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吴海挺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2015,28(11):1000-1005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中和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49.1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L3-L5 7例,L2-L4 1例,L4-S1 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L3-L5 10例,L2-L5 4例,L2-S1 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和(或)间歇性跛行症状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65个月,平均50.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5±0.70和1.29±0.89,ODI为(25.10±6.52)%,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升高,椎间活动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能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对邻近节段影响小。Dynesys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何升华  利锦  赖居易 《中国骨伤》2021,34(11):1010-1015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PE-TLIF治疗的37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0~68(45.62±13.57)岁;体质量指数19.5~28.8(24.33±3.51)kg/m2;病程18~48(27.18±6.6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8~171(120.74±41.19)min;术中出血量为61~102(85.26±25.44)ml;术后引流量为35~98(40.75±12.17)ml。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神经损伤2例,疼痛加重4例,内固定松动1例,椎间隙不融合1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在实际临床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间盘分流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测定尼龙线分流虹吸管作用的距离;动物椎间盘内置入尼龙线,其尾端埋于肌肉中,组织学检查尼龙线的生物相容性。15 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局麻下行腰椎间盘分流术(应用特别设计的工具将尼龙线置入腰椎间盘内),L3-4 1 例、L4-5 6 例、L5S1 7 例、L3-4合并 L4-51 例。术后 1 周、3、12 和 24 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通过尼龙线可将乳酸溶液的 pH 值从低于 4.0 调高至 7.14;体内实验表明绵羊椎间盘置入尼龙线后,椎间盘内蛋白多糖的含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且尼龙线周围无炎症反应。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腰椎间盘分流术,无手术并发症。术后 2 年随访,患者 VAS 评分与 ODI 评分均有明显下降,VAS 改善率达 79.16%±12.33%,ODI 改善率为 77.42%±12.20%;X 线片示术后2 年椎间盘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 示根据改良 Thompson 分级,分流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无加重,10 例患者髓核信号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结论 经皮腰椎间盘分流术能够明显缓解腰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具有创伤小,风险低的优点,有望成为临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4月—2020年1月,采用改良PEID治疗L5/S1节段LDH患者35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术中出血量为5~20(12.6±3.2)mL,手术时间为39~89(67.1±11.3)min,住院时间为2~5(3.1±0.7)d。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疗效优2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4%。所有患者未见神经根损伤及硬膜撕裂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PEID治疗L5/S1节段LDH,能够经穿刺点直达突出椎间盘,避免硬膜囊挤压,减少马尾神经损伤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通过骨性隧道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9~71(58.55±7.16)岁;受累节段L3,4 7例,L4,5 24例,L5S1 11例;改良游离髓核分型A1型3例,A2型6例,B1型8例,B2型8例,C1型6例,C2型11例。42例中采用经椎弓根入路22例(经椎弓根入路组),A2型6例,B2型6例,C2型10例;经椎板入路20例(经椎板入路组),A1型3例,B1型8例,C1型6例,B2型2例,C2型1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69~105(88.29±9.85)min;无神经血管损伤、硬脊膜撕裂等术中并发症出现。其中经椎弓根入路组1例患者因出现局麻不耐受,后经全麻椎板入路摘除。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4(13.71±3.5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随访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2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出现腰椎骨折、术后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可根据改良游离髓核分型,进行术前精确靶点预估,选择合理骨性隧道入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 19例,L114例,L2 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 mm,高于对照组(17.16±2.91) 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要点,评价并探讨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2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72(59.6±9.5)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退变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9例;22例为单节段融合,2例为双节段融合;单节段融合的节段L2,3 1例,L3,4 3例,L4,5 18例,2例双节段融合均为L3,4及L4,5。该技术主要包括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穿刺及椎间孔镜下减压、椎间隙处理及取自体骨植入、融合器植入并撑开,以及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 d及1、3、6、12、18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评估内植入物稳定性及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单节段融合手术时间(192.3±22.7)min,双节段融合(272.5±24.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节段<50 ml,所有患者未输血。术前VAS(7.4±1.1)分,术后改善至(2.3±0.8)分(t=-19.65,P<0.000 5);术前ODI(41.2±3.3)%,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2.3±2.5)%(t=-35.76,P<0.000 5)。术后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于对侧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出现经皮螺钉置入相关神经症状,予拆除该侧钉棒内固定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清创缝合术后好转。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融合器及钉棒系统的移位和松动,14例出现融合迹象。

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其远期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访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手术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 MSLD)与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特点与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 9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MSLD组与 MED组各 450例, 术后分别平均随访 36个月和 3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病例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 天数及恢复情况。结果 MSLD组及 MED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3.8±1.1) cm和(2.4±0.7) cm, 手术时间分别为(51.0±14.2) min和(62.0±16.3) mi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35) ml和(106±43) ml, 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 MSLD组及 MED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改善率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SLD组硬脊膜撕裂、急性竖脊肌血肿、神经根及马尾损伤等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 MED组(P< 0.01)。两组均未出现定位错误、大血管损伤和术后感染。结论 MSLD与 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但 MSLD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学习曲线短。  相似文献   

10.
