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人胎初级视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6~38周人胎儿初级树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16周时,含Calbindin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室带、脑室下带和中间带深部,其他皮质带散在存在。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细胞大多跑体较大,胞浆和胞核均含阳性产物,而其它皮质带细胞胞核常不染色。19周时,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含Cal-bindin神经元明显减少,仅存在极少量,其它皮质带含Calbindin神经元的状况类似16周。21周时大多数含Cal-bindin神经元位于Ⅴ、Ⅵ层。以后,随着服龄增大,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逐渐依次出现于Ⅳ、Ⅲ和Ⅱ层,遵循皮质神经元从深至浅的发育规律。这些神经元的形态也由以双极细胞为主发育成以多极细胞为主,染色逐渐加深,突起逐渐增长。在19~28周,皮质Ⅰ层的一些Cajal-Retzius细胞和水平纤维亦表达Calbindin。本实验中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于发育早期在皮质增殖带的出现,提示Calbindin在皮质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胼胝体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发育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培建 《解剖学报》1998,29(1):50-52,I008
为探讨胼胝体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育的相互关系,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摘除左侧眼球、右侧眼球、双侧眼球及正常对照4组,用电镜法对胼胝体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发育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同期胼胝体有髓,无髓经纤维中的线粒体等超微结构的形态变化与视皮质17区神经元中线粒体等变化的程度相似;(2)胼胝体及视皮质17区神经元的发育均依赖于视觉传入冲动的刺激。(3)胼胝体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人胎(19—38周,共26例)视皮质17区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及发育。结果证明该区含VIP神经元在受精龄第21周开始出现微弱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皮质Ⅰ—Ⅵ层均可见,但以深层Ⅴ—Ⅵ层明显,以后在Ⅱ—Ⅳ层明显增多。而且主要分布在Ⅱ—Ⅵ层。含VIP神经元有双极和多极两种,大部分是双极神经元。阳性神经元刚出现时突起短,随胎龄增长突起延长并分支。第Ⅵ层阳性神经元刚出现时胞体小,随胎龄增长(从24—38周),胞体体积明显增大,而核的比例变小。除第Ⅳ层阳性双极神经元在单位面积内的数目从36—38周有所下降外,该层阳性多极神经元数目及其他层(Ⅱ、Ⅲ、Ⅴ、Ⅵ层)阳性神经元数从24周到38周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28周人胎树皮质17区和18区含CALBINDN(CB)及含PARVALBUMIN(PV)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发现,17区会CB及台PV神经元的数量均较18区者多得多,而且与18区比较,它们还可见于皮质较浅的层次,使 17/18区交界处明显可辨.结合我们对人类新皮质含CB及含PV神经元的发育研究结果,本实验结果提示,人类视皮质17区神经元的发育和成熟早于18区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ABC法,以引产死亡胎儿13例和死亡足月产新生儿4例为材料.对其树皮质Brodmann17区NPY样阳性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新生儿视皮质NPY样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和浅层白质内.NPY样阳性神经元为非锥体形神经元,以多极和双簇状神经元为主,还有部分双极和不成熟神经元.阳性神经元有大量的突起,在交界区和浅层白质内形成浓密的纤维网,而皮质层内种经纤维相当稀疏.发育学研究显示,胎龄22周已有阳性神经元出现,随着胎龄的增长,阳性神经元的密度、体积、突起的数量和长度不断增长,成熟神经元的比例也逐渐增加,阳性神经元逐渐向皮质迁移.  相似文献   

7.
