例次表现为尿酮体为阳性,而血β羟丁酸为阴性。结论单纯尿酮体检测对糖尿病酮症的诊断有一定漏诊率,血清伊羟丁酸对糖尿病酮症的检测更敏感,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