陈国兆  王黎明  沙卫平 《骨科》2020,11(4):293-298
目的 探讨双侧穿刺序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双侧穿刺序贯PVP治疗的Kümmell病病人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61~85岁(平均71岁),病程为2~10个月,病椎:T11 3例,T12 6例,L1 13例,L2 5例,L3 3例。收集比较病人术前、术后2 d、1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基于病人X线片评估伤椎术后的椎体高度、矢状位Cobb角。结果 30例病人获得12~15个月的随访,平均13.3个月。未见穿刺部位感染、内植物感染、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椎前血管损伤、骨水泥松动或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生邻椎骨折或伤椎再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为(5.85±0.57) ml,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3例为椎体前方少量骨水泥渗漏,2例为上位椎间隙渗漏,病人术中术后未诉明显不适,未予处理。术后2 d、1个月、12个月的VAS、ODI、伤椎Cobb角均明显降低,伤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ODI、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侧穿刺序贯PVP的操作创伤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病人术后恢复快,随访临床疗效满意,是Kümmell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神经根管探查、减压术治疗有根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36例有根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在椎间盘镜下行神经根管探查、减压术,对比术前与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36例在神经根管探查时均发现存在神经根管狭窄,对神经根有明显的压迫,神经根活动度<1 cm,进行神经根管减压后,神经根压迫解除,神经根活动度>1 cm.手术时间(61.7±5.6) min,出血量(60.0±9.7)ml,术后住院(3.5±0.5)d.36例随访6 ~29个月,平均17.5月:术前ODI评分(72.3±6.2)分,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21.2±8.6)分(t=49.204,P=0.000);术后6个月VAS评分(3.3±0.1)分,显著低于术前(7.7±0.8)分(t=-141.496,P=0.000).结论 椎间盘镜下神经根管探查、减压术可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显著缓解神经根性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两种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cecromy,PELD)治疗的3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PETD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0~65(44.70±12.08)岁;L_(1,2)节段5例,L_(2,3)节段6例,L_(3,4)节段8例;中央型突出6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突出移位5例。PEID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5~55(42.23±12.09)岁;L_(1,2)节段3例,L_(2,3)节段4例,L_(3,4)节段6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突出移位3例,脱垂游离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和6个月时VAS、ODI,并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PETD组随访12~24(15.80±3.48)个月,PEID组随访12~30(16.70±4.66)个月,但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的病例。PETD组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PEID组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PETD技术更适合于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轻度移位的患者,PEID技术对于脱垂游离型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对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55.14岁;L_(3,4)8例,L_(4,5)61例,L_5S_118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进行减压手术。术前,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采用VAS、ODI进行评估,并采用MacNab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8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前及术后3、6个月,VAS评分(评分表按mm计算,总分为100分)分别为63.88±8.56、13.22±8.24、6.83±9.43;ODI评分为59.96±12.60、9.08±10.55、5.64±6.84,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41例,良30例,可7例,差9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如果适应证选择恰当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黄韧带肥厚或者合并一些骨化狭窄的患者,则不能充分减压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骶神经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11月应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3年的178例腰骶神经根病患者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22~73岁,平均48.2岁.狭窄部位:L2,34例,L3,4 17例,L4,5 49例,L5S1 55例,双节段37例,三节段及以上病变16例.依据神经根走行及神经根管解剖特点,结合Lee等对神经根管的入口区、中间区及出口区三分区理论,对神经根的受压部位行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术后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cnab标准评定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5±10) min;术中出血量10~150 ml,平均(50±20) ml.术前、术后2周、6、12、36个月ODI分别为62.33%±8.70%、26.40%±10.30%、23.80%±10.30%、27.10%±9.90%、33.00%±8.90%,VAS分别为(7.20±1.23)分、(1.56±1.17)分、(1.19±1.43)分、(1.16±1.32)分、(1.26±1.17)分.Macnab评价优良率,术后2周为91.0%(162/178),术后6个月为88.2%(157/178),术后12个月为84.8%(151/178),术后36个月为83.7% (149/178).结论 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骶神经根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38~62岁,平均(53.3±7.6)岁。T12 5例,L1 6例,L2 2例。所有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采用侧前方入路,术中切除病椎及其上、下椎间盘,保留邻椎骨性终板,置入合适大小的人工椎体,并利用其良好的可延伸性进行主动撑开矫正后凸畸形。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28个月的随访,平均(18±5.5)个月。