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X -刀治疗脑多发转移瘤的疗效及手术前的处理。方法 :对 33例患者的 94个肿瘤进行治疗 ,每例肿瘤数目 2~ 7个 ,平均 3.8个。病变体积 1.5cm× 1.0cm× 1.0cm~ 5cm× 5cm× 4 .5cm。处方剂量 2 4~ 30Gy,周边剂量 13~ 2 2Gy。结果 :术后 1.5~ 2月神经影像学复查 ,显示 78个 (84 .0 4 % )肿瘤消失 ,10 .6 4 %肿瘤缩小 ,6 .38%肿瘤保持稳定。随访4月~ 2 .5年 ,2 9例 (87.88% )患者存活。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X -刀治疗脑多发性转移瘤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脑转移瘤是发病率高、临床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的颅内常见恶性疾病,特别是其中的难治性脑转移瘤(大体积、多发、复发的转移瘤)常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预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与常规治疗方式相比具有精准度高、单次照射剂量大、对周围组织损伤低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脑转移瘤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SRS治疗难治性脑转移瘤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泌乳素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实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γ刀和X刀的结构、物理剂量特性及照射技术。采用等中心直线加速器为基础的非共面多弧聚束照射及动态旋转照射的X刀技术,其剂量分布可以与γ刀的剂量分布媲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放射生物学反应与常规放射治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精确定位、精确照射对病变靶区实施单次大剂量致死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及其应用胡孝林林光财王所亭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γ-刀和X-刀)的问世,给各医院的神经外科和放射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立体放射外科是当今一流的高科技成果之一,它的推广应用,标志着医院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伽玛刀放射外科手术(γ刀)可作为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对垂体大腺瘤术后残留或复发也是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海军总医院1997年12月~2001年11月共治疗垂体腺瘤317例,其中微腺瘤和小腺瘤129例,大腺瘤和巨大腺瘤76例(有13例资料不全未包括在分析中),术后残留或复发腺瘤99例。本文主要对微小腺瘤和大腺瘤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I在脑转移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有重要作用。原发灶状况、脑转移瘤的体积、立体定向放疗前后是否加全脑放疗、一般状况评分、回归分割分析(RPA)分级、是否存在颅外转移等是影响脑转移瘤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单纯立体定向放疗逐渐成为脑转移瘤治疗的主流.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实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γ刀和X刀的结构、物理剂量特性及照射技术。采用等中心直线加速器为基础的非共面多弧聚束照射及动态旋转照射的X刀技术,其剂量分布可以与γ刀的剂量分布媲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放射生物学反应与常规放射治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精确定位、精确照射对病变靶区实施单次大剂量致死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MRI在脑转移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有重要作用。原发灶状况、脑转移瘤的体积、立体定向放疗前后是否加全脑放疗、一般状况评分、回归分割分析(RPA)分级、是否存在颅外转移等是影响脑转移瘤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单纯立体定向放疗逐渐成为脑转移瘤治疗的主流,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11.
大型垂体腺瘤经蝶显微外科切除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大型垂体腺瘤(LPA)经蝶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作者对1520例LPA以颅骨X线平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采取经蝶入路、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术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264例(83.2%)获全切除,195例(12.8%)达次全切除,余61例(4.0%)系哑铃型或纤维性腺瘤,仅获部分切除。手术后2例(0.1%)死亡。1240例进行平均3.5年随访观察、有1219例(98.3%)视力损害获得了恢复,仅21例(1。7%),但未见恶化;术前有视野缺损的1226例,术后1186例(96.7%)明显改善,40例(3.3%)无变化,作者认为,除了纤维性或哑铃状LPA外,对大型或巨大型垂体腺瘤取经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视神经和视交叉获得迅速而充分的减压。  相似文献   

12.
椎管肿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管肿瘤有效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 192例椎管肿瘤患者的诊治方法及预后。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 ,肿瘤完全切除 16 2例(84 4 % ) ,次全切除 18例 (9 4 % ) ,12例 (6 3% )行肿瘤大部分切除加椎管减压术。本组治愈 16 3例(84 9% )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 2 7例 (14 1% ) ,无变化 2例 (1 0 % ) ,无手术死亡。结论 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环节 ,影像学检查和显微外科手术则是其关键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CT引导立体定向组织内照射治疗脑肿瘤4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顺铂作为放射增敏剂治疗28例恶性肿瘤的初步结果.所有病例都有肿瘤客观反应.完全缓解率74.1%,部分缓解率25.9%.肺癌17例,完全缓解64.7%,部分缓解35.3%.虽然病例数不够多,但取得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骨髓功能抑制.但肾功能无损伤.顺铂伍用放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作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侵犯颈动脉的外科治疗术式。方法:对9例肿瘤累及颈动脉病人,在经术前严格颈动脉压迫训练和检查后切除受累的颈动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9例病人术后除一例短时间出现脑缺血症状外,余无明显脑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切除受累的动脉及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对Wistar大鼠垂体细胞在6孔板中进行原代培养,在培养第4天时,用高场强EMP模拟源(场强为6×104 V/m,脉冲上升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2min内辐照5次.并于辐照后0(即刻)、1、6、12和24h应用中生公司生化检测试剂盒测定培养上清中LDH、AST、CHE、K+、Na+浓度,探讨电磁脉冲对垂体细胞损伤的机制.结果表明,电磁脉冲辐照后即刻就可引起培养上清LDH和CHE明显升高;辐照后1和6h培养上清中LDH、AST、CHE、和K+明显升高;辐照后12h培养上清中LDH、AST和K+明显升高;辐照后24h所有上述指标基本恢复.结果提示,电磁脉冲辐照后可引起大鼠垂体细胞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6MV X 线照射5例健康成人离体血研究淋巴细胞微核与剂量间的关系,发现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可各配以回归方程 Y=6.6896×10~(-3)+1.2959×10~(-2)D~2及 Y=7.3906×10~(-3)+1.0824×10~(-2)D~2,其 R~2值分别为O.9948及0.9976,有较好的拟合度,可作为预测受照剂量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82年至1989年应用胃粘膜瓣式贲门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0例,效果满意,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其手术方法:(1)左第7肋间开胸,解剖食管管下段,切开膈肌、食管及贲门半游离,食管下段左侧纵形全层切开5cm(食管狭窄段消失为止),胃壁切开1.5cm,计6.5cm。(2)将胃创缘底浆肌层先做结节缝合,创缘与胃底的针距两端的4cm,中间2cm,缝成回腔内突出的粘膜瓣。(3)食管创缘与胃底浆肌层先做结  相似文献   

19.
髂内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经病理证实的24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髂内动脉造影表现及灌注治疗的结果。24例中卵巢癌5例,宫颈癌18例,宫体绒癌1例。治疗前常规行双侧髂血管造影,抗癌药物用顺铂(50~80mg/m~2)和丝裂霉素(8~10mg/m~2),每2~3周灌注一次,3~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果为盆腔肿块和局部病灶缩小50%以上者19例,缩小但不足50%者4例,病灶无明显变化者1例。作者认为,盆腔动脉造影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髂内动脉灌注对晚期妇科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并能减轻化疗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皮肝穿刺博来霉素腔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经皮肝穿刺博来霉素腔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随机选择肝血管瘤患者20人,局麻下经皮肝穿刺至瘤腔,将博来霉素直接注入,每周一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100%,治愈率100%;25%的患者出现发热、 腹胀等轻微并发症。本方法避免了开腹手术,创伤小,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病人易于耐受,费用低廉,是有效的治疗肝血管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