用水囊引产2小时以内的5~7月龄胎儿大脑,按常规制备人胎脑胶质细胞(HFGC)作原代培养,并加入10mg/L LPS,经不同时相收获上清,作IL-6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HFGC受LPS刺激后分泌IL-6的能力明显增加,5、6、7月龄胎儿IL-6的含量比自发分泌分别增加4.41倍、3.95倍和1.68倍;HFGC在换新鲜培养液后用LPS再刺激,仍可继续分泌高效价IL-6,培养5天时比非刺激组增加5.49倍,提示HFGC受LPS刺激后IL-6分泌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4例NA治疗12周的CHB患者外周血Treg(CD4+ CD25high CD127low)和Th17(CD3+ CD8-IL-17+)细胞频率.ELISA检测血清IL-10、TGF-β1、IL-17及IL-23水平.各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采用Wilcoxon配对T检验.结果 完全应答的14例患者的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和IL-23水平及Treg/Th17比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2.691,-2.417,-2.237,-2.291,-2.291,P均<0.05),Th17细胞频率及IL-17水平略有增加.部分应答的11例患者的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和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1.988,-2.934,-2.756,-2.803,P均<0.05),Th17细胞频率及IL-17水平略有增加,Treg/Th 17比率略有下降.无应答的15例患者的Treg和Th17细胞频率、IL-10、TGF-β1、IL-23、IL-17水平及Treg/Th17比率较治疗无明显变化.HBV DNA下降≥2 log拷贝/ml及ALT恢复正常时,Treg细胞频率与细胞因子IL-10、TGF-β1和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Treg细胞频率与HBV DNA及ALT水平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NA抗病毒治疗前后,CHB患者Treg和Th17细胞频率及IL-10、TGF-β1、IL-23、IL-17水平均发生变化;治疗后获得满意应答的CHB患者Treg细胞频率、IL-10、TGF-β1、IL-23水平及Treg/Th17比率明显下降,Th17细胞及IL-17水平继续上升;且以上变化与病毒学应答及生化学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HRP顺行、逆行标记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探索了王百忍等发现的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二级神经元所在地-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区(Vodm)的核团形态及纤维联系,证实了此区存在着一个独立存在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之内的中继核团,它既接受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的投射,又向王百忍等所发现的此通路第三级神经元所在地的所谓“带状区”的腹侧部和背侧部都有投射。本研究的结果既证实了王百忍等发现的三叉神经本体党中枢通路在形态学上的可靠性,又对Vodm区的核团位置、形态、细胞构筑及传出联系做了全面的观察,证明它是此通路中的二级传入神经元所组成的核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靶向组织因子(TF)的人源化抗体对结肠癌细胞杀伤和迁移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源化TF抗体高表达CHO-5G4.1细胞,经蛋白A(Protein A)和凝胶层析柱纯化,利用毛细管SDS-PAGE检测抗体纯度,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法测定抗凝血活性,采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分析抗体对SW62...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研究应用遗传霉素(G418)联合差速贴壁及差速分离法除去成纤维细胞用于许旺细胞的纯化,对纯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形态变化的描述及可能其原理的推测很少。 目的:利用光学显微镜采集纯化的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和许旺细胞形态学照片,描述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 方法:利用差速贴壁、差速分离法结合遗传霉素抑制来纯化大鼠坐骨神经来源的许旺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细胞分2组,实验组:细胞重复一次差速贴壁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 d更换新鲜纯化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对照组:差速分离纯化1次后转移到另一六孔培养板,每2 d更换新鲜基础培养液,用差速分离法传代。在纯化的不同时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在纯化的早期,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成纤维细胞的病理变化,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速度减慢,持续纯化经过3代(三四周)之后,光镜下可观察到逐渐加重的细胞病理变化,直至细胞空泡化。结果表明,应用遗传霉素纯化许旺细胞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受限较早,但是胞浆的空泡化延迟至第3次传代及以后发生。