随访12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33.9°±7.2°(22°~5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7.3°±4.8°(2°~16°),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4±0.9)分(5~8分)降低至平均(1.5±0.8)分(0~3分),ODI由术前平均50.5%±10.8%(38%~78%)降低至平均10.9%±4.9%(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人工椎体撑开的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具有矫正角度大、对神经干扰少、损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势,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与临床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特征及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行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1~73(48.8±10.1)岁,随访时间8~48(21.8±10.3)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手术相关资料,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评分,末次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4例均以单侧下肢剧烈放射痛为主要症状,术前症状持续时间0.33~84个月。椎间盘突出位于L4,5的7例,L5S1的27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MSU分区,31例位于B区。所有病例术中证实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26例神经根明显红肿。手术时间30~80(43.5±9.5) min,术前VAS评分(8.1±1.3)分,ODI评分(31.8±6.7)分;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1.1±0.3)分和(0.7±0.4)分,ODI分别为(5.3±2.1)分,及0~10分,中位分值2分,术后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末次随访进行Macnab疗效评定,优28例,良6例。在随访期内仅1例出现椎间盘突出原位复发。结论: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单侧下肢剧烈放射痛为主要症状,往往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突出髓核一般仅卡压神经根出硬膜段,局部炎症重。对于此类患者,薄层CT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此类患者,症状缓解迅速,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岁;L_(2,3)1例,L_(3,4)3例,L_(4,5)12例,L_5S_19例。术前、术后1周、1年进行采用视觉摸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的腰痛、腿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2个月。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8.6 min。术后无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复发病例。术前、术后1周、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8±0.5、2.5±0.4、0.9±0.2;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1±0.6、1.5±0.4、0.7±0.6;腰椎ODI评分分别为69.2±1.8、22.5±4.7、10.2±2.4,各项目三者之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L_(2,3)2例,L_(3,4)3例,L_(4,5)28例,L_5S_113例;中央型5例,旁侧型34例,极外侧型7例。病程5~87个月,平均13.4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未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210 min,平均153.6 min。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病例。VAS评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0.7和2.2±0.6,较术前的7.3±1.2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3.5±2.4)分和(22.10±9.26)%,均较术前的(13.2±2.8)分和(69.12±13.15)%,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结果 ,优30例,良14例,可2例。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间盘复发及翻修病例。结论:椎间孔TESSYS技术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二次注射骨水泥治疗术中骨水泥弥散不良的Kümme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Kümme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术中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骨水泥注射,男1例,女15例;年龄63~82岁,平均72.7岁;T_(10)1例,T_(11)1例,T_(12)3例,L18例,L_21例,L_32例。观察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伴有椎体裂隙骨折椎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矫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4.1个月。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分别为72.3±12.1、56.8±5.0、12.1±5.3,术后2 d较术前、末次随访较术后2 d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8±0.6、3.0±0.4、2.4±0.7,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改善(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分别为(37.8±5.4)%、(4.7±1.4)%、(4.9±1.5)%,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裂隙椎Cobb角分别为(15.1±2.0)°、(4.4±2.2)°、(4.8±2.4)°,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骨水泥渗漏3例,无肺栓塞及神经损伤发生,邻椎骨折发生4例,手术后随访无手术椎再塌陷发生。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Kümmel病,首次骨水泥注射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补救骨水泥注射,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椎再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20.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镜TESSY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治疗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12例;年龄30~55(35.2±6.4)岁;L3,46例,L4,522例,L5S110例。使用德国Joimax GmbH公司椎间孔镜,局部麻醉,透视下双侧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应用4级扩张导管逐级完成椎间孔扩大成形,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双侧置入椎间孔镜,摘除突出髓核,直至神经根完全松解。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3、6、12个月的双下肢疼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应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6例患者手术顺利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1、3、6、12月的双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3个月与术后6、12个月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双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14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结论:运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从双侧摘除突出髓核的同时能够充分对神经根进行减压,可以有效应用于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