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是影响AMI预后的主要因素和AMI后患者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本院于2003年5月~2009年8月应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AMI后室性心律失常5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极高,是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猝死的主要原因.监护室护士是主要观察和抢救措施实施者,需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和重点监护内容,以及早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对于成功抢救患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室应变功能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9例AMI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常规超声参数及右室游离壁整体纵向峰值应变(RV-GLS)。于AMI后每个月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监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为随访终点,共随访12个月。根据AMI后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因心律失常而入院或死亡,将患者分为发生事件组121例和未发生事件组318例。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RV-GLS对AMI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事件组年龄和Killip分级均大于未发生事件组,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RV-GLS及左室射血分数均低于未发生事件组(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V-GLS是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OR=1.13,95%CI:1.01~1.86,P=0.005)。结论 RV-GLS是AMI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准确评估AMI患者右室功能有助于临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磺脲类药物(SU)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住院死亡、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6年10月因AMI住院的24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不同SU均不是影响住院死亡率的独立因素(P>0.05);不同SU组间总心律失常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SU对2型糖尿病AMI的近期预后影响既无差异,也不增加心血管危险。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主要死因是室性心律失常和泵衰竭。随心肌梗塞面积增大,室性心律失常和泵衰竭发生率也增高。虽然冠心病监护技术和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泵衰竭的死亡率却变化不大,抢救缺血心肌可降低AMI  相似文献   

7.
梁勇  覃为理 《临床荟萃》1996,11(13):F003-F003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且是引起室速、室颤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70例AMI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目的是分析体表ECG的QTd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卫青艳 《护理研究》2012,26(21):196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心肌严重缺血和坏死。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AMI主要死因是室性心律失常。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方法,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观察 76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以探讨AMI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AMI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故QTd可作为预测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9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30例,未发生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62例,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位置(下壁)、病变位置(右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0级)、发病至急诊PCI时间(≤6 h)为影响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梗死前心绞痛为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81例AMI患者QTd,QTcd睾室性世箜失常竺苎至磊况:并写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的QTa、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交感神经活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交感神经活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 70例AMI患者及 60例正常人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肾素活性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MI早期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衡 ,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 ,高危室早组NE、E、PRA、AngⅡ明显高于低危室早组 (P <0 .0 1) ,2 4小时内死亡者均发生在高危室早组。结论AMI早期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是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价急救与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 23例临床治愈,13例明显好转,4例因大面积梗死抢救无效死亡.其中3例在入院72 h内死亡,有2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心源性体克,1例于入院18 d时合并肺部感染死亡.AMI并发心律失常与年龄并无明显相关性,AMI并发心律失常并不受年龄因素影响.结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顶点至T波终末段(Tp-Te)的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接受治疗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病情分为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两组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前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蛋白I(CTnl)]、心率变异性[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RR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RR间期的百分比(PNN50)]的差异,分析AMI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心功能指标和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c、Tp-Te/QT较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长;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SV、LVEF低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NT-proBNP、CTnl水平高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SDNN、SDANN、RMSSD和PNN50水平低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MI患者的Tp-Tc、Tp-Te/QT与NT-proBNP、CTnl水平呈正相关,与SV、LVEF、SDNN、SDANN、RMSSD和PNN50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AMI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研究性别、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梗死前有无心绞痛、是否行溶栓治疗、梗死范同、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25例和非糖尿病组70例,男性分别为76%、87.14%,女性分别为24%、12.86%;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60%、34.29%,吸烟发生率分别为40%、62.86%(均P〈0.05);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21.43%,病死率分别为36%、12.86%(均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52%、24.29%(P〈0.01)。结论糖尿病组AMI女性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糖尿病组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非糖尿病组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组AMI患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傅向华  汪雁博  王学超 《临床荟萃》2011,(17):I0001-I0001
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谈“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杨杰孚教授首先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在AMI急性期,缺血及再灌注均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但两者预后有较大差异,因此治疗前要对缺血及再灌注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区别。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是胸痛等症状缓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心电不稳定,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1]>将24 h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紧急临床处理的临床症候群称交感电风暴.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加强临床观察与严密监护,及早发现,及时救治,可有效地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与QTc间期延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建华  张立法 《临床荟萃》1996,11(7):291-292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急性心肌梗塞后伴QTc间期延长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本文总结了我院6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与QTc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心率变异(HRV)分析作为无创伤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新手段,揭示了心脏节律变化的一些特征规律。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受到重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AMI)后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34例AMI后短程HRV进行分析,寻找HRV与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及作为测手段可靠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1995年~1996年住院AMI34例,选择无糖尿病、高血压及甲亢病史。删除应用洋地黄、β阻滞剂、阿托品及异丙肾等药物的患者。分成发生组(21例),无发生组(13例)。 1.2 方法:(1)仪器:HSD-LP20采样机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