关键词:遗传霉素(G418);成纤维细胞;细胞空泡化;许旺细胞;光学显微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4.026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棕榈酸(PA)诱导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功能受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Ang(1-7)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与自噬的关系。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Min6细胞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PA组、PA+Ang(1-7)组、PA+Ang(1-7)+A779组、PA+Ang(1-7)+rapamycin组、Ang(1-7)组和A779组。干预结束后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Min6细胞的分泌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活性氧簇(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I和LC3-II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PA组Min6细胞分泌功能明显受损,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显著降低(P 0. 05),细胞凋亡率增加(P 0. 05),细胞内ROS水平和LC3-II/LC3-I比值明显增高(P 0. 05);与PA组相比,PA+Ang(1-7)组细胞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P 0. 05),细胞凋亡减少(P 0. 05),细胞内ROS水平和LC3-II/LC3-I比值均明显下降(P 0. 05)。Ang(1-7)的这一保护作用可被A779和rapamycin部分阻断。结论:Ang(1-7)减轻PA诱导的Min6细胞损伤,其细胞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自噬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正常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及嵌合猿猴/人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过的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CD4 IL-17A 和CD4-IL-17A T淋巴细胞的分布频率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Ab)对10只中国恒河猴的外周血或PMA Ionomycin刺激后的PBMC细胞表面的CD3、 CD4、 CD8及细胞内IL-17A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FACScalibaur获取染色后的样品, 所得数据用CellQuest进行分析.结果: 在6只正常中国恒河猴个体中均能检测到IL-17A 淋巴细胞, 未经刺激培养的样品中IL-17A 细胞频率很低, 但在短期刺激培养后淋巴细胞中具有约1.4%的淋巴细胞为IL-17A 细胞, 明显多于刺激前的IL-17A 淋巴细胞; 在短期刺激培养后CD3 CD4 淋巴细胞中大约有2.7%的IL-17A 细胞或CD4 Th17细胞.对4只SHIV感染个体中Th17细胞的初步分析未发现它们与正常个体间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与人类相似, 中国恒河猴的外周血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Th17细胞, 为进一步利用恒河猴AIDS动物模型分析HIV/AIDS与Th17细胞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BGC-823细胞系经吐温80合并39℃~43℃、20分~100分作用后。观察即时,48小时的SDH组化形态及其相对活性的变化。实验表明:合并作用即时最显著,随作用温度、时间增强胞质内SDH颗粒变细、减少并出现浅粉红色小泡。41℃100分作用后多数细胞颗粒消失、充满小泡,43℃后小泡减少,细胞渐成透明状。活性测定各组协同效应明显、41℃20分超过43℃100分作用效应,48小时后仍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报告了dbcAMP引起小鼠U_(14)腹水瘤细胞微绒毛和质膜表面的细微形态变化。U_(14)腹水瘤的多数细胞体积大,大小相近,表面有许多细长微绒毛;微绒毛表面和微绒毛间细胞质膜表面,仅见很细微的点状微突。腹腔内注射dbcAMP的U_(14)腹水瘤,85%以上的细胞体积缩小,大小不等,表面微绒毛缩短且减少。在没有微绒毛的部位,细胞质膜表面有许多颗粒状微突起,较对照组明显易见。微绒毛表面也有与之大小类似的微突起,使微绒毛表面凹凸不平。流式细胞光度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条件下,dbcAMP未引起U_(14)腹水瘤细胞周期的变化,细胞膜表面和微绒毛的变化,也不单纯是细胞周期中微绒毛数量和分布的改变。因此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不是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引起的。 cAMP引起微绒毛退缩的机制不详。至于微绒毛间的颗粒状微突起是微绒毛退缩的遗迹,抑或是由cAMP引起,尚待研究。cAMP引起瘤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了cAMP在小鼠体内诱导恶性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将HGPRT~-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突变株细胞(HL-60-AR)接种于裸鼠皮下,能形成实体性白血病肉瘤。肿瘤组织经光镜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化学、LDH同工酶谱、染色体分析、细胞遗传标记、以及分化性状的检测等多项指标鉴定,均类似于原来体外长期培养的细胞株。移植瘤细胞能在裸鼠体内连续传代,迄今已传至第12代。这个裸鼠人白血病细胞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将为研究人类白血病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以及对抗白血病药物治疗的反应,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